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口语流利者个体差异分析

2019-06-11李英娥

知识文库 2019年2期
关键词:二语流利学习策略

李英娥

本文以两名汉语口语流利的韩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访谈的研究方法,探究二人的动机、努力程度、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和共性,以此为留学生在目的语环境下习得汉语提供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参考。

1 引言

学习者个体差异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也是二语习得研究总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差异最初是心理学的范畴,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但随着研究广度的扩展和研究深度的加深,个体差异研究也越来越具有跨学科性。对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内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都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界定,但比较确定的主要的构成要素大致有:性别、年龄、动机、情感、态度、性格、记忆、焦虑、语言学能、认知方式、学习策略、归因倾向等。

不同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时会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要素可能产生不同结果,成功的和不成功的二语习得者在学习方法、策略和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文秋芳(1995)分析了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徐子亮(2005)进行了不同认知风格的汉语学习者在学习策略运用上的差异研究,吴勇毅(2008)以意大利学生为对象进行了汉语口语学习策略使用的个案研究。成功的二语习得者在某些方面有共性,但在某些方面也依然存在差异。杨翼(1998)以HSK(高等)成绩作为检验高级汉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指标,以问卷调查形式来了解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进而考察并揭示高级汉语学习者的常用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吴一安、刘润清、P.Jeffery等(1993)在调查了6所外语学院250名二年级学生,发现优秀外语学习者往往具有场独立型认知方式,语言学能较高,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往往是来自重点院校的女生,很可能毕业于外语学校。

本文试图以汉语口语流利的两名韩国留学生为对象,浅析他们的个体差异,重点探讨她们在提高汉语口语流利性方面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希望以此为广大留学生学习汉语,提高汉语口语流利性分享一些经验。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对象

进行个案研究的对象是韩国留学生MT和WG。MT23岁,女,目前就读于韩国中央大学国际贸易专业,大三结束后休学半年来中国专门学习汉语。她之前在韩国学校上过一学期的汉语公共选修课,课程结束又自学了半年,之后休学专程来中国学习汉语,在韩国考过HSK5-228分。WG22岁,女,就读于韩国高丽大学,专业为中文,2016年上半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过半年的汉语,在2016年下半年又来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继续学习汉语。她们都通过分班考试在华东师范大学中级汉语班学习,并均由本人進行汉语口语“一对一个别教学”,半学期过后,他们感觉自己的汉语提高了很多,准备寒假回国考HSK6级,并且认为自己的口语水平有明显的提高,现在的汉语口语十分流利。本文采用张莉(2001)对口语流利性的测量方法,同样对两名留学生的口语进行了分析。

虽然两名留学生的语速、非自然停顿次数和时间不太一样,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跟张莉(2001)的15名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留学生相比,这两名韩国留学生可视为汉语口语流利者进行研究,因此对他们进行的个案分析有一定的意义,或许能对其他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经验。

2.2 研究方法

在进行个案研究时,我采用的主要是访谈和观察的定性分析方法。

访谈包括开放式访谈、半开放式访谈;漫谈式和有针对性的交谈;面对面的访谈和通过微信等网络媒介进行的谈话。两位留学生可以对我涉及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如“你跟韩国朋友在一起说汉语吗?”也可以补充自己学习汉语时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方法等,还可以交流自己学习汉语的心得体会。“交谈这种形式的最大优点是对学习策略丰富细致的描述,学生的交谈动机较强,因为他人对他们学习过程有兴趣,这会使学生非常高兴。”(林立,1999)

我对两位留学生的访谈都单独进行,时间约一个小时,面对面访谈的整个过程都进行了录音,通过社交软件进行的访谈都进行了截屏。

采取观察的方法,主要是因为本人和她们基本每周都会见两次面,每次见面都会进行一个半小时左右的个别授课,在教学过程中对他们进行观察和交流,对她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动机,态度等诸多方面进行记录。

3 结果分析

3.1 动机及努力程度

MT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兴趣,她觉得汉语是很有意思的语言,而且中国文化也很有意思,除此之外,她很喜欢自己的专业,希望以后能从事国际贸易的工作,因此希望能把汉语学好,为毕业后找工作增加筹码。她学习汉语比较用功,在问到平均一周花多长时间学汉语时,她回答道:“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汉语,自己下课之后基本上都在学汉语,平时会去咖啡厅学汉语,跟朋友一起去。”

而WG因为自己的专业就是中文,因而汉语学习动机特别强,她说:“毕业以后我要在上海找工作。”她不仅仅满足于日常的简单交流,而是希望在更多具体的领域中能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仅仅希望自己的汉语能被中国人听得懂,更希望自己的汉语能更加地道和流利。她觉得自己的汉语水平还不足够好,因此也特别努力,也因此在北京师范大学学过半年后,又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习。

3.2 认知风格

在交谈中我就了解到,MT偶尔会旷课,她在预习课本的时候,发现课本的内容比较简单,或者是自己不感兴趣,就选择放弃,然后去咖啡厅自习,而且她强调她很喜欢自习,喜欢自己独立思考,可以学习自己的不会得汉字,语法等等。从这点可以看出,她是很有主见和有想法的学习者,会有选择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属于沉思型的学习者。而且在我和她的一对一教学中,我发现她对错误的容忍度很低,她常常会主动问询我她的话是否正确,而且当出现错误时,她往往能有所感觉,一定停下来问我正确的使用方法,特别注重细节,属于场独立性地认知风格。而且她具有很强的监控意识,一旦发现问题就会及时调整。并且她没有怯于暴露自己的错误,而且她觉得跟我上课很轻松,每次和我上“一对一”时总是有很多话想说,往往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时间到了总是表现出还想继续聊天的倾向,这可能和她外向的性格有关。

