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探广西公共考古发展的新思路

2019-06-11赖兰芳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新思路困境发展

赖兰芳

【摘要】广西公共考古通过举办考古成果展览、组织公共考古活动、宣传考古科普知识等方式取得了一些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撰写科普读物、开拓新媒体、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举办公共考古活动等发展新思路。

【关键词】公共考古;发展;困境;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K854 【文献标识码】A

考古工作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冷僻”的专业,独奏交响乐。近年来,随着公共考古学的发展,慢慢地才激起了人们对“古墓里是否有僵尸”的好奇,渐渐迷上盗墓小说,发展为至今追求亲历考古。公共考古逐渐唱响了流行乐。至此,我国考古工作走上新台阶。而广西作为最大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如何让民族文物为公众所熟知?如何让少数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出国外?如何让久居象牙塔的广西考古文化惠及公众?这是每位广西考古学者的兴趣所在,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一、广西公共考古发展的现状

广西的公共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利用文物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展览工作和在考古工地开展科普类的公共考古活动,让公众分享考古工作成果,传递了文物保护理念。

(一)举办考古成果展览

自1990年1月举办《全区文物普查成果汇报展览》以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一直在探索开办考古成果陈列展。因此,2016年经过精心筹备开办了“广西重要考古发现陈列”,展出自旧石器时代始的重要考古成果,文物1000余件,成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同时,不定期组织临时展览在广西各市级博物馆进行展出,受到了公众的欢迎,特别是2014年组织了“瓯骆汉风”陈列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展览,宣传了广西厚重的历史文化。

(二)组织公众考古活动

自2014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6月文化遗产日首次在全区范围内举办两次“公众体验考古”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考古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意义取得良好社会反映后,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连续举办了“走进靖江王陵,感受神秘礼仪”“珍惜定格的历史爱护不朽的文明”公众考古活动;在三岸明代窑址考古现场举办“跟着专家去考古”公众考古活动;在贵港老城区的贵城遗址考古勘探现场举办“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图片展和现场讲解等形式宣传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三)宣传考古科普知识

考古学家前后受邀在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图书馆八桂讲坛“广西传奇”系列讲座自治区成立60周年活动、《南国早报》小记者团等开展讲座,社会反映强烈,公众考古兴致甚浓。同时,撰写并公开发表了科普文章,介绍广西考古新发现。

通过举办公众考古活动,在考古发掘工地设立展板介绍考古知识,有重大发现就设考古专题讲座,让公众及时、直接分享考古新成果;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考古新发现,使公众及时了解当地考古新状态;通过与学校和宣传单位合作,组织学生走进考古工地,感受考古过程,学习考古知识,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同时也让公众能更好地了解考古工作。

二、广西公共考古发展的困境

广西公共考古发展至今,因受到地域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一定发展困境,归结有如下方面:

(一)开展形式单一

为了宣传广西的考古成果,目前通过举办展览、开展现场公众考古活动等已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但是仅局限于小众,公共考古活动参与人数有限,而且受众人群也有所选择,参与考古项目较少,因此,大众的需求远远达不到。

(二)学术交流平台较窄

公共考古不仅是考古人的事业,更是“人民的事业”,最终目标是让公众了解考古、走进考古,甚至爱上考古。因此要做好公共考古,必须加强多学科合作,建立学术交流平台。目前仅局限于参加一些专业的学术会议,仅局限于考古人同行的内部交流,未能触碰到考古领域外的火花,因此,公共考古的发展视野受限。

(三)新媒体手段运用不够

在网络新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仅仅依靠电视、报纸等传统的媒体传播,是无法“造势”的。近年来,广西考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公众了解甚少,主要原因归结为媒体宣传不够,尤其是新媒体手段运用不够,公众无法获取考古新成果信息,许多成果束之高阁,这也是公共考古始终成为交响乐、不能成为流行乐的主要原因。

