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长江大保护指数研究: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2019-06-21

财政监督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带长江指标体系

●叶 云 郑 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6年1月和2018年4月在长江上游城市重庆和中游城市武汉主持召开两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围绕新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为长江把脉开方。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重要精神,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结合其实际情况开展了长江大保护行动,如湖北省出台了 《湖北长江大保护九大行动方案》,江西省出台了 《江西省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方案》等,这些行动方案围绕长江大保护重点提出了行动目标和系列举措,但不便考核测评其保护的结果。为科学测度长江经济带各省市长江大保护行动绩效,准确评价长江大保护效果,指导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长江大保护行动,有必要以指数为反映指标建立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评价体系。

一、国内外评价现状

伴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日益加剧,国内外学者对绿色发展关注也日益增强,时至今日,已形成部分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数。

(一)国外关于生态保护评价现状

国外关于生态保护评价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于四类:(1)OECD绿色增长监测指标体系(2011),该指标由OECD为其成员国制定,指标体系涵盖了经济、社会、技术与发展等多个角度,侧重从经济角度来解决环境退化和气候变化,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人类福祉等因素,最终形成了环境和资源生产率、自然资产基础、生活质量以及机遇和政策相应四类一级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又包括14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2)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绿色经济测度指标体系(2012),该指标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主要用于指导各国政策制定者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绿色经济测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四大内容,分别是经济转型、资源效率、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3)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2009),该指标由联合国亚太经济与社会理事会提出,其宗旨主要是用于评估亚太地区环境发展水平对整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指标体系着眼于资源消耗强度和环境影响强度,从国家宏观层面和各部门层面分别构建了一组较为完善的核心指标。相比于其他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点在于设计比较灵活,在能够获得相应数据支撑的基础上,各国可以依据本国国情构建符合适宜的评估体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标体系的评估目标是以追求资源消耗和低污染的经济增长为目的;(4)耶鲁大学环境绩效指数EPI(2012),由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发布,该指数侧重于减少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压力、提升生态系统活力以及推动对自然资源的良好管理等基本环境目标,在此基础上重点设置了环境健康和生态系统活力两个子评估框架,在两个子评估框架下又下设22项具体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当前社会环境所面临的焦点问题。

(二)国内关于生态保护评价现状

国内学者对生态保护评价既包括有国家宏观层面评价,也有对长江经济带流域评价。在国家宏观层面评价研究成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包括:(1)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REPI)(2006),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提出,该指数由资源消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两个方面构成,其中资源消耗强度涵盖能源消耗强度等4个指标,污染物排放强度包括单位GDP化学需氧量(COD)排放等3个指标;(2)中国省级环境绩效评估指数(2009),由中国环保部与美国耶鲁大学联合提出,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包括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农业、林业在内的33个具体指标和12个环保政策类别;(3)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发展指数(2010),由北京师范大学提出,该指数突出了政府绿色管理的引导作用,加强了绿色生产的重要性,主要从经济增长绿色度、资源环境承载潜力、政府政策支持度三个方面构建了涵盖9个二级指标和55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

在长江经济带层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1)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指数(2017),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发布,该指数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分解为绿色增长度、绿色承载力和绿色保障力三个维度,以及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开放协调、水资源利用、水生态治理、绿色投入和绿色生活七项二级指标进行考察;(2)长江经济带城市绿色发展指数(2018),由上海社会科学院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发布,该指数在综合借鉴联合国、世界银行、欧盟、国家环保部等国内外权威指标体系基础上,从绿色生态、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三个方面构建了包含自然资源、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绿色科技、污染治理、城市绿化6个二级指标和21个三级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3)绿色发展指标体系(2016),由国家发改委发布,该指数由资源利用指数、环境治理指数、环境质量指数、生态保护指数、增长质量指数、绿色生活指数6个分类指数55个指标个体指数加权平均计算而成;(4)长江经济带生态共同体生命力指数(2018),由上海市社科院发布,该指数构建了包括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经济社会进步指数、生态调控响应指数三个维度在内的生态共同体生命力指数;(5)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17),由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发布,该指数构建了由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交流服务、生态保护4大领域18个核心指标组成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评价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协同发展能力;(6)长江经济带城市转型发展指数(2016),由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发布,该指数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地级以上城市为选取样本,构建了由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质量效益、城市功能、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及社会保障6个维度、53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7)长江经济带一体化指数(2015),由长江经济带(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发布,主要用于对长江经济带地级市区域一体化合作程度展开监测与评价。该指标体系建立在庞大的城市关系型大数据之上,以此为基础利用模型对企业数据、信息流数据和交通流数据进行分析和测算,来描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的动态过程。

