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栖岩寺浅探

2019-06-11黄国强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1期
关键词:师傅

【摘要】栖岩寺位于山西永济市城西南20公里的中条山巅。北周建德年间建寺,初名灵居寺,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今名。同年,隋文帝奉送舍于三十州,诏令十月十五日同时起塔,此寺即其中之一。隋、唐时寺况极盛,宋以后各代屡有修葺,于山巅、山腰、山麓分置上中下三寺。

【关键词】栖岩寺;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一、栖岩寺历史悠久

作为佛家赖以传承优良文化的重要圣地,栖岩寺拥有悠久的文化历程。早在魏朝得以全面确立以前,学者就开始着眼于考察栖岩寺。依照史书对于栖岩寺的详尽记载,可知栖岩寺前身就是19座阿育王塔。依照佛家典籍的有关记录,释迦牟尼弟子对于其在入灭以后的遗体进行了焚化,然后将其供养在王舍城,并且收殓保留了完整的舍利。在这之后,佛祖舍利曾经被分成八个相等的等份,然后被古印度国王分别带回了自己的国度。

阿育王在即位以后,确定将国教设定为佛教,并且对于周边各国都着眼于全方位的佛教传播。在保留舍利的地方,阿育王总共建造了超出八万座的舍利塔。对于上述记载如果要予以深入探究,确实能够察觉到其中夸张的神话描述成分。然而不应忽视,舍利塔在阿育王时期已经能够得以广泛的建造。因此可见,早在两千二百年以前的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就开始着眼于修建栖岩寺。与我国秦始皇几乎同一时期,传说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

据历代所传,阿育王塔在中国有19所。据《法苑珠林》载:“今闻此神州即是东境,故此汉地案诸典籍寻访有二十塔,并是育王所造。若更具引,佛法东流已来道俗所造感通者,则有百千。且述育王二十一塔内,逐要感征,同见闻者略述二十一条,余之不尽者,备如广传。”

1.西晋会稽鄮县塔

2.东晋金陵长干塔

3.后赵青州东城塔

4.姚秦河东蒲坂塔(即栖岩寺唐塔)

5.周岐州岐山南塔

6.周瓜州城东古塔

7.周沙州城内大乘寺塔

8.周洛州故都西塔

9.周凉州姑藏故塔

10.周甘州删丹县故塔

11.周晋州霍山南塔

12.齐代州城东古塔

13.隋益州福感恩寺塔

14.隋益州晋源县塔

15.隋郑州超化寺塔

16.隋怀州妙乐寺塔

17.隋并州净明寺塔

18.隋并州榆杜县塔

19.隋魏州临黄县塔(以上19座塔为汉地阿育王塔)

20.统明神州山川并海州塔

21.杂明西域所造之塔,右前二十一塔

从《法苑珠林》所述可知,蒲州在很早时期就有阿育王所建佛舍利塔。当时佛教刚传入中国,阿育王佛塔并不是今天的多层多角砖塔,而是覆钵状,即是一个上面带有塔刹的半圆球体佛塔。佛教徒对塔礼佛,后来才渐渐吸收中国元素,从球体变为后来的多层砖塔,从圆形变成多角形。

二、栖岩寺规模宏大

栖岩寺本身具有宏达的寺院规模,而与之相应的占地面积也是相对较大的。早在隋文帝时期,古代帝王就致力于道场的全面扩建,并且将寝宫建造在此地,因此足可见整个寺院具备的宏伟规模。在栖岩寺的鼎盛时期,此处曾经容纳了超出1000名僧众。与此同时,整个寺庙建筑涵盖了上中下的三个不同层次,并且全面凸显了寺庙依山而建的独特地势优势。

进入隋朝的中晚期以后,隋朝整体上已经趋于全面衰败。然而,在李渊已经顺利攻克隋朝疆域内的多数区域状态下,却迟迟都没有攻克蒲州,以至于隋朝将领长期握有蒲州的多数兵权。在盛夏時节,李世民曾经率领士兵对于蒲州进行了全面攻打。然而当时恰逢酷暑,很多士兵由于中暑因而表现为散漫与怠惰的状态,无法正常完成对兵马的操练。在无意之中,魏征在半山腰发现了栖岩寺,进入寺庙内部顿时感觉到清风送爽,因此命令士兵将风洞修建于此。

在这之后,栖岩寺就成为了皇家在各个年度赖以避暑的最佳选择。这是由于寺内具有清风送爽的独特优势,只要身处其中便会感觉到暑气全部消散。在塔林的深处,目前仍然隐约可见残破的塔楼,其紧邻山体予以建造。

