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瑶服饰文化传承探析

2019-06-11范东威张顺爱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

范东威 张顺爱

【摘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青瑶服饰正面临被消解和异化的危机。与此同时,国家对少数族群文化的重视和保护也为青瑶服饰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本文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对青瑶服饰文化的传承环境进行了客观分析,同时,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提出建议性的青瑶服饰传承方式,并尝试将与青瑶服饰相关的元素进行分门别类,理清青瑶服饰传承的具体内容。

【关键词】青瑶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建议

【中图分类号】TS941.1 【文献标识码】A

民族文化传承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是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民族)的社会成员中做接力棒式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等特征。[1]在本文的语境中,传承的内涵包含了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

青瑶服饰在数百年的发展中,随着族群身份的演变,在传承历史文化信息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变异、革新和创造,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纵向交接,而每一次交接后的变化都不经意间潜藏着同时代的印记。在所有的社会文化系统中,变迁是不可避免的永恒规律。[2]今天,在如此和平的年代里,青瑶人民前所未有地卸下对外界的恐惧和排斥,巨大的现代化浪潮几乎毫无保留地席卷整个青瑶社会。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青瑶人一方面本能地为祖先遗留下的精神财富安营扎寨,另一方面被现代教育解放了的独立思考意识却不免对其进行重新审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至今仍未出现受商品化影响的迹象,但青瑶服饰这一积淀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现实中仍以一种悄然、迅速的方式发生着变化,这其中更多地体现了青瑶人对美好生活的审美追求。但是,面对青瑶传统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内容的变异和流失,以及民族服饰在现代青瑶社会中应有的存在意义和方式的误读,笔者作为局外人,即使不方便直接参与,身为一名研究者,也有义务提出建设性的思考。

一、传承现状分析

当代的青瑶社会,随着文化教育水平较以往大幅的提升,以及政府对落后少数民族地区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以商为耻”的观念已被彻底扭转,普遍贫穷基本改善,人们对待现代化和新事物非但不排斥而且乐于追求。这些变化从根本意义上加速了青瑶服饰的现代化变迁进程,而向现代转型的步伐却值得认真商榷。

(一)优势分析

1.社会领袖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服饰改革的社会阻力小

传统上,青瑶社会封闭落后,支系规模小而保守意识强,族寨领袖往往在社会变革中发挥权威的作用,文化水平的落后和民族自觉的排他意识导致青瑶寨头放不下戒备和守旧之心。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先、最优受到现代文明教育洗礼的往往成为青瑶社会的领袖人物,如欧木安、欧先慧等,他们的带头示范和号召作用使青瑶社会很快摆脱愚昧、封建的传统观念,并直接带动服饰的变革。如果领袖能有意识地对本民族服饰的创新发展进行合理的引导,比较容易得到热烈的反响。

2.妇女的空闲时间显著增多,且具有较高的创作积极性

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大大解放了农业劳动力,很多年轻妇女现在已经几乎不下田了。在田野考察中,笔者发现村寨里处处可见妇女们三两扎堆、边绣边聊的场景,对于手中尚未完成的民族服饰,她们无不表达出自豪和热爱。

3.服饰创作题材的开发潜力大

青瑶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中有丰富的独特文化资源,如铜鼓、打猎舞、凿壁谈婚、洞葬、独弧弦等,都是在服饰中尚未开发的元素空白。

(二)劣势分析

1.现代文明无形中消解了传统青瑶服饰的审美和意蕴

传统青瑶社会在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多表现为一个文化弱者的形象,这在刺激全体族人自尊心的同时,也使青瑶社会拥有很强烈的自卑感。在经济发展为第一要义的观念的冲击下,青瑶人没有形成捍卫传统文化的坚定自信和充分自觉,从而导致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中的存在强度不断减弱。伴随着青瑶社会普遍对民族传统历史与信仰价值的认知越来越模糊以及缺乏对内的创作引导,近年来服饰上大量外来纹样和异化纹样的出现也令人担忧。

2.服饰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彻底

面对现代时尚文化的冲击,礼服化是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大量年轻人外出求学、谋生的趋势不可逆转,必须直面青瑶服饰的功能定位已不得不转换的现实。绝大多数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和少数民族群体都在意识和行为上已经默认了这个事实,但在具体的传承行为上,却并未表现出对民族礼服这一特殊服飾类别的充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二、传承方式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注重其“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的基本原则。[3]在这里,“保护”等价于本文语境下的“传承”,是一个包含着传承基础、传承方式和传承判断的联动的有机过程,具体到青瑶服饰,每项原则都自然衍生出各自对应的方式。

