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档案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
——三门县浦坝港镇档案馆创新发展侧记

2019-06-17三门县档案馆三门县浦坝港镇档案馆

浙江档案 2019年5期
关键词:档案馆乡镇历史

三门县档案馆、三门县浦坝港镇档案馆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需要遵循历史规律,结合地方实际,档案作为地方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传承历史、推动融合、助力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如何积极发挥好这个作用,是值得认真研究、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三门县浦坝港镇于2013年11月由4个乡镇撤并成立,2018年8月又对行政村规模进行了调整,浦坝港镇通过建设乡镇档案馆,进一步用活乡镇档案,为推动乡村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进行了有益探索。2019年4月,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付华,中共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档案局局长、省档案馆馆长刘芸到该镇调研乡镇档案馆建设运行和作用发挥情况,给予了高度肯定。

乡镇建馆,让档案“专”起来

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前,由于原4个乡镇缺少对档案专业规范的收集管理,加之档案管理人员技能不熟、流动频繁,各种档案资料杂乱无序、散失破损情况严重。2016年,经过前期准备后,浦坝港镇档案馆启动建设,并于2017年9月正式揭牌开馆,成为台州市第一个开馆运行的乡镇档案馆。

一是“无中生有”建库馆。乡镇条件有限,浦坝港镇通过挪移合并干部办公空间,在办公楼内挤出300平方米的空间进行标准库房建设,添置密集架、除湿器等符合“八防”要求的设施设备,确保库房面积能满足10年以上档案量的存放要求,并实现了库房、查阅、展示“三分开”,为档案提供了一个安全保密、管理到位、查阅便捷的“家”。

二是“四级联动”抓规范。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浦坝港镇四级联动,省市县档案馆多次到实地指导档案馆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并给予资金、物资、技术上的帮助和支持,帮助建立档案“收、整、管、用”全流程管理制度,全镇所有科室、所有行政村均确定了1—2名档案联络员负责档案收集归档,再分门别类整理、汇总、建档、入库,形成了一个以档案馆为中心、覆盖全镇的档案工作网,确保档案不遗失、不缺漏。

三是面向社会求支持。镇档案馆建立之初,面对旧档案遗失、破损的情况,一方面从县内各相关单位调取涉及本镇的历史档案并复印留存,进行抢救和恢复;另一方面发动干部对口分线寻找,查找散存在个人手中的档案,并联系原经手、参与人员互相佐证,严格鉴定程序,确保档案真实性。此外,镇档案馆先后3次公开面向社会征集档案,把散落在民间的反映浦坝港历史的档案资料征集进馆,目前已抢救性征集到照片、票证、文件、信函、契约、奖章等相关档案资料200余件,包括著名教育家林迪生的珍贵手稿13件,具有地方传统特色的礼盒、木雕、壶器、泥塑等14件。与有关单位联合举办“三门海洋全国摄影大展”,征集图片2000余张,有效充实了档案馆馆藏资源。

立足服务,让档案“活”起来

一是加快数字建档。以智慧政务建设为契机,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要求,在档案馆建设的同时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计划,建立了涵盖全部馆藏的目录数据库,并优先对珍贵、重要和利用率高的旧档案扫描录入;加大电子文件收集力度,在进行纸质材料存档入库的同时,一并增加电子文件目录。目前,馆藏1986年至2018年这32年间的文书、会计、业务、科技、计生、特种载体等6大类档案共15866卷32691件,馆藏档案数字化比率超过50%。此外,浦坝港镇党委依托镇档案馆数字化功能,开发党员管理平台,每月要求党员上传学习教育情况,并纳入党员档案,作为党员年终考核认定、评先树优、不合格党员认定的重要参考,实现了党员学习教育的常态化,有效推进了全面从严治党向每名党员覆盖。

