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别人家的孩子”魔咒,全靠这个活法

2019-06-12黄鹤权

求学·文科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别人家的孩子冯唐魔咒

黄鹤权

每次过年,对我来说都是一场没有硝烟,也没有句号的战争,因为“别人家的孩子”一直都是我家的魔咒。但凡提到“别人家的孩子”,我的父母就会“火力全开”,拿其他的孩子和我进行对比。而在一场痛快淋漓的舌战过后,父母多半会指责我:“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们明明是在关心你……”于是,在经历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之后,现在的我已经学乖,仿若一头在假意聆听训斥的小绵羊。

事实上,从出生到上完本科,我还是我,“别人家的孩子”却换了一茬又一茬。我曾经以为长大后就可以摆脱那个熟悉又可怕的“别人家的孩子”,然而比较的标准从学习成绩变成了工作和年薪,“别人家的孩子”依然在人生的长途中遥遥领先,而我费尽全力也依然追不上人家分毫。

一直以来,父母总是打着“为你好”的名义着急地涌到我们面前,以过来人的经验斩钉截铁地叮嘱我们,要循规蹈矩,别冒那么多的风险,好好过完“标配”的人生,而把我们那些“私人定制”的勇气统统消磨掉。

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一个毕业于北大的留美学生写的那篇与父母决裂的万字长信。在信中,这个一直顶着“别人家的孩子”光环的高才生,不停地控诉父母对自己的“肆意操控”,以此来劝诫、警醒那些家长们。他甚至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6年没有与父母联系,12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为何会演变成这样?究其原因,我想应该归咎于他长期被父母“过度关爱”。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863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8.8%的受访家长表示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57.7%的受访家长坦言会羡慕别人家孩子的优秀。看来,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然而,比较是一个无底的陷阱,对孩子的期望越高,就越会让孩子陷入无边的焦虑困境中。也许,很多父母会认为小孩子哪有这么多“伤春悲秋”的情绪,但现实恰恰相反,“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绝不会少,比如会造成孩子患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等。

家长对孩子的这些指责、评判,如温水煮青蛙一般,一点点限制了孩子的社交能力,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而父母决定的“标配”生活会让他们形成严重的性格缺陷,使他们变成一个敏感、自卑的人,使他们划定的安全区域缩小。

一棵树苗的顺利生长,除了需要良好的土壤,还需要自由的空气,一味地拿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只会不断透支孩子的精力。每个孩子生来都是“潜力股”,都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蓝本,他们对这个世界满怀热情与期待,他们都有自己的天賦和个性,他们童年时最需要的是被爱、被赞许、被保护,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合格的领路人。

曾经有人问过冯唐:“在成长道路上,你最感恩母亲的是什么?”冯唐回答:“没有强迫我做过任何事情。”我想这句话虽然并不适用于全部家庭,但值得我们深思。相信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或渴望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更加惊险的生活;或渴望做勇敢的人做过的事情,做胆小的人不敢做的事情。

所以,别再以爱之名,让一个家变得剑拔弩张。与其以一纸成绩的好坏评价孩子,不如抱着孩子好好聊一聊。父母所能做的就是去理解孩子的行为,给孩子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放手让他们出去闯荡。哪怕前路再曲折,路上到处都是荆棘,但却是他们自己想要的、喜欢的生活。就算输了,也可以坦然接受结果,相信孩子们会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踏进赛场。并且,这只是败在一时,没有败给自己。

就算以后可能不富有,但能做自己的主人,也是一种很幸福的状态。

猜你喜欢

别人家的孩子冯唐魔咒
敬与恕
解除魔咒
敬与恕
Give Mea Girlat Age Eighteen
露肉季到!解除显胖魔咒!
印媒:中国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大公司,请破解创新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