真实性即青瑶服饰的本真性或原真性,这是传承基础的原则。基于这条原则,需要做到两点:正确解读和使用传统服饰元素;修正现代青瑶服饰定位。

整体性涉及青瑶服饰与整个青瑶文化场域的联系,这是传承方式的原则。青瑶服饰的传承不是独立的文化行为,离不开赖以存在的文化场域。①基于这条原则,需要做到一点:拓宽服饰对青瑶文化内容的表达限度。

传承性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这是青瑶服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和关键所在,是传承判断的原则。基于这项原则,需要做到两点:充分尊重青瑶人民的审美自由;理性引导青瑶服饰的创新。

(一)正确解读和使用传统服饰元素

被误读、忽略和抛弃,是目前许多青瑶服饰元素面对的不利局面。在各类服饰元素象征意义的表达常识上,有必要进行一场自觉的拨乱反正,确保青瑶人民能拥有清晰、统一的自身文化认知,不至于在盲目的服饰创新中迷失。如背牌上瑶王印的围马纹印芯是青瑶背牌不同于其他两支瑶族的典型特征,托肩是男子上衣的标志,过去有条件的人家背衣上的飘带曾使用丝绸制作,等等。

(二)修正现代青瑶服饰定位

礼服是指人们从事重大礼仪活动时所穿的服装,礼仪用服一般是高档的、正规的、格式化较强的。不同的礼仪场合需穿不同的礼服,如日用礼服、晚礼服、婚礼服、仪仗服、葬礼服、祭礼服等。有些礼服趋于简洁、大方,有些则注重装饰。[4]

参考上述对“礼服”的定义,本文对“民族礼服”这一概念的理解为:某一民族的人们进行民族内部的重大社会交往、或以本民族身份与其他民族进行族际间正式交往时所穿的服饰,强调民族性、庄重感和精致感。同时,针对不同的穿着对象,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社会身份等,以及不同的礼仪场合,如拜访、婚礼、丧礼、参加民族活动等,民族礼服也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呈现。需要强调的是,这一概念使用“服饰”而非“服装”为定义对象,是充分考虑到饰品作为民族礼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具有独特的传承方式和价值。

那么,定位于民族礼服的青瑶服饰传承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破:(1)服饰的情景和身份类型的丰富;(2)民族性元素的塑造;(3)考究的材料和精致的工艺细节。

(三)拓宽服饰对青瑶文化内容的表达限度

民族服饰之所以能被作为传承的对象,皆因它承载的历史文化的内容和主体都是独特的。随着历史的向前,文化会经历变异、替代、消逝,而服饰则如同壁画或传说一般,将先民们的精彩生活凝结成美丽的形象或故事,世代相传。承载历史,是民族服饰存在的应有之义。

对于青瑶社会而言,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是不可逃避的,民风习俗的逐渐演化也是必然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瑶麓经历的种种变迁正是对这一趋势无言的注解。古老的打犇抢婚、九牛婚姻自不必说,连凿壁谈婚也已经在瑶麓民间的婚姻交往中寿终正寝,只能以一种待开发的旅游资源作为存在形式。不仅如此,至今仍被作为重点传承对象的打猎舞,动作套路、节奏变化也已经较过去的形式大为简化。将这些正在或已经成为历史的文化内容融入服饰的传承开发中,是对民族服饰的历史文化承载功能的最优发挥。

(四)充分尊重青瑶人民的审美自由

青瑶服饰是青瑶人民几百年来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审美结晶,其独特性是通过青瑶人民的自主审美选择和追求呈现出来的,而非任何外来力量的强制主导。要保持这种独特性,最核心、最关键的要求就是坚持尊重青瑶人民的审美自由。

诚然,前文提到,青瑶服饰传承现状中的诸多不容乐观的现象,但这完全不是否定青瑶民间审美智慧的理由。文化传承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也是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是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以青瑶人民为传承主体的服饰发展结果,才可称之为青瑶服饰。

(五)理性引导青瑶服饰的创新

文化的接触和交流是历史的必然,对于青瑶社会,唯一令人担忧的是,其文化机制中缺乏一种自主的选择性技能,对于外来文化大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复制上,其结果必然是加速自己文化的消失。[5]青瑶服饰刺绣图案最近的变化最能说明这一问题。既然青瑶文化内部缺乏有力的创新力量,则“示范性”的指导十分必要,而且以往的历史证明这种示范效应是切实可行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男子改装剪发和2000年以来的服装刺绣丰富都是典型的例子,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就实现了明显迥异于传统形式的行为结果。因此,服饰的改革性传承绝对不可忽视青瑶社会文化精英群体的引导力量。

