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式漆器艺术风格与工艺探析

2019-06-11冯修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漆器艺术风格楚国

【摘要】上古时期位,于南方的江汉平原在公元前11世纪逐渐孕育了辉煌的楚文化。至战国时期,其政治、经济、科技与工艺水平均处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前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荆楚的漆艺。就目前田野考古发现来看,不论是保存质量、器物造型、纹样、工艺水平与出土数量,位于南方的楚,漆工艺却达到了中原地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本文从楚国历史文化与工艺技法,即横向与纵向两个方向,来浅析楚漆器艺术辉煌灿烂的成因。

【关键词】楚国;艺术风格;漆器;工艺

【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楚国历史大略

(一)楚的历史

楚人是上古华夏诸族的一支。(BC1600)中原商代初期,随着商王朝的扩张,原周边部落的生存空间被不断蚕食。其中一支因商的打压而被迫向人烟稀少高山林密的南方迁徙。最终在位于今天的荆山,丹阳一带定居下来。商王朝对于楚人的态度从《诗经 商颂》“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可看出是极度轻蔑的,先进的中原人像打猎一样经常深入南方丛林猎杀楚人。

周王朝建立后,周成王遂封楚君熊绎为“子爵”,至此楚国建立。与其它的中原诸侯国不同,楚的习俗、语言、服饰等方面与中原人相去甚远。周王朝与中原各国始终视楚为蛮夷与威胁。在楚与周室几次纠纷之后,楚国逐渐怠慢了向周王朝的朝贡活动,此举被中原视为反叛。从诗经《小雅采芑》“蠢尔蛮荆,大邦为仇”充满中原对楚的傲慢态度。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抓住中原纷乱的政治局势,楚国开始扩张。疆域达至江汉平原进而控制湖北大冶铜矿。楚庄王时代楚国成为诸国霸主,国力增强且呈问鼎中原之势。

至楚威王时期疆域扩张东起沿海西至四川的庞大王国。这时的楚国是最具实力的诸侯国之一,也是楚国经济文化达到顶峰的时代,出土的漆器从数量与质量上看都是前所未有的。

楚怀王(BC355-BC296)在位期间,楚国逐渐衰落。最终于公元前223年被秦国大将王翦所率六十万大军灭亡,至此楚国立国八百余年。

二、楚式漆器艺术风格成因

(一) 崇巫尚鬼的图腾崇拜

《汉书·地理志》“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楚人的祖先虽然是华夏族的一支,但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与南方诸蛮族的生活中早已融入蛮族的文化,楚人相比中原的礼乐文明更具蛮夷本色。以《楚辞》为代表的楚国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描述神秘巫術信仰与独特的祭祀文化,如东皇太一、山鬼、大司命等这些独特的神灵信仰就是楚地所独有。这种类似于萨满教的自然原始崇拜相比于中原文化更加注重人格化的情感表达。

(二)尚红尚火

楚人是祝融的后代,祝融是炎帝的火师。在原始部落中,保护火种与会生火是一个部落重要的任务与技能。所以,久而久之形成祭祀火的传统,并认为火的红色蕴含着造福与摧毁的神秘力量。而红与火又与祖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楚人的文化中,火有着崇高而神秘的地位。据《时岁记》记载,楚人至今仍有祭祀火的传统。

(三)凤凰崇拜

楚人崇拜凤凰。楚国的凤凰是一种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最高贵、最有神性的动物。据汉代《白虎通义》所载,楚人的祖先祝融去世后化身为凤鸟。在先秦时期的信仰中,伟大的人物由什么变成死后就会还原成什么,谓之为“灵魂返祖”。既然祖先祝融是由凤凰变幻而来,所以楚人认为自己是凤凰的子孙。在楚文化关于凤凰的造型上看,所透露出来的这种艺术气息恰恰与中原地区刚劲雄浑的气息形成强烈对照。凤凰所传导出来的是一种柔美、神秘的浪漫主义气息。

(四)小结

要弄清楚楚式漆器艺术风格的形成原因,就必须要从楚国的文化中寻找根源,在楚国这些墓葬遗址中出土的漆器,都具有一种神秘的气质,这些器物想象奇特、张扬恣肆。这些图案精美至极,恢诡谲怪,表现出一种惊人的浪漫狂放,交织着高贵的气度与喷薄的活力。这显然是一个极度爱美的部族,他们有着浪漫而瑰丽的想象。在人们的印象中,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随着近些年一个个惊人的考古发现,证明以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文明在历史上与北方的黄河文明形成双峰并峙,甚至在许多方面楚文化曾一度领先于中原文明,而楚漆艺术又是楚文化上的一颗美丽明珠。