从评价现状来看,国外学者总结的指标体系大多从发达国家的现实需要和发展经验出发,制定具有本国国情和区域特征的指标体系,难以完全符合我国国内发展现状;国内学者提出的指标体系则较多地侧重于理论方面,且关于长江经济带指数方面研究多偏重于经济发展方面测度,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方面指数较少。因此,在当前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背景下,立足长江经济带流域特征与发展实践,编制长江大保护指数不仅从理论上弥补了目前关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指数较少的缺陷,还可以在实践中评估和指导长江大保护行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价值上,编制长江大保护指数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长江大保护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数设计思路

长江大保护指数编制主要包括指标选取、指标赋权、指数生成三大环节。第一环节是长江大保护评价指标选择,指标选取主要是从不同角度选取具有重要性、代表性、可获取性等特征的测评指标进入大保护指数的编制系统,共同构成长江大保护指数的信息内涵。第二环节是对进入评价体系的指标赋权,指标赋权主要是针对不同指标依据其在整个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对其进行赋权,权重的大小直接体现了指标在整个长江大保护指数中的影响作用。第三个环节是生成长江大保护指数,基于合适的具体评价指标和科学合理的指标权重,应用适宜的动态评价方法对多指标信息进行计算汇总,进而得出长江大保护指数结果。

图1 长江经济带长江大保护指数设计思路

(二)指标体系构建

长江大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从协同发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公众评价四个维度出发,具体包含组织协同、制度协同、产业协同、资源节约、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增长质量、结构优化、绿色投入、绿色生活、公众满意等十一个方面,体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理念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定位要求,突出“共抓”、“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等重点。

图2 长江经济带长江大保护指数指标体系

1、协同发展类。长江上中下游是完整的自然和社会生态系统,每个节点都有特殊的作用,必须使各个环节都保持一定的功能,才能使整个系统正常发挥作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共”字是关键之一,即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共保共治。因此,协同发展类设置了组织协同、制度协同、产业协同3项二级指标6项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协同发展类评价指标

2、生态保护类。生态环境保护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前提。《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作为界定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标识。为此,本评价体系重点以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修复和水环境治理为核心同时贯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长江经济带沿线森林、草地、湿地、湖泊等方面保护,设置了资源节约、生态修复、环境治理3项二级指标24项三级指标(见表 2)。

表2 生态保护类评价指标

3、绿色发展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方向和路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既要体现投入绿色化,还要注重过程绿色化,更要实现产出绿色化。因此,绿色发展类设置了绿色投入、结构优化、增长质量、绿色生活4项二级指标10项三级指标(见表3)。

表3 绿色发展类评价指标

4、公众评价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整个指标体系中还将公众满意度纳入进来。

表4 公众评价类评价指标

长江大保护指数测度涉及多主体评价,对于此类评价方法,学者们主要集中于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两方面研究。静态评价方法以层次分析法(郝汉舟等,2017;张腊娥等,2015)、主成分分析法(李华旭等,2017;李琳等,2015)、熵权法(马双等,2018;傅为忠等,2018)等为主。 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还运用层次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组合法(杨顺顺,2018)、熵权法-TOPSIS-灰色关联组合法(傅为忠等,2018)来评价地区或产业部门绿色发展水平。不同于静态评价方法,动态评价方法一方面要求从某一时刻或某一空间考察被评价对象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动态角度总结其发展趋势和规律。郭亚军(2007)较早提出了基于二次加权评价法的动态评价方法,即采用两次加权综合的方法,第一次加权是对评价指标进行加权,突出各项评价指标的重要作用,第二次加权则是在第一次加权基础上,赋予不同时刻不同权重,突出时间的作用,此方法已被学者们运用到实践评价中,取得了较好效果(李旭辉等,2019),但是在绿色发展相关研究中,运用此类评价方法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本文对长江经济带长江大保护指数测度不仅仅是从静态视角反映某个省市当前大保护状态,更希望从动态角度反映在一定时间段长江经济带长江大保护的总体效果,从而揭示其随时间变化呈现的规律和特征,因此采用传统静态评价方法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为此可以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利用二次加权评价法来测度长江经济带长江大保护指数。

