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下现实题材创作引发的关于彝剧导演的几点思考

2019-06-11郭剑波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3期
关键词:彝族桂花题材

【摘要】现实题材创作的热潮是彝剧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应该把握机会,从彝族本乡本土的实际生活出发寻找素材,创作一批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彝剧作品。而导演作为主创团队的核心,既要对现实题材有清醒冷静的认识,又要对彝族文化和彝剧本身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探索;既要把握住彝剧的民族特色,又要积极创新、为彝剧的发展寻找出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彝剧导演,才能让彝剧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让彝剧登上更为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现实题材;彝剧; 彝族文化;导演;创新;程式;贴近时代;贴近群众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彝剧作为云南省四大少数民族剧种之一,历经六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楚雄州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艺术,涌现了大量的经典剧目。然而,六十多年对于一个戏种来说不过是短暂一瞬,因此,彝剧至今仍未形成完整的程式和艺术体系,各种主创人才更是青黄不接、严重缺乏。以我为例,最开始是一名彝剧演员,后因导演人才短缺,才临危受命接触到了导演这一行,到如今成为了一名彝剧导演。

从演员到导演,身份的变换也导致观念的转变。过去我只负责饰演好角色,而现在舞台上的一切几乎都需要我介入,从剧本、舞美、表演、音乐、呈现等各方面都不能少了导演的身影。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身为导演必须要有全局观,不仅要关注舞台上,更要关注舞台外,即彝剧的发展与走向、观众的审美与时代的要求、创新的理念与传统的坚守,这些都是一名心系艺术的彝剧导演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而当下戏剧导演最关心的莫过于现实题材的创作与呈现。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和多个文艺座谈会中提出,文艺工作的重心应该放在现实题材的创作上,要创作贴近生活、服务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掀起了现实题材创作的浪潮。在这股浪潮中,彝剧发展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下面我就从一名彝剧导演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现实题材有利于展现彝族群众当下的生活状态

现实题材的核心价值就是贴近时代,展现当下群众的生活面貌,这一点对于彝剧来说同样适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彝剧的观众群告别了过去艰辛的岁月,走向了美好的新生活,而现实题材彝剧就能够在舞台上展现这样的生活状态。如我导演的彝剧小戏《桂花表妹》和《喝三秒》,虽然主题不同,但背景都是相同的,都是当下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成果的体现。《桂花表妹》中的养鸡场、《喝三秒》中的葡萄园,都是当下彝族农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剧中人物都依靠这些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改变了生活。

另外,我在导演这两部作品时,着重表现的还有当下彝族人民的精神状态与追求。如在《桂花表妹》中,桂花放弃了传统说媒提亲的方式,勇敢地追求自由恋爱,在遇到自己心仪的小伙子以后,桂花大大方方地向父亲提出婚事。而父亲的观念也在改变,在和桂花解除了误会之后,父亲选择祝福女儿,成全她的婚事。这些观念的改变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从侧面反映了彝族群众思想的进步,他们不再注重物质上的富足,更加注重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做为彝剧导演需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了解当下彝族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这样才能够在作品中更好地体现当下彝族百姓的“精”“气”“神”,拉近与时代的距离。

二、现实题材为彝剧发展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我在参加各种培训班的时候,经常与老师同学聊到关于彝剧取材的话题。在大家的印象中,彝剧的内容主要是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以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今,彝剧创作者们更多地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去构思。

作为导演,我很希望能够去接触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作品。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仅仅把眼光放在单一题材上,更应该开阔视野,包括家长里短、农村趣事、见义勇为、讽刺批评、社会热点等在内的素材,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的创作素材,应该为我们彝剧工作者所用。

如彝剧小戏《喝三秒》,在扶持农民通过第三产业发家致富的背景下,加入了干群关系转变这样的一个主题,让人觉得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干群关系的转变更是改正了过去存在的一些陋习,这样的主题既新鲜又深刻,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三、现实题材要与彝族文化紧紧相连

在导演作品时,我经常会思考,彝剧的灵魂是什么?我认为应该就是彝族的民族文化,包括彝族语言、彝族舞蹈、彝族音乐、彝族服饰等,彝剧只有深深扎根于彝族文化中,才有生存的土壤,这也是我本人一直秉承的原则。虽然现在的彝族文化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彝剧中的民族特色仍然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以小戏《桂花表妹》为例,当下的彝族农村中,年轻人中有很多在平时都穿的是汉装,但是如果让剧中人物穿着T恤、衬衣、牛子裤,在舞台上也不会好看。于是我让演员们还是穿着彝族服装,不同的是,阿龙这个人物是年輕创业者的代表,他去掉了帽子和头饰,内搭衬衣,外穿彝族马甲,既显得时尚,又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桂花表妹》中的彝族特色是一个体系,当演员穿上了彝族服装,那他们必然要伴随彝族音乐跳起彝族舞蹈,这样整体才显得和谐。但有年轻观众反映,人物在说话的时候,说着说着就跳起舞来,一边说一边跳,增加了表演时长。我对他们说,这是彝剧中程式化的一部分,如果去掉了这部分,让演员“平铺直叙”地去表演,与小品和话剧无异,又何来彝剧的特色呢?