三、漆器的国度

(一)漆器的出土情况

伴随着20世纪中叶位于湖北省境内的几次重大考古发现,大量楚国漆器随之出土。 在此之前的考古发现中更早时期的漆器虽也不绝如缕,但直至战国中早期的楚墓中精美绝伦的漆器才爆发式大量出现。这些漆器不论是保存状况出土数量还是造型装饰均达到了当时其他地区无法企及的高度。

这些墓葬主要有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江陵望山楚墓、湖北枣阳九连墩楚墓、河南信阳楚墓、湖南左家公山15号墓、河南固始侯古推1号楚墓、江陵沙冢楚墓群、江陵天星观1,2号楚墓等,这些漆器大多保存完好。

(二)漆胎

1.木胎

木胎是漆胎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品种,应用范围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漆器种类。木胎在工艺上又分为挖制、雕制、卷制、斫制、榫卯等多种手法,其卷制手法大多采用薄木片,多用于制作杯具等物件。卷制法的器具大多轻薄精美。斫制手法将整块木料通过“砍、劈”的方法将其掏空或塑形,多用于制作案、桌等大型木质器具,其特点是木胎较为厚重。雕制法,顾名思义,是将木胎加以雕琢修饰再髹漆的技法。雕制工艺的漆器大多用以制作工艺品,如漆镇墓兽、漆鸟人甚至是折叠漆床,这种工艺制作的漆器一般作为摆件装饰使用,实用器具偏少。

2.夹纻胎

“纻”在古代指苎麻织成的粗布,也就是纻布。夹纻胎就是用麻布为漆胎所制成的漆器。夹纻胎的出现是古代漆器制造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夹纻胎工艺最早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出现,夹纻胎大多用于制作刀剑剑鞘与漆盘漆碗的胎体。在目前出土的青铜剑中,极少数还有剑鞘遗存痕迹。夹纻胎工艺的剑鞘单壁厚度仅2-2.5mm,如此轻薄的剑鞘还能保证其结构性强度在今天也是不容易实现的,所以认为夹纻胎在当时是一种高级别漆器的代表。关于夹纻胎的工艺的说法本文采用多数学者所认同的,即为单纯以漆泥裹住苎麻加以髹漆的漆器。制作方法大约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在内胎表面上涂以漆灰的麻布进行糊裱。待漆灰阴干后,去掉内胎最后在麻布干壳上髹漆,即“先依器物造型制作内范,再一层层贴缯帛或麻布等织布与层层剮漆灰,待器物成型后再去掉内范”,这种漆器所依靠的就是组织物上自然干燥后所本身具有的内部张力与硬度作为支撑,髹漆后待阴干,漆壳与内部的麻相互支撑形成坚硬的漆器。夹纻胎工艺的漆器虽看起来脆弱,但实际上坚韧异常。

3.竹胎

竹胎出土基本仅限于现在的湖北、湖南、安徽等地,这说明竹胎漆器最具荆楚特色的,漆器的存有量首屈一指。在楚国,竹子是最容易获得的原材料,而干竹子韧性好不易腐坏的特点又恰恰符合漆器、漆胎的制作要求,所以楚墓中出土大量竹胎漆器。在竹胎漆器中值得一提的是战国出现的“积竹柄”,所谓积竹柄,指的是战国时期长杆兵器的柄制作工艺,大多用于戈或矛,其特性是既能够达到一定的长度又能够保证柄的结构强度而且不易折断。在战国早期的楚墓中就曾发现积竹柄遗存,结构为内芯是直径为2cm的木条,在四周裹以宽度在3cm的竹条片,再用丝绳将整体紧紧的缠起来最终髹以黑漆数次,内部的硬木保证了整体的强度,而外层的竹片保证了其柔韧性,髹漆与捆丝保证了柄的整体严密性,内硬外柔的材料复合加工以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

(三)髹漆工艺与发展

1.漆绘

“以笔为文彩,其明媚如画工之装点于物,如春日映彩云也”《髹饰录》。漆绘,就是将彩色漆绘制于表面已经髹漆的漆器之上。几乎所有楚地漆器均使用漆绘的技法进行装饰。彩色漆的制作方法较为复杂,工序繁琐,需要将生漆过滤、加热、加油等再经过熬制。经过熬制成的漆干后无颜色,所以需要加入朱砂,红土等天然矿物质色料按比例配成有色漆。在楚地出土漆器中大量的色漆原料使用朱砂。

