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路径

2019-06-17赵玉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17期
关键词:育德高校教师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倡导育人育德要全员化、全程化、全课程化,从而形式崭新的思政教育格局。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全面提升自身育德能力,将育德工作融入在常规课程中,坚持立德树人,构建起全新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从而形成育德合力,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教师育德能力德育创新

习总书记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教师要注重承担起大学生德育教育责任,着力提升育德能力,切实认识到育人育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协同高效、灵活得力的高校思政教育格局。[1]

一、认识“课程思政”的德育价值

“课程思政”模式的构建需要每一位高校教师的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德育价值有深刻认识,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和育德实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专业素质良好、思想道德先进、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育人环境,教育在课程思政中要注重育德工作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育人的前提是育德,只有思想道德素质良好,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智慧和力量。教师要从育德这一根本任务出发,以此为抓手构建课程思政的完善体系,体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德育教育特点。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民族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以“有理想、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为目标,结合“课程思政”育德特点,培养高素质的新时代人才。[2]

二、加强“课程思政”理论研究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依据,在“课程思政”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要认识到这一工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结合自身专业学科特点找到与“课程思政”向契合的切入点,加强自身理论研究,从而建立起具有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的德育框架,在课程设置、教材融合、育德方案、综合评价中不断完善,注重德育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树立“大思政”理念,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的内化作用,并且在行动上德育外化体现。

三、深挖高校育德资源

高校教师要切实结合自身教学课程特点,在教学目标、内容、形式以及教学案例中融合“课程思政”要求,从而深度发掘课程教育价值,提炼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德育思想,并且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清晰的阐述和表达。在思政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其育人育德的双重作用,重视政治文化所承载的育德价值,引导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唯物主义论,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教师要注重内容建设,创新教育方法,善于应用新媒体,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切适性,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客观理性的看待中国以及国际发展大势,认识到中国特色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从而强化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通识教育中则要注重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工作的开展,建立起通识教育和高校德育的有机融合模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能够以平和、理性的心态看待不同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在通识课程中设计典型的德育主题,如“大国方略”、“读懂中国”“闻道中国”等课程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都是通识教育中较具特色的育德模式。

在专业课程教育中,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找准育德角度,以此提高德育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促进教师育德能力的真正提高。譬如在理科专业教学中,要突出“追求真理、创新超越”的科学精神;文科则突出“文以载道、传承发展”的人文精神;医科则倡导“大医精诚、无私救助”的人道主义精神;工科则突出“精益求精、专注敬业”的工匠精神。不同学科都有其代表人物,这些典型人物也是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好资源。以专业课为基础,实现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相得益彰,这也是提高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加强自我学习,强化自身育德能力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要注重加强自我学习,积极参加教师思想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教师的桥梁纽带作用,以此提高自身德育能力。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树立其课程思政意识,将育德工作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积极参加德育竞賽,注重育德工作的常规化和持续化特点,将“传道受业解惑”作为教育根本,主动承担育人育德责任,在教授专业课程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品格,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高校教师要切实注重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在修身立德方面做出表率,因为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既要保证教学工作质量,又要注重育德工作能效,做到育人育德两手抓,实现德育教育与学科教育共同发展、共同提高。[3]

结语

在“课程思政”的教育背景下,高校教师要切实树立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意识,能够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充分发挥自身育德作用,实现德育教育的无痕渗透,提高育人育德的和谐统一价值。在“课程思政”引导下,教师育德工作要突出融合性、实效性、针对性,真正突出教师教书育人的双重特色,积极参与课程思政,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持续完善。

参考文献

[1]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05)

[2]郑义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高校需破解四“关”[J].教育现代化.2018(42)

[3]潘乐,雷冬玉.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中专业教师面临的难题与对策[J].科技视界.2018(17)

作者简介

赵玉婷(1987.3—)女,汉族,籍贯:江西景德镇,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创意产品课程思政。

猜你喜欢

育德高校教师课程思政
探求中考毕业班级足球的育德路径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育德养正:幼儿园教育的理性回归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