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觉留学后被故乡抛弃?没关系,这只是逆向文化冲击

2019-06-11孙燕

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逆向回国冲击

孙燕

用“最熟悉的陌生人”来形容海归留学生回到家乡后的感觉,或许再合适不过。

编辑_李丹  供图_Iris  设计_毕雁飞

不自觉蹦出的外语词汇,过马路习惯性地走在左边,和国内的旧友聊天发现跟不上他们的话题,准备出门打车时发现同伴已经在线约好了专车,这些都是留学生回国后不经意间的新奇感受,而这些被大家注意或者没注意到的“小别扭”,都可以被归为逆向文化冲击。

文化冲击是一个相对普遍的概念,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在出国前就会扎稳马步,为出国后可能面对的不适应做好准备。相较之下,少有人会注意到逆向文化冲击。它是指长期旅居在海外的人回国后,在习惯和观念上与本土生活的人产生差异,而重新适应本土文化的现象,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文化冲击的双方互换了位置。

逆向文化冲击如图,主要会经历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适应期、蜜月期、沮丧期、调整期、适应期几个阶段,大致呈W型。与文化冲擊的四个阶段相比,逆向文化冲击的情况更加复杂,因为人要经历一个从海外回归本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留学生会因不被理解而陷入低迷,没有归属感,也有同学可以顺利度过,而变得更加适应。无论你正处于哪一个阶段,意识到这个问题,都是解决它的开始。

回国后

中文也需要重新适应

钱钟书先生曾经用“夹在牙缝里的肉屑”来形容海归说话时中文里的英文词。这样的词让听不懂的人尴尬而难以发问,说话的人不自知,就只能卡在那里,等到自己发现时,再经历一遍尴尬和难受。而这也是绝大多数海归归国后的初体验。

正如英国留学生Iris告诉《留学》记者的那样:“刚回国的时候,感受到更多的是语言上的不适应,因为观念上的不适应更多是自己在心里想想,但是语言是随时随地跟人交流的。回国后大概有3—4个月的时间,我说话时会时不时蹦出几个英文单词,因为思想上的惯性,会习惯用英式思维思考,汉语有的时候很难表达出想说的单词的含义。”

常用的例如impressive(给人深刻印象的),title(头衔、权利),idea(想法、主意)等在国外语境中简单直接的词,转换成中文后就会显得“水土不服”。除了英语之外,其他语种中回答可以或不可以,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等,这些留学生在国外最普遍使用的词,即使有意避免,仍会不时地脱口而出。

如今国内的一些外企也会有中英混讲的语言现象,常会被人指为做作或炫耀。其实对于留学生来说,这是最不炫耀的行为。在留学生的日程里,出国的第一件事总是适应语言,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术上的词,说得越多就记得越快,尤其是聊天时口语中的小词,总会在人不经意间就说了出来,也正是这些小词,让一大部分留学生在回家后开始重新适应着转换成中文。

有的留学生为了尽快合群,回归国内的社交环境,会刻意改掉这个习惯。“后来这就成了我们一群人的默契,只有在和一起留过学的同学聊天时,大家才会按在学校时的习惯说话,有时候还是挺怀念的,因为那段留学时间也是我最珍贵,想要记住的经历。后来我改变这个习惯只是为了和周围的人交流起更顺畅,让大家没有负担或者觉得奇怪。”曾经在美国留学,如今已经回到北京工作的Vicky告诉《留学》记者。在清理了这个“牙缝里的肉屑”后,Vicky将更多之前学到的不同转换到了思维上。

亲朋好友的关心

是利剑也是盾牌

由于人口密度和文化信仰不同,在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比如日本、美国、新西兰,特别是英国、挪威等欧洲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普遍较大。举个例子,同样是排队上车,在欧洲一部分国家,即使等车的人很多,大家也都习惯互相保持一定距离。在中国,大部分情况下不会有人有强烈的安全距离意识,无论是陌生人还是熟人之间,这个距离都比国外的更加亲近。这种距离可以理解为身体上的距离,也可以理解为是心理距离。

关于这一点,Iris告诉《留学》记者:“在英国时我也被培养出了英国人的‘英式礼貌,最经典的是在街上迎面和陌生人四目相对时会微笑,蹭到或者差点蹭到别人时会抢着说‘对不起,用英语说的时候好像没有中文这样严肃,就是很随意的一句话。还有在开门的时候会随时帮身后的人拉着门,虽然很多时候身后没有人;不管什么情况都喜欢说‘谢谢……回国后在公共场所面对陌生人的突然靠近,或者吃饭时有人坐身边,我都不太适应。”

