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现与存在:“儿童诗意表达”的言语策略

2019-06-15刘泽瑜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言语诗意儿童

刘泽瑜

我们倡导在语文课堂中引领“儿童诗意表达”,就是要通过营造“语场”环境,把握“语旨”特质,梳理“语式”类别,来唤醒儿童固有的言语生命意识和言语潜能,使之得到良好的养护和培植,让他们的言语才能得到积极主动的发挥,能拥有自己的言语个性和浪漫情怀,尽情地放飞想象和幻想,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和快乐,从而在言语的发展、创造中成为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自我实现”的人。

一、营造“语场”环境,呵护儿童自然表达

“语场”即语言发生的环境。儿童只有在各种自然的情境中,受情境感染才会产生自然的、发乎性情的言说的冲动。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儿童进入情境,以达到文本内容和儿童心灵的契合,从而激发他们言语表达的欲望和兴趣,提高其言语表达的灵性和悟性。

1.让“诗意”有场。儿童每一次语言的发生都和情境密切相关。儿童在一定的情境中,能够关联原有的生活体验,或唤醒相类似的情感活动,引发他们表达的需求和冲动,成为他们本真表达、诗意表达的语场。统编本教材中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编排都是一种语场,儿童无论是宣泄情感,还是倾诉苦闷,表达困惑需求、分享乐事等表达活动,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相关联的场域,找到相类似的情感体验。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三篇课文(见表1)虽然文体不同,但里面描写的内容都是儿童所熟悉的学校里的事或场景,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三篇课文的学习场就是儿童进行言语自由表达、灵动表达的一个个语场。在这样的语场中学习,儿童触摸到了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积累,儿童可以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在相似场中为实现新鲜表达找到了路径。

2.让“儿童”在场。儿童的每一次表达,都是一次在新的语言情境中的新的语言体验。因此在课堂中,仅仅“有场”这个客观条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儿童的参与。教师只有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情境的营造、渲染,或安排一些新鲜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他们在场、入场,才能够激发起他们自主表达、自由言说的欲望与兴趣。如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上册《父爱之舟》一文中赶庙会的场景的学习,就是通过观看视频、为课文配乐、前后对比等手段让儿童充分地融入到场景中,从而理解场景中人物的活动、内心,自然而然将文章中蕴含的儿子的懂事、对父亲的体谅的情感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

师:刚才同学们说对这个场景印象深刻,因为庙会非常热闹,有各种好吃的和好玩的。让我们也来逛逛庙会吧。(播放视频)

师:课文是这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出示庙会场面的段落),如果要给这段文字配段音乐,你会选择资料包里的哪段音乐呢?

(生点击音乐播放)

生:老师,我选择《喜庆丰收年》,因为这段音乐听上去很喜庆,跟这段文字描述的氛围很吻合。

师:好的,就请你配上音乐来读一读吧。

师:庙会是这样繁华与热闹,有这么多好吃的,这么多好玩的,可与我和父亲都没有关系。(出示我和父亲吃凉粽子的文字)

师: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这么多的好吃的,我非常想吃。但想到家里的情况,我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生:我还是很体谅父亲的。

生:“凉”字可以体会到当时作者不仅吃的粽子是凉的,心里也是凉凉的。

3.让“表达”合场。儿童诗意表达产生的条件除了有场,在场,还需合场。合场是指文本、教师、生活、儿童之间的融合,他们只有浸润在这种自然的、舒展的环境中,才会有话说,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本真的表达,而这种表达也是舒畅和美好的。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麻雀》第3自然段的学习就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唤醒儿童的生活体验,一步步将儿童带入情境,理解小麻雀的无助、可怜的。

师:请你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

生:可爱。从“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可以体会出来。

师:是的,很可爱。这是一只才出生不久的小麻雀,我们可以叫它幼雀。“幼”是个生字,看看这个字,有什么发现吗?

生:左边“幺”字部,表示最小的,与右边的“力”合起来,表示最小的力。老师,刚才你说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叫幼雀,我还知道刚刚长出来的苗叫幼苗,刚出生的小孩子叫幼儿。

生:他们都很娇弱,需要人保护。

师:说得真好,就是这样的一只幼雀从树上掉下来了,你还觉得它可爱吗?

生:很可怜。

师:你还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

生:“呆呆地”应该是说小麻雀从树上掉到了地上,被吓坏了,可它才出生没多久,因此没有办法回到它的窝里,所以才会说它“无可奈何”。从这两个词中可以感受到这只小麻雀很无助,它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好像在说:“妈妈,妈妈,你在哪儿呀?我好害怕呀,快来救我吧!”