2.雕刻

3.扣器

扣器的出现目的是为了满足漆器口沿,边角等脆弱部强度而产生的。在战国中晚期,随着追求华丽轻薄等审美需要,漆胎逐渐开始追求轻薄。为了保证夹纻胎,竹胎或木胎在受力点或轻薄处的强度与耐用度发明了用金属扣在薄弱处的做法,类似于后世的镶边。这种既实用又带有装饰风格的方式很快在战国晚期流行开来,不仅出现铜扣器,还出现了实用金、银等贵金属修饰的漆器品。其制作方法大致为在器物胎体上事先凿出榫眼然后嵌入榫眼,再在需要的部位使用金属包边固定,由于漆器与金属光泽的交相呼应,扣器往往更具有华贵气质。这种做法在后来的两汉时期更为盛行。

四、楚国漆艺术的吸收与发展(一)楚漆对中原文明的吸收

在漫长历史中,中原文明一直是楚人努力模仿与融入的对象。楚人一直是以仰视的角度看待中原文明。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楚国的漆器对于中原漆器是一种吸收、发展的关系。

从地理上看,早在商王朝时期,商王朝的触角就已经渗透进江汉流域,如盘龙城遗址等。除此之外,还考古发现了众多有商风格的墓葬与青铜器,与中原的艺术风格极为相似。

从时间上看,至春秋时期,随着楚国的扩张,“江汉诸姬”被楚国陆续吞并。这些来自中原周王室的诸侯国拥有着中原先进的工艺技术、艺术审美与艺术语言,对于楚人吸收中原艺术起到了加速的作用,这些来自中原的艺术因子在楚地极大地影响了楚人未来的发展。

因此,在出土漆器的器型上,中原有的器型楚地几乎都有出现。而楚地独特的器型如镇墓兽、鸟人等带有本土宗教色彩的器物是中原地区所没有的。不管是楚人自身的民族与中原同源,还是后来楚地与中原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都证明了楚地漆器艺术与中原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楚漆本源文化的继承发展

近些年考古发现表明,湖北江汉地区早在大溪文化时期原始的漆器制作就很普遍。在其废弃坑中,出土漆器三件,漆笄、漆箭杆、漆钺柄,其中漆笄长7cm,木胎通体髹红漆,用黑漆绘出叶脉纹饰;漆钺柄,木胎,柄两边髹漆与装饰花纹,纹饰采用几何纹,尾端手持处髹红漆。在南方楚地的土著文化中可以看到原始巫术在当地非常盛行且种类繁多。虽然这些关于原始巫术崇拜的细节已经不可考证。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原始萨满教祭祀仪式中仍能看到原始巫术的痕迹。他们认为万物皆通神灵,所以,通过模仿动物或是自然的方式来达到通灵的效果。他们在夜晚围着火堆起舞,祭司带着诡异的面具在人群中进行仪式,他们信奉的神灵众多且神秘,大多形象怪诞诡秘。所以,在楚地出土的漆器的装饰造型中出现大量奇怪的形象也就不足为奇。这些代表了楚地本源文化的艺术语言并未因中原文化的到来而消失,经过上千年的相互融合、吸收与借鉴,最终发展成了独具一格的楚漆器艺术风格。

五、结论

楚漆器艺术的起源是南方长江流域本土文明与北方黄河流域中原文明的基础上交流杂糅而来。我们很难明确地分清楚到底是本土文化还是外来文化的影響更多,因为考古发现表明,在东亚大陆上早在五千年前就有着充分的交流,并非一个个独立的文明孤岛。楚漆器艺术就是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发展而来。可以肯定的是,楚漆器艺术至战国时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展现出了楚文化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个时期的艺术发展甚至超越了长年纷乱的中原文明。这一发展的背后是楚民族千百年所积累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条件质变的集中体现。

从整体来看,楚人的漆艺是直根于本源文化的。在漆器上集中体现了楚人崇巫尚鬼、尚红尚火,充满恢诡谲怪的浪漫主义气息。所以,在漆器的装饰风格与宗教用具上多充满浓郁的南方巫鬼本源文化具有独特性。在器型与工艺上充分吸收来自中原的先进技术,不断从外来文明中吸收养分博采众长,加之楚地合适的地理气候条件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辉煌灿烂的楚漆艺术。

参考文献:

[1]孔丘.诗经[M].武汉:崇文书局,2007:266.

[2]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5]陈振裕.战国秦汉漆器群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6]郭天天.略论战国秦汉楚地髹漆技术及其当代沿用[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3.

[7]王世襄.髹饰录解说[M].三联书店,2016.

作者简介:冯修文(1994-),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美术学院设计系,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统工艺美术研究。

猜你喜欢

漆器艺术风格楚国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自相矛盾》扩写
小燕子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漆器收藏三问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老莱子娱亲
美玉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