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透视民情的“望远镜”

2019-06-12

党员干部之友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情刘少奇社员

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存放着一架望远镜,是国家一级文物。1961年,刘少奇同志到湖南农村进行为期44天的蹲点调查时,这架望远镜一直陪伴其身边,成为不可或缺的调查工具,也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入基层、透视民情的历史见证。刘少奇同志正是透过这架普通的望远镜,看清人民群众的真实生产和生活水平,大胆破除思想上“左”的误区和传统方法的束缚,有力地推动国民经济开始转入调整的新轨道。

从高处着眼,可以看得更全面,跳出“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当年,年届63岁的刘少奇,只身穿着雨靴、踏着崎岖蜿蜒的山道,躬身爬行,登上海拔430米的湖南天华山山顶,拿着望远镜环顾四周,田地荒芜、山林稀疏、满目萧条。但是之前几次座谈会,党员干部与社员群众反映的情况却不是这样。刘少奇心知没有听到真话,干脆不用社队干部陪同,直接到一线生产队了解实际情况。面对诸多社情民意,只有从高处观察审视,才能占领制高点,把那些“沾着泥土、带着雨露”的真情况、实问题“捞”上来,这就要求在调研前要做足功课,对调研的内容要充分掌握、摸清底细,对问题的关键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方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从细处着手,方能见微知著,收到“一枝一叶一世界”的效果。在湖南农村,刘少奇走村串户到农民家中拉家常,登门看望老人,与青壮年在田间地头话短长,给农民递烟点火,在每家每户的人口、收成等细节中看到了整个中国农村的真实情况。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专程乘飞机、转高铁、换汽车,历经7个小时,来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帮贫困户谭登周一笔一笔算起了一年的收支账。群众事无小事,在调研中,要善于抓取身边看似细小的事件,从小处留意,并深层透视其背后的共性社会现象,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发挥以小见大的作用。

从远处着想,可以看得更透彻,直击“越国亡来又是谁”的本质。调研时刘少奇同志与社员群众促膝长谈,湖南农村社员群众终于有机会将积压在心里不敢讲也没机会讲的老实话,像竹筒倒豆子倒了出来。刘少奇将这些珍贵的“豆子”掰开了、揉碎了琢磨研究,写了数万字的调查笔记,获得了大量反映农村真实情况的第一手材料,为当时党解决农村政策调整中与农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提供了确凿依据。调研民情,发现问题是前提,调研要坚持问题导向,不仅身至更要心至,进一步提升思考力,敏锐洞见先机,真正让每一次调研都能调出新问题、研出好办法、结出真果实。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我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保证,也是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执政能力和施政水平的有力武器。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各类民情调查APP相继上线,运用大数据构建起了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民情调研机制。新形势下,我们要用好“望远镜”,让扎实的作风贯穿调研工作每个环节,进一步提高调研质量和实效,真正牢牢掌握群众工作的主动权。

猜你喜欢

民情刘少奇社员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一颗滚烫心 满腔为民情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八年暖心路 丝丝为民情
用脚步丈量民情
汇聚民情 畅达民意
Comparison of plasma microRNA-1 and cardiac troponin T in early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九三学社社员绘画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