在香港城市大学读书的Sophie有着相似的感受。谈到人与人的距离时,她说:“一个人在香港生活,即使是关系亲近的同学也很少分享个人隐私问题,回到家,感觉路上走来的邻居也可以熟络地问我的生活,一时间有点不适应。特别是很久没回家之后,很多不太熟的亲戚也会来问我最近的情况和毕业以后的计划。”在赴港读书前这些理所当然的行为,在Sophie离开家半年后,成为会让她不适应的举动。

除了心理之外,她同时还提到了在思维上的不适应。“在读书的时候,老师会特意训练我们的公平竞争意识,回来后我却渐渐发现,在驾校有一个认识的教练,在医院有认识的朋友,也是竞争力的一种。”这种刚回国时长辈口中的“直脑筋”和“不懂变通”曾经让Sophie很有压力。她不知道是不是该坚持曾经学习的有距离感的竞争,也不知道如何跟上周围人的脚步,提升自己在人际交往上的竞争力。

对于这一点,曾经留学日本的Beck有不同的看法,对于他来说,中国人性格中带着的这点热闹劲是吸引他回国的重要因素,这样的认知,让他感受到的逆向冲击少了很多。在日本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经常让Beck有在与电脑交流的感觉,而回国后大家热情而走心的交往让他感到很 爽。

而许多生活习惯也让刚回国的留学生看起来变得“有点土”。国内城市近年的发展速度着实很快,小额移动支付代替钱包和银行卡,日常生活中需要的服务如点餐、叫车和缴费大多实现了线上解决。

同样在香港读书的Chloe发现,当和朋友相约出门时,朋友总能找到一家不错的餐厅,问了才想起内地很早就兴起的测评App。这样的App对于Chloe来说不该是陌生的,她曾经也是过着这样的生活,只是去香港读书后,支付软件、外卖软件和其他很多类似的程序开始积灰,慢慢的,Chloe忘了内地生活的方便。

你没有抛弃故乡

故乡也没有抛弃你

改掉留学时候的习惯,重新适应国内的人情社会和思维习惯,让很多留学生都会产生“那为什么那个时候我要出国”的疑惑,自然也有同学在回国后立即就适应了周围的环境,产生了“还是国内的环境适合我”的想法。

无论是哪种,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算“留学后遗症”。这个症状的严重程度带有很大主观性,学生的心态是整个适应过程的关键。对于大部分留学生来说,放下心中“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想法,让自己积极地回归故土,回归自己的家庭,将会有很大帮助。

同时,感受逆向文化冲击的程度也与留学生在国外居住的时间长短有关,一般规律为在国外连续生活时间越长,回国后感受到的逆向文化冲击就越大。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源于中国飞速的发展、科技进步带给大众生活习惯的飞快改变。另一方面,虽然大部分留学生在中国的生活时间更早也更长,但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与家庭都会有意无意地向着留学国家的习惯与思维靠拢,时间越久,也就越会对自身文化中的部分想法感到陌生和不理解。而这些陌生总有一瞬间会被放大,对接受冲击的人产生影响。

即使如此,逆向文化冲击仍然给了学生时间,来重新认识自己与培养自己的文化,找到真正的自我归属感。有了对比才能有更好的选择,这也是多数海归留学生都有的一个优点: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自我认知。

要知道,你没有抛弃故乡,故乡也没有抛弃你。一旦重新适应了本土文化,度过了逆向文化冲击时期,相信“小海龟”很快就可以将自身的经历与经验运用到生活中,找到平衡点,从而发挥出留学经历的优势,让留学时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

拎客:

逆向文化冲击

最早由学Scheuts (斯格兹)于1944年提出。主要指出国人员在离开本土环境相当一段时间后,再回到母国,对于曾经熟悉、现在却陌生的本土文化产生的不适应或误解,从而重新学习和适应的现象。

猜你喜欢

逆向回国冲击
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的碳排放效应
外出就餐对英国餐饮业的冲击
色彩冲击
欧洲激辩“IS新娘能否回国”
阅读理解
巴:穆沙拉夫若回国将被捕
完形填空精选
逆向应用不等式(组)解集的概念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