三、传承内容建议

青瑶服饰是青瑶人民数百年来民族意识深层次积累的物化形态,反映了全程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通过服饰上种种可以维系和认证该共同体的可识别符号,青瑶文化的核心因素便有机地融入每一个氏族成员的深层意识中,从而激发出群体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共同力量。

从本质上看,服饰传承是一种非物质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传承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可识别符号和象征意义表达的有机发展。所谓有机发展,就是事物各部分互相关联协调,在保持统一性的基础上,连续不断地完成质和量的更新。因此,服饰的有机发展依赖于协调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自我与外部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这理应是青瑶服饰传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基于前文对青瑶服饰的基本面貌、文化内涵和历史变迁做的较为客观的详细介绍,传承的内容便有了充分可挖掘的来源。

按照与传统青瑶服饰的亲疏关系,可将传承内容分为固有内容、相关内容和可开发内容。

固有内容是指青瑶服饰中已经存在的、在结构和意义上参与建构青瑶服饰的不可或缺的内容。

相关内容是指青瑶服饰中并不存在、但属于青瑶文化范畴且具有服饰表现潜质的内容。

可开发内容是指青瑶服饰中并不存在但可助益其发展、与青瑶文化无直接关联但可融于其中而无本质冲突的内容。

(一)固有内容

从整体现状看来,青瑶服饰内容可根据存在形式分为材料、工艺、形制、色彩、形象五大元素。下文将分别就各类元素在传承方面的必要延续性进行逐一探讨,并最终建议性地归纳出青瑶服饰的固有内容。

1.材料

棉、麻是青瑶的主要服装面料,价格成本较低,综合性能良好。青瑶妇女习惯于在棉布和麻布上进行缝制、刺绣、粘膏绘等,具有较高的延续必要性。

丝是目前被普遍弃用的一种材料。在过去,蚕丝线是主要的刺绣材料,色泽通透,手感舒适,但价格稍贵。丝绸曾被用于飘带的制作,现已不可見。据瑶麓民间传说,丝绸制作的飘带质感光滑、色泽柔和,随风飘扬的视觉效果极佳。虽然制作成本稍高,但如果仅仅用于飘带这类佩饰品,成本增加是普通人可以接受的。

银是用来制作项圈、手镯和银鸟的,是青瑶女子颇为重视的盛装饰品,材料本身具有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涤纶取代蚕丝成为主要的刺绣用线,可归因于价格低廉、色彩鲜艳丰富、结实耐用,有很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时,化纤面料也因这些特性而被普遍用作飘带、镶边的制作。

塑料串珠常用于配饰部件的边角装饰,性价比较高。但是,跟化纤材料一样,由于价格低廉且颜色过于鲜艳,一旦使用过多,从社会心理和视觉心理上会削弱民族礼服的庄重感。

白色的草珠子是传统的串珠材料,天然材料,颗颗别具形状,但整体视觉效果统一,展现出青瑶服饰与自然的亲和关系,是值得重拾的装饰材料。

2.工艺

蓝靛染是青瑶服饰的传统染布工艺,数百年来延续至今。但是,该工艺并非青瑶独创独享,是西南地区广泛使用的染布工艺,对民族性而言意义一般。瑶麓当地人民已极少进行染布操作,服装所用面料大多是从其他乡镇购得的现成蓝染布,而且,这种染色工艺的缺点是易掉色、变色,影响穿着舒适度以及民族礼服的精致感。对于青瑶人民来讲,服饰“尚青”这一特点有许多更为优良的实现方式,因此,该工艺的传承方式可做适当调整。

粘膏染是青瑶背牌和罩裙图案的工艺方式之一,由青瑶专门的手工艺人进行图案的绘制,意义重大而不可或缺。

青瑶服饰的缝制和刺绣工艺本身并无特殊之处,而贵在是两种全民从事的传统手工艺,是青瑶妇女倾注民族情感和加固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同时,刺绣也是青瑶服饰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图案的主要完成方式,与粘膏染一并构成青瑶服饰手工艺价值的三大来源。

牛角反映了青瑶人民对牛的象征意义的信仰和追求,是青瑶男子服饰最具识别度的元素,加之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具有极高的必要传承价值。

缨须的制作方式非青瑶独有,且操作难度低,但手工制作可提升和彰显青瑶人对于民族礼服的庄重意识。

3.形制

独特的形制是定义青瑶服饰的基础,颠覆形制意味着否定青瑶服饰本身,因此,整个青瑶服饰系统的形制构成的必然延续性是毋庸置疑的。

另外,托肩作为过去男子上衣的标识性部件,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标识符号在男子民族礼服中保留,这也是承载民族历史功能的一种体现。