这样的状态,儿童能切实感受到言说带来的愉悦和骄傲,言语的感知力、创造力和表现欲也得到生长,最重要的是儿童诗意表达的潜能得以养护。

二、把握“语旨”特质,培植儿童智慧表达

“语旨”是指说话者表达的某个用意,也就是言语动机,它可以是陈述一个事实,确认某个事件,发出某个指令,表达某种情感,作出某種承诺等。在儿童言语学习的历程中,不能只简单追求激发儿童原生态的语言动机,而是应该基于这种先天、原生的言语表达的冲动,通过语言实践活动丰富、强化儿童的精神动机性目标,从而促进儿童言语智能和精神生命的蓬勃生长,它具有指向性、关联性、主旨性的特点。

1.指向性:回到认知发展的规律上审视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语旨可以区分为功能性目标、动机性目标两个维度。功能性目标是对教学行为的功能性定位目标,动机性目标则指向于语文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在教学实践中,二者是互动的,即语旨的发展、演化指向于在动机性目标的宏观、隐性的导引下,借助功能性目标的实施,进一步强化动机性目标,使儿童的语言表达得到质的提升,实现儿童的诗意表达。统编本三年级上册教材中蕴含着“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这样的语文要素,下册要求“试着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四年级下册要求“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些语文要素体现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功能性目标,使儿童诗意表达的言语智能即动机性目标也得到发展。

2.关联性:回到儿童意识的主客立场上分析问题。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定与周围的物、场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联性是指儿童产生言说的动机是在儿童与文本、同伴、教师乃至周围的场之间发生碰撞后产生的,它们彼此之间发生着关联。大部分时候是情动而辞发的状态,这时候儿童的表达是浅显的、单一的、直白的。但也有延迟性表达,这是基于前面学习后的随着时间的积淀、知识的积累、认知的成熟、审美能力的提升,在适当的场的激发下的表达。这时儿童会将他人的言语创作作为自己生命发展的营养,充实自己,进行有价值的言语表现和创造。如柳宗元的《江雪》是四年级下册的一首诗,理解了诗意和创作背景后,儿童读到了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是一个孤独、寂寞的渔翁。到五年级上册《渔歌子》时,将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在教学中通过“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意象”“儒道精神”等知识的解读、渗透,儿童读到了一个悠闲自在的渔翁,感受到了前后渔翁形象的迥异,初步形成了人生价值观。

3.主旨性:回到诗意精神核心要义上解构问题。言语表达的主旨最终是要帮助儿童建构诗意表达的心智模式,即情感丰盈,心灵自由,能够不断地超越经验,超越自然,能运用语言进行认知和交际的言语创造,培养审美能力,是言语生命状态的自然呈现。它需要教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点拨、暗示或激励,顺应儿童的每一次言语生命的冲动,唤醒他们进行诗意表达的欲求,使儿童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乃至超越自我,最终引领儿童踏上言语人生、诗意人生之路。

三、梳理“语式”类别,孵化儿童诗意表达

儿童诗意表达强调的是尊重儿童的天性、自然、本真的表达,但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认知的提升,语文教学应该帮助其提升语言水平,提升其言语表达的质量。这就需要在成熟的言语生命和稚气的言语生命之间架设一个“桥”,通过一定表达技巧的传递、实践,帮助儿童在诗意表达的成长之路上实现从建模到入格,再到出格的完整的认知闭环。

1.语言图式基础建模。课堂中,儿童通过感知文本中有新鲜感的语句,并加以模仿、运用,可以获得言语图式的建构,能有效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质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通过引导、实践训练,使学生不断加深对排比、比喻、拟人、叠词的运用等各种表达技巧的领悟。如在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就有许多优美而又充满想象力的比喻句,如:“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这个句子抓住落叶的颜色、形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落叶掉落在地上的形态。儿童在感知、诵读之余,可以尝试仿写:每一片飘浮的云朵,都像           ,              。要求学生抓住云朵的颜色、在天空中的形态展开想象,完成填空。此类练习,可以逐步提高儿童对具體表达情境的同化和顺应能力,以期达成基本图式的灵活运用。

2.情智表达混式融合。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儿童将所听、所读的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认知进行比照和检讨,形成一种有效的吸收,使言语运用和建构的能力得以生长,对先前建构的单独的认知图式进行整合,形成混式的新的认知模型。如《走月亮》一文,作者抓住小时候跟着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所听、所见、所闻、所想,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向我们生动展示了月光下一幅幅动人的景象。课后有个小练笔:“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针对这个练笔,可以设计如下的整合训练:夏夜,月光皎洁,我跟着妈妈在         走月亮,只听到           ,仿佛          ;一阵风吹过,飘过来              ,好像

;我们看到            。这个练习设计训练的是儿童多种语言表达方式的整合、灵活的运用。

3.诗意天性的自然绽放。在语文课堂中,儿童通过建模、入模,在具体的语境中,通过分析比较,感性而智性地触摸语言,形成诗意表达的思维方式,增强表达的逻辑性和创造性,完成诗意表达由自发到自觉之蜕变,最终达到出模的境界。下面这些课堂中现场生成的文字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生:这多像是一个童话,是坚硬的礁石和柔软却永不放弃的浪花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我凝视着,思索着,明白大自然告诉我们的道理:世界上没有办不成的事,只要你有决心和毅力去面对强大的挑战,就能创造奇迹。

生:幸福是什么?是妈妈在督促你做作业?是爸爸催促你看书吗?不,并不是,我认为幸福是在你的左手有一只猫,右手也有一只猫,它们像一朵美丽的云彩时时伴随着你,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

语文教育是对儿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养护,在教学中应充满言语创造的生命冲动和激情,洋溢着蓬勃的言语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地积累和释放言语生命能量,让儿童从诗意表达走向充满人文气息和浪漫情怀的诗意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言语诗意儿童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永恒
冬日浪漫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