(三)基于二次加权的长江大保护指数动态评价方法

二次加权评价法是指采用两次加权综合的方法来求解被评价对象的综合评价值 (郭亚军等,2007)。具体到长江大保护指数上,第一次加权主要是突出协同发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公众评价等指标在不同评价时刻的评价值;第二次加权则是在第一次加权的基础上,突出时间的作用,给出不同时刻上述指标的权重系数,并运用选定的综合评价模型求出长江经济带在某一时刻的综合评价值,即大保护效果。具体步骤如下:

1、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现有长江经济带 11个省市 v1,v2…,vn,每个省市有 11个相同的评价指标。首先根据11个评价指标体系获取11个省市于一段时间内t1,t2,…,tn每个评价指标数值,可以得到数据矩阵 xij(tk)(i=1,2,...,11,;j=1,2,...,11;k=1,2,...,n)。由于所获得的原始数据类型不同,无法直接进行各指标权重系数测算,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设经过 “标准化”处理的无量纲化后得到标准数据矩阵为yij(tk)。其具体处理公式可以表示为:

2、确定合适的评价模型。理论上,评价模型是由某一集结算子将评价指标体系的多个评价指标值融合成一个总体的综合评价值,以综合评价值来考察别评价对象现实状态和演变特征。目前学者们应用较多的评价模型主要包括线性和非线性两种,考虑到长江大保护指数各评价指标之间较强相关性,可以采用线性加权评价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值测算,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i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协同发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公众评价等指标的权重系数,yij(tk)是在tk时刻长江经济带i省市的第j个评价指标标准化后的指标数值,vi(tk)为长江经济带i省市在tk时刻的长江大保护指数。

3、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即第一次加权)。由(3)式可知,准确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是评价的关键,在此将主要应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来进行确定,该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寻找一组权重系数使各被评价对象整体差异最大。进一步可以利用综合评价值的离差平方和来表达此差异,具体公式如下:

由(5)式可以知道,确定各指标权重系数问题可转化为求约束条件下wTHw的最大值,具体约束条件为:

由数理证明可知,其最优解为当w为对称矩阵H最大特征值λmax(H)对应标准化后的特征向量时,wTHw取得最大值,即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求解出了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式(3),求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协同发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公众评价等指标在某时刻的静态评价值。

4、确定不同时刻的权重系数(即第二次加权)。在静态评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评价时间段(t1,tn)内不同时刻权重系数。假设第tk时刻的权重系数为wk,该权重系数的求解借鉴郭亚军(2007)的思想:对于近期时间赋予其较大的权重系数,对于时间距现在越远,则赋予其较小权重系数。权重系数的赋权公式如下所示:

其中,wk代表在评价时间段(t1,tn)内第tk时刻的时间权重系数,并且。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得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t1,tn)时间段内长江大保护指数,从而判断各省市长江大保护效果及其动态规律。具体评价公式可表示为:

其中,si为长江经济带i省市在时间段内的长江大保护指数,vi(tk)代表长江经济带i省市在第tk时刻的静态长江大保护指数。根据上式,可以得到长江经济带i省市在不同时间段内的长江大保护效果。

三、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两次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要求抓住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这一重点任务,坚决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要求加强统筹协调督查问责,确保党中央决策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各项任务能落地、可操作、见实效。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梳理国内外绿色指数和生态保护评价研究成果,并结合长江大保护的内涵,得出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应当包括协同发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公众评价等多方面内容,并初步从上述四个方面构建了包含11个测度指标的长江大保护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并对长江大保护指数的评价方法展开讨论,指出通过二次加权评价法不仅可以反映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某一时刻的静态评价效果,还可以得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动态评价值,并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步骤。但是遗憾的是本文并没有对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展开研究,这是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扩展的方向。■

猜你喜欢

经济带长江指标体系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长江之头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