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诵技巧作为声乐艺术的表现方法

2019-06-11张思劬

北方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朗诵

张思劬

【摘要】在配乐朗诵到宣叙调的发展过程中,朗诵一直作为一项基础艺术表达形式存在。清晰地发音吐字是表演者在朗诵时表达作品思想的基本途径。因此,朗诵技巧的掌握不仅对于准确表达作曲思想有决定性作用,在指导声乐教学中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朗诵;配乐朗诵;宣叙调;朗诵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朗读的概念(来自拉丁语declamatio - 口才练习),尚在古希腊时期就已为人所知。有传说德摩斯梯尼在朗读的时候把小石子含在嘴里,以使发声器官更加灵活,从而保证好的朗读效果。而朗诵这个词(来自拉丁语declamare - 大声说话)在古代意味着以语言形式来表达崇高思想和感受的艺术。

一、配乐朗诵

在欧洲戏剧的古典主义时期人们就认为朗诵是专业演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随着综合了戏剧和音乐艺术的音乐剧、歌剧体裁的出现及被认可,朗诵逐渐转化为配乐朗诵,即“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配乐朗诵开始于16世纪末;它由佛罗伦萨的音乐家文森佐·伽利略(Vincenzo Galilei)、朱利奥·卡契尼(Giulio Caccini)、雅各布·佩里(Jacob Peri)共同发展起来。

配乐朗诵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在音乐的伴奏下朗诵诗歌或散文,也可以是言语和音乐交替进行。重要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配乐朗诵一方面转变成了欧洲歌剧中的宣叙调风格,另一方面它还作为音乐剧中的配乐朗诵,在各种民族文化中流行至今。

二、歌剧

里努契尼撰写的《达芙妮》在1594年至1597年由雅高博.佩里作曲于1598年在佛罗伦萨的贵族高尔西的宫中上演,获得极大成功,这也是人们认为的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蒙特威尔第时期,朗诵在歌剧中获得了极大发展。17世纪30年代,当舞台表演进入剧院时,这种艺术形式被称为“歌剧”。到了瓦格纳时期,瓦格纳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创作歌剧,故提出了“音乐剧”。随后,音乐剧多样性的风格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欧洲音乐剧中,同样在十六至十七世纪的美国和亚洲得到了充分发展,并延续至今。

音乐剧是几种艺术类型的融合,音乐与文字与现场舞台表演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配乐朗诵仍然存在于这种表演形式之中。配乐朗诵中富有表现力的发音、演员的面部表情和舞台动作都顺从艺术的综合性法则,使得音乐作品本身和演唱者的思想表达具有一定的统一性,所以配乐朗诵仍然作为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重要手段存在。音乐剧中的配乐朗诵不应该与剧中其他艺术表现手段相分离。

配乐朗诵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由于朗诵过程中会提高或压低声音,所以当声音具有一定的高度时,不可避免的就会出现朗诵声调和伴奏音乐之间的冲突。所以此时,朗诵者就必须在合理范围内调整音高尽可能地与伴奏相协调,使得他们的朗诵更有节奏。这就会使朗诵者通过影响音乐的整体结构来弥补作曲部分的不足。

音乐剧成为了配乐朗诵的摇篮,在音乐剧中配乐朗诵的美学性质包含着一定的二元性:一方面,配乐朗诵与人类言语的表达规律有关,另一方面,受音乐情节安排(和谐,调式,配乐等)的限制。

三、宣叙调

(意大利语recitative,源自recitare-朗诵)也称“朗诵调”是一种基于语言音调的吟唱性曲调。在宣叙调中,音乐的结构和固定节律得以保留,但并不是主题重复、对称,而是根据曲中言语的自然规律而进行其旋律和节奏。

尽管早期的宣叙调是一个独立的概念,是歌剧演唱的组成部分,一种演唱形式。但随后的发展中,慢慢发展为叙述故事,后来加入角色划分和合唱。节奏、台词和音调与旋律的结合便成为了宣叙调的基本特征。十七世纪初,佛罗伦萨的贵族青年主张恢复古希腊时期悲剧中的抒情,将歌曲、合唱曲、宣叙调的元素结合在一起创作新形式的歌剧。而宣叙调在此时的新兴歌剧中占有主要地位。在新兴歌剧盛行的同时,蒙特威尔第的创作引发了巨大的改变——咏叹调出现。歌剧的发展也因此转变了方向。

十七世纪末以后的歌剧中,宣叙调的功能是在对话中发展情节或叙述事件。在那不勒斯戏剧学校的作曲家的创作中形成了二种宣叙调类型,secco-(低吟的)宣叙调- 伴随着和弦。这种宣叙调一直保留到十九世纪末的喜歌剧中;accompagnato(伴奏的)宣叙调- 伴随乐队。这种宣叙调在十八世纪得以推广,特别是在十九世纪,在К.V.格鲁克,F.亨德尔等人的歌剧中作用很大。宣叙调的旋律类型渗透到咏叹调甚至重奏曲中(如瓦格纳和威尔第的作品)。在俄罗斯音乐中A.S.达尔戈梅斯基,M.P.穆索尔斯基,I.柴可夫斯基,H.A.里姆斯基-科萨科夫,S.S.普罗科菲耶夫都对宣叙调特别关注。

四、朗诵的技术和条件

听众和观众从三个方面感知朗诵艺术。听觉器官 - 我们听到讲话;思维器官-我们理解其内容的逻辑意义;3)借助于想象力和幻想-我们对艺术作品中的角色的情绪产生共鸣。相应地朗诵的基本条件也分为三个方面,技术性,逻辑性和艺术性。