而每次和WG上“一对一”时,总感觉她说的话很少,这也可能和性格有关,通过对她身边同学的了解,WG平时的话就不太多,属于慢热型。她的汉语口语很好,而且听力很好,基本上我问的问题她都能理解。她对于错误的容忍度比较高,追求理解意思,对于细节的问题和错误她不会特别在意,而是希望整个对话可以继续进行,相互交流和理解不要出现问题,属于场依存性地认知风格。而且当学习新的语言点时,她往往能联想和这个语言点有关的其他事物,和我进行交流讨论。

3.3 学习者策略

她们在课堂上所用的教材都是《发展汉语》系列丛书,有听力、口语、阅读、综合课等不同的课型,进行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训练。跟两位留学生访谈后得知,MT在课堂上属于积极主动型,尤其是口语课,会抓住机会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时也总是发言很积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环境练习汉语。MT说,“课堂上对老师的发音很注意,可以提高我的听力,平常上课我也会做笔记。”

但是WG在口语课上并没有像MT那样主动地配合老师,不是特别愿意主动开口,问其原因,她说:“有时候的话题比较无聊,没有意思,我喜欢下课之后跟中国人对话,那样很有意思。而且,回答问题的人很多。”WG更喜欢在课下跟其他中国人打交道,她也有很多中国朋友,经常跟中国朋友一起出去玩,她觉得在生活中跟中国朋友交流会学到更多实际有用的汉语,属于明显的社交学习策略。

她们之间的学习策略存在一些差异,但有很多共性:

(1)她们都有意识地避免使用母语,尽可能用汉语在中国生活和交往。MT说:“原来的计划是只跟中国人交往,但来中国之后都跟韩国人一起玩儿,但是我跟他们一起学习,我们常常用汉语交流。这也可以帮助。”WG说:“我经常跟朋友一起出去旅行,跟中国人打交道,在社会上学习汉语,一遍学汉语,一遍感受中国文化。”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只有尽量都用汉语跟其他人交往,才真正属于在目的语环境中“沉浸式”的学习。很多中国学生出国留学几年后,英语还是说的不好,没有提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除了在课堂上和跟外国同学简单打招呼之外,就不说英语,用汉语在国外生活,这对提高英语水平无益。

(2)她们二人都不約而同的找我进行“一对一个别教学”,属于“寻找和建立固定的语伴关系。”这种固定的语伴可以让她们固定的时间学习和练习口语,而且还可以为她们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在和语伴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她们出现了错误,对方也会及时的、乐意的帮忙纠正,更加侧重于语言形式,这是跟在社会上的中国人接触所不同的,但在社会活动中跟中国人交往时,一般为了交流的顺畅,意会即可,对意义的重视大于形式。而且因为彼此熟悉,留学生说目的语的时候也不会尴尬,不用有太多的顾忌,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和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除此之外,通过和语伴的交流,还能知道时下目的语国家的热门话题和热门词汇用语,这样可以使自己的目的语更加地道。

(3)他们都不太喜欢进行机械操练,而是喜欢有意义的学习。他们都不喜欢在课堂上都一直重复读课文、复述课文,而且在我们“一对一个别教学”中排斥按照课本内容设置授课的方式,而是希望能对某些话题用目的语思维,用汉语跟笔者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或见解。MT对我们每次的“一对一教学”都会进行录音,并且回去之后再把当时自己出现错误或问题、或者新的汉语知识的地方着重再重复听几遍,以保证新的知识完全吸收,旧的知识完全消化。但是WG对上课内容没有录音,也只是简单的作笔记,但每次复习前面的版块,她也掌握得不错。这可能和工作记忆等个体差异有关。每个人记忆和掌握知识的方式方法不太一样。

(4)她们都使用重复、记笔记的认知策略,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估的元认知策略。且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其他汉语书籍进行补充学习。MT说,“不管是上课,还是课后学习,我都有做笔记的习惯。做笔记,但是会忘,要经常复习看看,去咖啡厅的时候(花)一个小时在笔记上学习,30分钟跟朋友一起用汉语交流。除了课本,也有还有别的书,有从韩国带过来的汉语书。我常常试着记一篇文章,然后照着文章说,比如“你来的正好”,如果我记那边文章的话,我在生活中也可以说,而且我还可以学一个语法。因为我的习作不太好,我偶尔用“hellotalk”(app),在网络上,我可以把自己的文章发上去让别人帮忙改正。”WG也说道,“我也经常自习,看中国朋友送给我的汉语书,然后做笔记,或者看之前的笔记。最近我在看HSK6级的书和试卷,因为我准备寒假回国考HSK6级,但是我的词汇可能还不够,有些汉字不太会写。”她们对自己的学习都有良好的规划和管理,对自我进行监控和评估。笔记可以帮助我们加深记忆,重复翻看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拾起忘却的知识,看更多的汉语书籍可以帮助拓展汉语知识。这些学习方法都值得借鉴。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两位留学生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强烈的学习动机和较强的努力程度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而且她们虽属于不同的认知风格,但是都可以综合利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将汉语学好。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二语流利学习策略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基于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from the Study on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AdvancedTeachingStrategiesofCollegeEnglishVocabulary
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流利口语练习
流利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