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伙伴学研 共同成长

2019-06-11何宏伟

华人时刊·校长 2019年3期
关键词:组员分组伙伴

何宏伟

教师之间对教学的研讨,叫做教研。教师为什么要教研?每个人对于知识的理解都不一样,在同一组的教研中,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教师之间可以这样进行共同的研究,那么学生之间呢?是否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伙伴之间研究知识的学习呢?仿照教师的教研,笔者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开展了伙伴学研的尝试。

一、找好小伙伴

既然要一起学习,那么怎样分配小组就非常重要。仿照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异质分组将班上的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四人,能力较强,也较认真的1人;平时很认真,知识能力上稍微有些欠缺的2人;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1人.以这样的一种分组方式,以第一个学生为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共同学习和共同研究。

二、一起学什么

有了一个固定的分组,就要正常开展伙伴之间的学习和研究。在以下这些方面,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1.平时的学习

笔者发现,在分组之后,组长充分发挥了小组的学习作用。在学习了小数的乘除法后,因为计算比较多,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几次练习之后,会发现大面积的出现计算的错误,说明学生的计算掌握不牢,要加强练习。

【案例一】

计算的练习重在平时,课堂上不可能抽出多余的时间给学生集中练习计算。在这个时候,我惊喜的发现,有些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每天每个人相互出10道口算,两道竖式和1道简便计算;有些小组,组长分析了组员的计算情况,重点对于某一位组员进行三个人分工督促他每天坚持练习,同样也是10道口算,两道竖式和1道简便计算。每天就需要短短的一小段时间,就能达到每天坚持训练的目的。

2.新课后的及时巩固

在每天的新课后,组长会适时找到组员问一问课堂上一些重要的知识。也会对于本节课的一些内容,自己出一些题目让组员去回答,个别课上没有懂的在这个时候也会主动地询问组长或者其他组员。就这样,新课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及时的得到巩固。

【案例二】(四班组长杜沐粲,组员陶子轩)

我在教陶子轩一道题: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是( )。(他的答案是12)

我教了他解题的思路:三角形和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有什么关系?他依照我的思路,说:24÷2=12(平方米),所以应该填12。我没有说话,笑了一下,他突然懂了,仔细检查了一下计算,发现没错,又和我说了一遍过程,才发现单位漏了。笑着对我说:括号里面应该填12平方米,对了吧?之后的练习中再次遇到这样类似的题目,他再也没有出错过。

在课堂上的练习,下课之后,组长会主动去问组员他们的思路;如果练习上交后,有错误的情况,组长也会主动去查看错误在哪,并督促自己的组员及时的纠正。

3.练习后的反馈

每次测试后,试卷的分析课显得很尴尬,评讲对于那些已经全部掌握的学生就浪费了时间,不评讲,有部分同学确实也存在错误。那么在伙伴学研的模式探索中,笔者将这样的模式也带入试卷分析的课堂中。每次试卷下发后,先在小组内,由组长带领组员,依次分析,解决组员的问题。如果发现仍然没有解决的问题,便会在之后的评讲中由组长提出,教师集体评讲。

【案例三】(四班组长马诗博,组员伍可)

周三的时候,伍可来找我问卷子上的题目。

伍可:馬诗博,这道题怎么做?(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m,那么最小的一个是多少?)这题他写得是“m-1”,不对。

我:我问你,如果m=3,那么最小的是多少?

伍可思索片刻:是1,那么答案就是3-2=1吗?

我点点头:不错,那么现在你看最小的是多少?

伍可:m-2

我:如果m是17个连续自然数中最大的一个,那么最小的是多少?

伍可:m-16。

我:好的,你已经会了这样的题型了。

三、他们怎么想?

通过这样的方式,确实有效地提高了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组长的管理能力和统筹能力。其实,每个人在这个伙伴学研的团体内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也都有自己的不同感受。下面选取了部分组员或组长的一些感想:

组长1:记得第一次考试,我给每个组员都打了气。也许是心理暗示吧,那次考试的小组平均成绩超过了我预期的标准,我第一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组长2: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从这次成功后,我更加不敢懈怠了。我考试后看了他们的试卷,分析了错的原因,并在以后的日子里,更认真地为他们讲解题目,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之后,我把他们平时的易错点整理起来,“对症下药”地讲题,讲题时,自己的知识也会巩固,记忆会更深刻,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成绩。

组长3:有一天,我见他有一题做了很久都没有头绪,我走近一看,题目是:0.34×7.6+6.6×0.76。我便问他:“0.76怎样可以变成7.6啊?”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到:“乘10”。他回答完后顿时豁然开朗,十分轻松的完成了这道题。我又出了几道类似的题型,他举一反三,一会儿就全部解决了。其实题目有的时候就是一个关键点找不到所以想不出来,多练习一些这样的题,也就会熟能生巧的。

组员1:组长先让我读题,然后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求出4×11.6=46.4(千米),接着她告诉我这个是甲的数据。我自己用94.8-46.4算出了甲4小时走多远。最后我用48.4÷4=12.1(千米)。组长的提醒让我明白了不会写时,可以先根据数据看看可以求出什么,再间接求出结果。这其实就是我们学过的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只是用的时候没有这个意识。

组员2:在讲解组合图形面积的时候,我们小组先讨论怎么画辅助线,画完线后再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动手操作了,也都理解了。在中间有困难时,组长就轻轻的点了一下一些关键的位置,瞬间题目就变得简单了。其实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会做题,而是想不到题目的突破口,在学研的小组内,总能在别人的提醒下把题目的突破口找到,不断的增强了信心,后面做题也越来越容易。

通过伙伴学研的方式,我在教学中切实地做到减负增效,这不仅仅只对于学生更是为教师减负增效。教师充分地将时间和学习交给学生自己,教师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指导。而在学生中,他们更希望是学生教他们题目,同龄人之间更利于去交流,组长也会用学生的方式讲解给组员听。通过伙伴学研,学生在小组内发展了语言表达和倾听的能力,也逐渐的在小组内增强了学习的信心。班级的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更加的浓厚。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南校区)

猜你喜欢

组员分组伙伴
我的“好伙伴”
当组长真不容易
回忆流金岁月
伙伴,爸妈叫你吃饭啦
小小组长不好当
分组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分组叫“爸妈”
还是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