二是优化服务渠道。乡镇档案涉及共有信息、他人交叉信息和秘密内容较少,所以浦坝港镇档案馆从基层实际使用角度出发,不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术研究团体为主要服务对象,而是以普通群众查档作为优先服务事项,着力解决群众“查档难、调档难”等实际问题。镇档案馆联合三门县档案馆建立民生档案资源共享中心,实现“异地查档、跨馆服务”,群众只需在镇档案馆提出异地查档申请后,即可通过镇档案馆向县档案馆调取相关档案资料,实现了群众个人查档“最多跑一次”。开馆以来已累计现场接待查询者2000余人次,通过镇档案资讯中心提出异地查档申请326人次,档案利用率占室藏档案总数的8%。

三是推动村档镇管。农村档案作为村级组织开展工作与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农村发展成果的重要依据,但受基础条件、观念、体制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档案长久以来都是档案管理最薄弱的环节。为解决村级档案的管理问题,浦坝港镇探索实行“村档镇管”工作模式,将价值相对较高的档案存入镇档案馆代管。2018年8月,台州市开展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浦坝港镇93个行政村涉及调整58个,部分调整村村民担心历史无法沿袭传承,镇档案馆全面收集整理了各村村史村志、族谱家谱、牌匾印章等,并统一纳归档案馆保存,集中整理后邀请村民到档案馆参观。一位村民在参观后感慨地说:“没想到保存得这么齐全完整,这里就是我们的记忆库,也将是子孙后代的历史书。”

注重开发,让档案“显”出来

一是传承历史根基。历史不会重来,但档案可以还原历史,因为档案包含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图表、文件等原始凭证,是最原始、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记录。明弘治元年,朝鲜官员崔溥(被誉为东方“马可·波罗”)在为父奔丧返家途中遭遇海上风暴,与同船42人漂流14天至三门牛头门,经验明身份后沿京杭大运河被护送进京,得到明孝宗接见后返朝。崔溥回国后,著汉文日记《漂海录》(该书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有关中国古代的最伟大的三大日记体著作之一),书中所记载的“牛头外洋”“西里堂”“仙岩”“蒲峰”“山场”等地名在浦坝港镇档案馆收集的地方志、村史中均有记载,由此确认浦坝港镇牛头门为崔溥漂海登陆地。2018年5月18日,“追寻历史 共迎未来”——中国台州·韩国友城文化周活动暨三门崔溥漂海登陆530周年纪念活动在浦坝港镇举行,并获得外交部批准设立崔溥漂海登陆地纪念碑,这意味着浦坝港镇作为崔溥在中国的漂海登陆地得到官方认可,中韩交流历史得以传承,也为三门、临海、宁海“三县夺地”画上了圆满句号。

二是助力社会治理。历史照亮未来,承载历史的档案有着辅助党政决策 、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民生等潜藏价值。浦坝港镇有几个村因为海塘滩涂权属纠纷,多年来摩擦不断,甚至出现村民相互对峙的情况,有关方面通过翻查档案,理清来龙去脉,公正合理确定界限,最终圆满解决了困扰乡镇多年的历史难题,平息了村民纷争。通过发挥档案的凭证作用,浦坝港镇每年利用档案解决山林、土地、合同等纠纷几十起,出具各类证明200余份,较好地化解了各类矛盾,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是服务乡村振兴。档案是记录展示地方发展的有效载体,在乡村振兴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镇里把档案馆当作“思想库”,全面梳理、开发馆藏档案价值,进一步精准下药,助力乡村振兴。渔家岙村是浦坝港镇的一个偏远村庄,也是典型的集体经济薄弱村、乡村振兴落后村,如何加快村庄发展、带领群众致富一直是镇党委政府努力的方向,但始终差强人意。2018年,镇党委政府从档案入手,全面了解村级薄弱原因,综合研判渔家岙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发展方向,作出了建设渔家岙“海风渔火”美丽渔村的决策,通过一年多的建设,该村已成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并将于今年6月份对外开村运营,届时预计年旅游人数将突破30万人次,村级集体收入可超过200万元。(本文执笔:三门浦坝港镇党政办 付鹏飞)

猜你喜欢

档案馆乡镇历史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扶贫印象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