4.色彩:青、白、黄、红、绿

传统上,青、白两大无彩色和黄、红、绿三大有彩色在青瑶服装中形成了不约而同的运用规律:青为布料主色,红为装饰主色,白、黄、绿为装饰次色,这一规律是青瑶人民传承数百年的审美沉淀,也是服饰传承中重要的一环。

5.形象:鸟形、围马纹、庙房纹、太阳纹、人形纹、鱼纹、新纹样

鸟形是唯一以银饰和刺绣两种载体出现在青瑶女子服饰上的形象,意义非凡。

围马纹、庙房纹、人形纹、太阳纹、鱼纹都是青瑶独有或引以为重的纹样类型,瑶王印是表达瑶族意识的重要内容,背牌和罩裙的粘膏然图案是青瑶抽象审美的独特成果。

蝴蝶、牡丹、风车、鹿等新出现的纹样与青瑶文化无关联,体现的是青瑶妇女的自主审美选择,传承选择的趋势如何尚不可知,可以归为可开发内容。

综上,笔者建议,青瑶服饰传承的固有内容包括:

(1)材料:棉、麻、丝、银、草珠子。

(2)工艺:粘膏染、刺绣、缝制、缝牛角、制缨须。

(3)整体服饰形制。

(4)配色规律:青为布料主色,红为装饰主色,白、黄、绿为装饰次色。

(5)形象:鸟形;围马纹、庙房纹、太阳纹、人形纹;瑶王印;背牌、罩裙的粘膏染图案。

(二)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是从青瑶其他文化中找寻可以融于青瑶服饰的元素。由于形态的不同,这些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也无法明确,因此,只作统一归纳。

1.婚姻形式:打犇抢婚、九牛婚姻、凿壁谈婚。

2.丧葬形式:洞葬。

3.象征形象:猪(娲霞女祖)。

4.节庆仪式:娲霞仪式、打猎舞。

5.狩猎生活:猎枪、猎犬、鸟囮子、鸟套、鹌鹑网、竹夹、弩、希笼、罾网、鱼叉。

6.乐器:独弦胡。

7.染织生活:蓝靛草、鸡血藤、薯莨。

8.建筑形式:长屋、方仓、禾廊。

9.历史遗迹:瑶麓石碑。

(三)可开发内容

可开发内容的范围甚广,但凡一切为青瑶人民喜爱、接受并有利于青瑶服饰礼服化的外族或现代文化内容均可为青瑶服饰所吸收。

1.材料

现代工业生产的各类棉、麻、丝等线、面料具有更加优良的质地,可以作为传统生产的土布的替代品。

除了草珠子,琥珀、木、玛瑙、玻璃、水晶等质地的珠子也可用于珠串的制作,提升民族礼服的固有价值。

2.工艺

现代印染技术在各方面都比传统的蓝靛染色工艺有所改善,如稳定性、色牢度、色泽、均匀度等,且成本不高,是值得考虑的染色替代工艺。

3.形制

青瑶服饰在保持基本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引入现代服装制版工艺,使之更符合服装人体工程学,改善服装结构和穿着舒适度。

4.色彩

在基本遵循传统青瑶服饰用色规律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引入现代市场上出现的各类颜色作为装饰次色,提升服饰图案的表现活力。

5.形象

青瑶妇女擅长运用刺绣来模仿各类美丽的纹样,比较受欢迎的是各种简笔画风格的动植物图案,这与青瑶刺绣技术的复杂程度有直接关系。这类题材应被视为辅助装饰形象。

四、结语

在当代中国,作为一支文化属性相对独特的瑶族支系,青瑶的服饰文化传承固然离不开文化政策和舆论环境的正面支持,而对族群历史和服饰文化内涵的正确解读是保证其健康、有机发展的前提,青瑶服饰文化的传承可以在维系传统本色的同时,积极拥抱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

注释:

①参考自百度百科词条“场域理论”。总体而言,场域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参考文献:

[1]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2(3):10-16.

[2][美]克莱德·伍兹.文化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3-4.

[3]周小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原则[A].载广西文化厅编《2013中國一东盟文化论坛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集》[C].广西文化厅,2013:66.

[4]林燕宁.服装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32.

[5]彭兆荣,牟小磊,刘朝晖.文化特例——黔南瑶麓社区的人类学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262.

作者简介:范东威(1992-),男,汉族,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史与设计理论;张顺爱(1965-),女,朝鲜族,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服饰。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议
关于不做“低头族”的建议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三代人的建议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