三、广西公共考古发展的新思路

广西公共考古发展至今,如何让受众范围扩大,如何让公共考古活动成为日常式、连续式、自觉式的行动,现提出如下发展新思路。

(一)基础手段必不可少

通过撰写科普读物,向公众传播考古学文化,是最传统的传播方式,也是最通俗易懂的方式。目前,国内外有许多成功案例,如高蒙河教授的《考古好玩》[1]、李伯谦、徐天进主编的《考古探秘》[2]、孫庆伟的《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3]等,就连最枯燥难懂的考古发掘报告,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的《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4]也是以通俗的语言和视角,图文并茂,向公众传授通俗易懂的考古学常识。可见,通过出版物这种最真实的还原历史手段,同时,用公众听得懂的语言来向不同的受众群体进行阐述,不讲过于专业化、学术化的“神话”,用更接地气的“人话”,这是最受大众欢迎也是最入脑人心的方式。

(二)积极开拓新媒体平台

随着各种网络新媒体(论坛、微博、微信)的快速发展,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海量信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考古这种冷门学科也开始被更多公众所熟知,各种新媒体对文物考古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各种考古类网站也不断成长起来,这些都为考古学的发展特别是公共考古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公共考古逐渐走向学生、普通考古爱好者、普通公众。广西公共考古已经在新媒体的推动下逐渐走向多样化,也取得了一定社会效果。但是还需加强微博、微信账号宣传,通过微信公众号精心设置微信推送,结合网络流行元素普及考古知识,同时还可利用微博平台积极组织有奖竞猜、考古作品有奖征集等线上活动,加强和网民的互动交流。更要加强网站宣传,在网站设置“公共考古”板块,定期组织公共考古活动,推动公共考古活动进校园、进社区等。如湖南考古所就以“湖南考古”网站和微信为交流平台,配合田野发掘进程撰写了《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发掘记》《长沙铜官窑考古发掘记》等多篇广受好评的公众考古系列文章。微博、微信、论坛和网站有机结合,必定能促进公共考古的巨大发展。

(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自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起首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后,目前已成功召开了六届且社会反响巨大,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已经成为中国公共考古学研讨的重要平台。广西公共考古因起步较晚未参加此项论坛,今后应积极加入并争取举办具有广西特色的地方公共考古论坛,可以以某个特色考古项目为基地,使广西的那文化、骆越文化、稻作文化等得到更好的弘扬。

(四)举办公共考古活动

结合新媒体平台的反响,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线下公共考古活动。公共考古面对的公众有不同的文化层次和不同需求,如何让公众了解考古学家用手铲辛苦发掘出的关于我们祖先、我们悠久历史的灿烂文明,感受到考古带来的真切体验和心灵震撼,激发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真爱感?这是举办线下公共考古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广西公共考古目前已经举办了很多让公众参与的考古活动,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开展的考古科普知识讲座,在八桂讲坛中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讲座,满座爆棚。因此,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拟定期開办考古知识讲座,打造广西考古成果展示品牌,让考古学成果成为社会热点,让公众珍视和保护文化遗产可以如我们遵守基本社会法规那样成为社会的常态,这就达到了我们开展公共考古活动的最终目标。同时,积极招募考古志愿者,让志愿者经历从接触考古到体验考古、从参与考古到深度贡献的整个过程;选取合适的遗址作为公众考古场所,面向社会开放,让观众能近距离目睹考古人发掘的全过程。

(五)建立公共考古机构

公共考古展示的主要形态是考古博物馆、遗址博物馆以及考古遗址公园等。柳州白莲洞博物馆是以白莲洞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遗址博物馆,因其丰富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内涵和洞内典型的岩溶地质现象,而令中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瞩目。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国家首批23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一,发现的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成为中外考古专家的科研和游客寻根访古的文化旅游桂林胜地。广西已取得了公共考古展示的成功经验,接下来一系列的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也将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陕西考古博物馆已开工建设,将建成全国首座展示考古工作和考古学科发展的专题博物馆。相信不久的将来,广西也将建立考古博物馆,向公众展示广西考古史、广西考古新发现、文物保护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1]高蒙河.考古好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2]李伯谦,徐天进.考古探秘[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3]孙庆伟.最雅的中国——春秋时代的社会与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4]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赫章可乐:2000年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新思路困境发展
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探究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新思路
跟踪导练(一)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新思路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整合催生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