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改善及JOA评分的影响

2019-06-21张艳勇张旭

中国疗养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孔镜椎间盘经皮

张艳勇 张旭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发生率在0.5%~6.8%,由于青少年腰椎间盘髓核弹性大、水分多,多数青少年患者经保守治疗,均可复位[1-3]。若治疗无效,则需采取手术治疗。传统椎间盘切除术手术创伤大,不利于术后恢复,且极易导致顽固性下腰痛或腰椎不稳等病症[4]。近年来,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逐渐应用于临床退变性腰椎疾病治疗中,取得一定效果。本研究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患者,以研究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对其术后疼痛程度改善及腰椎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患者68例,按术式不同分组,各34例。对照组女17例,男17例,年龄14~23岁,平均年龄(17.62±3.25)岁,病程4~16个月,平均病程(10.45±3.08)个月。观察组女16例,男18例,年龄13~24岁,平均年龄(18.11±4.17)岁,病程3~18个月,平均病程(11.61±3.74)个月。两组各项资料(年龄、性别、病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 纳入标准:均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均为13~25岁;患者及监护人均知情,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者;腰椎节段性不稳者。

1.3 研究方法

1.3.1 观察组 给予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局部麻醉,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类型进行经皮穿刺,穿刺成功后,拔掉针芯,注入对比剂,明确腰间盘突出详情,沿穿刺针插入导丝,拔除刺针,依照导丝方向,插入可扩张导管,逐渐扩大手术通道。在椎间孔镜辅助下,摘除病变椎间盘髓核。行椎间盘消融减压术,缝合切口。

1.3.2 对照组 给予传统手术,麻醉、体位、消毒铺巾同观察组,于责任节段棘突间隙后正中作约4 cm切口,依次切开皮肤至深筋膜组织,于患侧棘突椎板骨膜下将椎旁肌剥离,使患侧椎板、黄韧带充分显露,分离突出间盘、硬膜囊、神经根,摘除突出椎间盘髓核,冲洗并止血,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1.4 观察指标 手术及恢复情况。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腰椎功能评分量表(JOA)评估两组疼痛程度与腰椎功能,VAS评分满分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JOA评分满分29分,分数越低,腰椎功能越差。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比较(表1)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用时、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用时/min 住院天数/d观察组 34 92.28±12.79 3.53±0.92对照组 34 120.03±17.64 7.40±1.32 t值 7.426 14.025 P值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表2) 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表3) 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半年 术后1年观察组 34 9.37±0.41 25.30±2.09 27.24±2.08 28.08±0.45对照组 34 9.32±0.52 21.93±1.34 23.72±1.53 25.17±1.06 t值 0.440 7.915 7.949 14.735 P值 0.661 0.000 0.000 0.000

表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半年 术后1年观察组 34 6.75±0.76 1.74±0.41 1.12±0.28 0.48±0.15对照组 34 6.63±0.69 2.60±0.51 1.90±0.43 1.02±0.22 t值 0.682 7.663 8.864 11.825 P值 0.498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数据统计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患者采取保守治疗,约30%属治疗无效,需采取手术治疗[5]。传统手术多采用切除部分椎间盘,保留椎间盘功能,减少神经根压迫,可保障椎间盘术后再髓化,高度恢复椎间盘。虽然此类术式疗效良好,但可导致关节突、上下终板、周围韧带组织受损,术后极易出现脊柱不稳、椎间盘残核再次突出、硬膜外疤痕等现象,不适宜作为最佳术式。

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属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损伤轻、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应用于成年腰椎间盘突出症已取得良好效果。该术式主要是在椎间孔镜辅助下,摘除病变髓核组织、破裂软骨终板与纤维环,并通过注入对比剂进行椎间盘造影,染色退变髓核,更加明确椎间盘突出部位,可保证手术精细操作精确度,减少周围组织损伤[6-8]。此外,于内镜下摘除染色髓核,再行消融减压术,可充分保留正常髓核组织,避免脊柱稳定结构、关节突关节、上下终板受损,有助于保持脊柱稳定性,保障青少年脊柱正常生长发育[9-10]。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1个月、术后半年、术后1年VAS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加快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青少年患者可加快术后恢复,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猜你喜欢

孔镜椎间盘经皮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对单节段DLSS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对邻近椎间盘影响的观察
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MRI特征及诊断准确性比较*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锻炼首选蛙泳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