三、栖岩寺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栖严寺悠久的历史与宏伟的规模不仅招来了历代无数的文人题咏留词,其碑碣墓志更是代有精品,如:、《栖岩寺四至记》碑记,其中包含了多种书法风格。通过观察墓碑雕刻的各类字体,可以透过字体表层察觉到其中蕴含的深层次韵味,并且感受到肃穆与宏伟的墓碑文字风格。有后周显德碑,字亦壮伟。有金时碑一,元至元、大德碑二,至元碑两面并刻文字。有元谢吉等请钦长老住山石刻四片,陷壁间。有达摩石刻像,云是吴胄曹所画。寺外石幢六,已折其一,幢皆刻梵经,不知何人书,大要隋唐时也。篇幅所限,不能一一列举。现介绍《栖岩寺智通禅师塔铭》,以飨读者。此铭文采斐然,书法更是一流,深受已故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当代书法大师启功推崇,并为之题跋,一叶知秋,通过这篇铭文,可以感受到栖岩寺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虽然历经长时期的风雨侵蚀,栖岩寺却并没有呈现衰败的状态。这主要是由于历代禅师对于栖岩寺都是情有独钟的,并且对其予以全方位的修建与保护。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栖岩寺周边逐渐树立了较多的塔楼,并且禅师们仍然将佛教圣地视作栖岩寺。在栖岩寺神圣气息的感染下,佛家弟子常年在此予以祷告祭祀,并且将虔诚感情蕴含于其中。正是由于历代禅师以及弟子们的精心呵护,截至目前栖岩寺仍然散发出特有的神圣美感,而其中的石刻碑文也折射出无比坚韧的佛家信仰。

《栖岩寺智通禅师塔铭》铭文:

佛以觉悟为宗,教义极其深广。信仰他的人,都以为能得到佛的教诲而启迪慧根、提高功德为正道。然而能正确地把握人生,找到自己的位置的人,是我的师傅。师傅的法名叫觉海,是虞郷县七級人。少年时就有济世的志向,不断请教德高望重学者,晚年更是节操昭彰、担当起大师的嘱咐,教化众生。

(师傅)性格淳朴和善,声振王侯。修养品德,顺其自然。驱除内心杂念,严以律己,砥勵节操,精研學问,孤独苦修,朝暮依旧。以前刺史裴寬认为師傅是一个有品德的高僧,特请师傅为寺院的主持,后来太守韓朝宗以師傅道行高于众僧,特请师傅为寺院的长老。(師傅的高风亮节)即便是难以得到的隨侯珠一样的稀世之宝,再加上卞氏价值连城的璧玉也难买到。于是雲峯寺下敬佛的达官贵人川流不息,花石岩前叩头拜佛的人成了集市(佛的感召力能使人觉得心里象)。除去了沙鹵薄田里的恶草腐木,换上了清田滋生的甘露一样、又象品尝琼浆玉液般心旷神怡。在有余力时,尽可能地做强自己,帮助别人(佛的影响能使)。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十之八、九都能除恶向善。

唉,世事无常,生死病老,都有预兆,而增加生离死别之疼。次日,道离其身,于以天寶十載十一月廿七日終於住寺,享年六十九岁。是厌烦操劳想休息吗?还是柴尽火熄,油尽灯灭了呢?生生不息,化化无穷,天道轮换,皆有定数,然实非人力可以左右!门人悲痛欲绝,乡民满怀忧戚。寺主令實是師傅志同道合的好友,恨无能保护好師傅,再和师傅讲经论道。以致师傅象鸚林的月亮,慢慢坠地。

师傅的弟子惠照、饒益,寺上座崇道等,感到师傅的影子好象还在,以建塔和为师傅的事迹撰文托付于我,復珪久在佛门,豈敢推辞。

銘曰:为普渡众生而住无定所,为传授佛法而去无定向。教化四六者必借重六度,有谁能懂得我师的苦心与作为?身体力行于佛法,以至于肉身枯竭。龙去而山空,澗有余音,师傅的尸体及其修为、功德皆封埋塔下。而他的灵魂却得以入仙界,以至于佛山留像,佛河有影。我等痛心疾首,泪撒满地。佛门失去一个这样优秀的人物,顿觉寺院空虚。看水势而行船,靠藤螢之光照亮隧道,(情感)在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不是非得写出来才显得哀伤坠泪!

作者简介:黄国强,男,山西省永济市人,文博馆员,中共党员,本科,现在山西省永济市文物局工作。

猜你喜欢

师傅
雨天路滑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装宽带的人
师傅等一下
修表师傅的回答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我的师傅
坐车
师傅,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