一个彝剧导演一定要将彝族文化放在心底,我们允许创作、允许尝试,但民族文化的根基绝不能动摇。这就意味着在现实题材的创作过程中,要选择那些符合彝族本民族特色的题材,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彝剧的特点,展现彝剧的风采。

四、现实题材有助于提高彝剧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彝剧与彝族文化密不可分,彝族文化为彝剧的生存提供了土壤,但是也让彝剧发展受到了束缚。例如许多专家认为,彝剧要最大程度体现彝族文化,就要增加彝族音乐和彝族舞蹈,因此,在一些作品中就出现了为舞蹈而舞蹈的现象,而这些舞蹈与故事没有关系,让观众看得不知所云。

我在导演作品的时候也思考了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大胆地打破传统彝剧的限制。在传统彝剧中,人物出现要么是直接走出来,要么是唱着出来,我在小戏《喝三秒》中特地为人物设计以舞蹈形式出场,这样做既能够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又能活跃现场气氛。不仅如此,在“示范喝酒”的高潮段落,我将喝酒戏份放大、细化,加入了丰富的舞蹈元素,通过三个人物的你来我往让舞蹈表现丰富多彩。同时,由于是“示范喝酒”,就有了假定情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充满了趣味。我这一处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每每演到此处,现场总是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这样舞蹈动作的处理不仅强化了彝剧载歌载舞的特点,更通过舞蹈加强了演员的表现力,让心理活动外化出来,给予观众更为直观的感受,提升了彝剧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五、现实题材为彝剧导演提供创新空间

现实题材千好万好,但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它的难点。戏剧是虚拟的艺术,要贴近真实又要远离真实,所以古装题材、历史题材等由于距离生活较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比较好表现。反之,现实题材由于太过真实,人们对它太熟悉,反而束缚了它的表现空间,这就是一些戏剧作品失真、不好看的原因所在。

现实题材的彝剧作品同样面临这个难题。我是演员出身,对舞台比较熟悉,过去彝剧在表现“走路”“种树”“插秧”等场面时都能够结合相应的程式和舞蹈动作来完成,也相对比较固定。而现实题材的一些剧本中出现“开车”“开拖拉机”等内容,就很难表现了,如何在舞台上用戏剧语言将“开车”“开拖拉机”等现代元素表达清楚,第一是看导演对程式的熟悉程度,第二是看导演的创新能力。

彝剧是个新兴剧种,虽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但并未形成完整的程式和体系,导演在呈现时往往面临“无章可循”的困境。不过,恰恰由于“无章可循”,才给予了彝剧导演广阔的创新空间。我们可以根据传统的程式发展延伸,也可以借鉴其他戏种的呈现方式。如小戏《桂花表妹》中的高潮部分,桂花误解父亲是一个财迷,没有卖掉镯子为母亲治病,导致母亲离世,父亲给了桂花一耳光,向桂花说明之所以没有治病,是为了给桂花上学留学费。当父亲在叙述真相时,舞台上有四个演员,我特意借鉴了话剧的一些手法,让媒婆和阿龙这两个局外人走出光区,背对观众。这样一来可以为父亲和桂花的表演腾出空间,二来可以避免两个局外人参与其中带来尴尬。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手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专家和观众也肯定这样的表现让情感更加丰满,故事表述更加顺畅。

要让彝剧适应新时代观众的欣赏要求,提升它的艺术品味,就必须要在继承传统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当然,现实题材虽然给彝剧导演提供了创新的空间,但创新绝不能盲目,还是那句话,创新要根据剧种和剧目的特点量身打造。

综上所述,实题材创作的热潮是彝剧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应该把握机会,从彝族本乡本土的实际生活出发寻找素材,创作一批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彝剧作品。而导演作为主创团队的核心,既要对现实题材有清醒冷静的认识,又要对彝族文化和彝剧本身进行深刻的思考与探索;既要把握住彝剧的民族特色,又要积极创新,为彝剧的发展寻找出路。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杰出的彝剧导演,才能让彝剧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让彝剧登上更为广阔的舞台。

作者简介:郭剑波(1971-),男,云南武定人,大專,国家二级演员,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艺术剧院,研究方向:戏剧导演、彝剧表演和彝族文化。

猜你喜欢

彝族桂花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桂花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彝族民歌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
彝族传统服饰与现代创新设计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桂花
云南省代彝族文人文学简论
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