(一)技术方面

1.嗓音条件

嗓音是主要技术条件之一。嗓音不仅是语音,还是表达作品内容的主要手段。嗓音的变化是具有多样性的,每个人的嗓音都不同,同一个人也有不同的嗓音表达形式。比如通过嗓音的控制来达到相应音色以表达多种情感,或通过嗓音控制像乐器一样来调节特定的高、中、低音,以适应不同的表达要求。对艺术语言来说嗓音要符合这几个方面的要求:饱满、力量、持续性和灵活性。除了与生俱来的声音的天然美,还需要停顿正确。把握停顿是在专业朗读演员和歌手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技巧。借助正确的停顿来确定朗诵材料中强烈的情绪或最令人愉快的声音的时长;饱满的声音及其纯度取决于声带的特性和气息的运用。可以通过如:拓展音域、锻炼气息和增加接触的作品量等方法来训练;声音力量的大小受场地、作品和个人风格限制。首先,應根据场地的不同来调整不同的力量处理。其次,先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继而在演绎作品时作出相应的力度调整;最后就是演员的个人风格,每个演员风格的不同就导致在演绎相同作品时的处理也不同;持续性,即长时间用饱满干净的声音说话、朗读和唱歌的能力;声音的灵活性是指随意、轻松、自如地改变语调、音色或者发音顺序的能力。

2.呼吸

正確和自由地发声只有在用横膈膜支撑呼吸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个能力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获得。呼吸的艺术在于能够在肺部保持恒定的空气储备,以及均匀地缓缓地吐出。任何时候都不能用尽。以使其不断地体现在声音的变化上。应该有意识地在适当的时候吸气,不被听者的视力和听力察觉到。一般在遇到较大的语句结构时需要较饱满的吸气;其余时间,则是较小的气量。但任何时候使用横膈膜的运动来维持气息储备都是不能松懈的。

3.语调及其变化

在艺术作品中人声除了每个字或词都要有高度、持续性和力度,还要有提高或降低;加速或放缓;加强或减弱等相对语调的变化能力,这也是演员必备的朗诵技巧之一。而这些语调的变化包含了人类语调的所有变化方式。自如、毫不费力和随意地改变声高能力的练习非常重要。通过练习使技术特点得以表现出声音的流动性、力量和旋律感。这也就是声音的柔韧性。与单调,乏味相反。这种变化即是按照逻辑或艺术要求灵活多变地提高或压低基本语调,或改变声音的结构和音色。

4.言语的灵活性和清晰度

言语的灵活性是指能够自由随意的控制从慢到快或从快到慢的语音速度。而发音的清晰度则要求声音纯粹,在相关发声器官的参与下能表达清楚。这也是朗诵技巧练习中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要求。

(二)逻辑方面

首先作者会使用不同的语法形式来赋予句子、段落或特定的词语以思想。但在朗诵时仅此是不够的,还需要逻辑声调的帮助。它包括用逻辑重音区分词汇,并分为不同的级别。简单句中一般只有一个逻辑重音;复杂句或段落中会有几个重音;对比句时力量均匀,或者一个重音高于另一个重音(主要的、次要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突出逻辑关系的方法,那就是停顿。停顿是为了区分具体的不同内容。内容大的区域、段落和基本音调的变化都以大的停顿来区分。所有停顿的控制都不是无的放矢,停顿的持续时间应取决于逻辑观点的一般主要规律。在每次停顿都会有另一个元素 ,即随后声音音调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主要语调相比是不同的,要么是为了突出强化该部分,要么是为了区分该部分。

疑问或感叹语调的重音集中在有疑问或感叹的逻辑重音单词上。

(三)艺术方面

从艺术层面对作品中特定的词语、句子或整个段落给予适当的艺术表达,通过富有表达力的发音和适当的肢体语言以及表情渲染来实现。借助艺术性的声音处理给出多种多样的包含感情色彩和特定音色的语调。语调应受作者创作的意图、目的,和道德情感立场所控制。

在史诗的、抒情的或戏剧性的艺术概念中,都可以简单地、具体地或者有感情地发音,来反映这三种艺术概念中的一种。如果反映情绪、感觉、心理效果或说话者的态度,那么渲染是主观的。除此之外,如果要反映说话者的个人特质和特征,则渲染将是个性化的。

这些朗诵技巧适用于各种艺术形式。朗诵,配乐朗诵和用于歌剧,音乐剧和戏剧的宣叙调 。

五、结语

在从配乐朗诵到宣叙调的历史发展演变中,挖掘朗诵技巧的重要性,并将它运用到实践中,是为了更好地去演绎作品,完成作品。清楚地唱出与旋律有着密切关系的歌词,是传达作品艺术思想的基本途径。每一位从事声乐艺术的演唱者都应该清楚作曲家通过乐曲想表达什么思想,然后通过自身的理解演绎创作出相对应的艺术形象。因此,重视朗诵技巧在声乐艺术中发挥的作用,对声乐表演和声乐学习有着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Доливо А.,Речитативы в вокальном искусстве,в сб.: Вопросы муз.-исполнит. искусства,в.3,М.,1962.

[2]Васина-Гроссман В.А.,Музыка и поэтическое слово, ч.1-3,М.,1972-78.

[3]Друскин М. С.,Речитатив в русской классической опере,в его кн.:Исследования.Воспоминания,Л.,1975.

[4]Neumann Fr. H.,Die Asthetik des Relitativs,StraBburg-Baden-Baden,1962.

猜你喜欢

朗诵
幼儿园大班散文渗透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
探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
品读诗词,感受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