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于“十七年”农村文化的回味和思考

2019-06-11赵志东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赵志东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振兴乡村的战略,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农村的生活风貌、经济形态、管理状况等多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农村的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农村文化是基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长期互动而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文化风格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维系着农村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而建国初期的十七年间,农村文化具有更加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这不仅深化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模式还对于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的塑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从农村传统文化的内涵,邯郸市周边农村文化的回味、现状以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举措。

[关键词]农村传统文化;回味;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农村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并获得了一定的财富,但与此同时这种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改造和解构了农村社会的文化价值,大量青壮年人口的外出和傳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等使得农村文化逐渐凋敝。农村传统文化是文明和历史的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当大力保护并传承农村传统文化。

1     农村传统文化的内涵

农村传统文化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依附于土地,包括传统的工艺、传统的习俗或节日活动、传统的艺术等。传统的工艺主要是指农村的陶瓷、漆器、剪纸、雕刻、编织等工艺品制作与生产技术。传统的习俗或节日活动主要是指我国各地农村的祭事、节庆等活动的举办,以及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民俗、农谚等。 传统的艺术主要指在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从原始的祭祀活动演化而来的民间艺术,如杂技、舞狮、舞龙、花灯、武术等。

1.1    农村传统文化是一种区域性文化

农村传统文化是人们在一定区域内出生时就已经自然存在的,是在各个地区内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习俗,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习这些规则,从而形成了人们的行为规范。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为了被社会所接受而通过模仿、学习进而掌握先人们创造、积累起来的地区文化。农村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农村就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也有着不同的特色,不同地区的农村文化充分体现了其显著的区域性。

1.2    农村传统文化是一种社会性文化

农村文化使生活在同一地区的村民之间相互联系,并且形成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社会性文化。在同一地区生活的人,为了维系良好的社会关系,长期稳定地共同生活,在生活方式、风俗、传统、礼仪、习俗等各个方面逐步寻求共同点。 这种文化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形成社会规范,指导人们的行为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地区的农村文化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文明程度,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是社会人,这种农村文化势必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2    邯郸市周边农村文化的回味与现状

在新时代下,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创造力、凝聚力的基础,是提升综合国力的第一要素。在这个快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因其流通缓慢而保留了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很多传统的工艺、民谣、习俗及传统艺术等,经过历史的沉淀、累积,已经深深扎根于农村,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振兴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石。

2.1    农村文化的回味

2.1.1     农村的传统节日以及村民的生活方式。“十七年”形成的农村文化随着如今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渐发生变化,其蕴含的独特的集体意识也逐渐淡化。那时的各种节日通常很热闹、很有仪式感,在春节,人们要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逛庙会、拜年等。在节日前夕人们就开始了忙碌,为节日的各种活动进行准备,春节时人们会分享优质的食物,尤其是在由亲缘关系维系的家人之间和地缘关系维系的近邻之间,还会到家家户户拜年,说说笑笑好不热闹,另外对于庙会活动的准备工作也是很繁琐的,要张灯结彩,策划活动,搭建戏台,邀请表演人员等,人们对于节日的度过很是重视;在元宵节人们要吃汤圆、蒸年糕、猜灯谜、烤篝火等。儿童们对于元宵节的喜爱程度并不比春节要少,儿童们可以玩小鞭炮,看烟花,和小伙伴们挑着小花灯到处逛等,另外还会有唱戏、逛集会的活动;在清明节人们要回乡祭祖,吃寒食等;在端午节人们要吃粽子、吃饺子等;在中秋节人们要吃月饼、赏月、探亲,尤其重视团圆等等。

2.1.2    农村的传统工艺技术。传统的民俗手工艺如竹子或柳条的编织品、捏面人、制作花灯、吹糖人等,还有毽子、风筝、风车、陀螺、沙包等等,都极具中国特色。这些手工艺技术不仅给自给自足为主的农村生活增添了乐趣,提供了必需品,还使人们无形中传承了传统文化,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风筝、花灯的制作,用竹条编制成框架,再用不同的纸张粘贴等,从而制作出不同的种类。这些制作工序比较繁杂,成本低廉,适合农村小农经济的需要。另外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保持缓慢,形成了朴素真诚的品质,为规范人们的行为习惯提供了有力支撑。

2.2    农村文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另外还有外来文化的冲击,农村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呈衰落之势。例如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活动不再向以前那么隆重,村民之间的关系也不如之前那么亲密了;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的外出,庙会等各种活动也越来越缺少人手来操办而逐渐衰落,戏台等设施越来越破旧却没有得到修护;并且活动的庆祝方式也逐渐趋于功利化,消费理念发生了变化。另外,传统的工艺也越来越缺少传承而趋于消失,像春联、风筝、花灯等都以机械化批量生产为主,缺少了手工制造的那种仔细打磨,这些工艺技术的消失也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2.2.1    农村传统文化的延续遭遇挑战。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主体是农民,但是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伴随着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受都市文明的吸引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加,农村青壮年人口大多选择外出务工,留在农村的只剩下儿童、妇女和老人,农村村落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另外青壮年人群很少有对传统的东西感兴趣的,大多关注于时尚的东西,从而导致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急剧减少,农村文化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2.2    农村部分传统文化遭到遗弃。文化更多的是反应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历史状况和精神状态,是相对于特定的客观事实而言的。然而我国的农村传统文化在一段时期内被视为是现代文明的对立面,被作为封建、愚昧、迷信的东西加以批判和改造而遭到了摒弃,从而致使部分农村传统文化面临着被遗弃和消失的风险。农村传统文化的消失是一项巨大的损失,并且这种损失是不可挽回的,因而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于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3    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举措

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有力保障,精神文化生活的品质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传统文化的活力与文化生活的品质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而保护和傳承农村的传统文化,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有效提高人们对农村文化的保护意识

传统的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而在现阶段,最大程度地保存农村文化的本土特色,可谓是最理智的文化保护形式,另外农村文化的社会主体是农村村民,因而使农村村民们认识到当地地区固有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保护与传承农村文化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使他们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存在有所把握,并对其重要性达成共识。

3.2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相关行政部门的有效监管,是农村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保障。首先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出保护、传承工作的发展规划,确保工作有计划地推进;此外,应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办事,监督各种保护、传承条例的执行,有效做到对农村文化的合理保护、依法传承;最后,要有组织、有计划地鼓励社会力量协同政府来参与农村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

3.3    培养在农村文化保护、传承活动的领袖

以往农村文化的某些活动只局限于很小的范围内举行,比如某些祭祀活动只有本地农村的村民可以参加,而在保护、传承的工作中,我们要在地区的社会意见基本一致的基础上,扩大其参加者的范围,增加对于规范、习俗的合理解释,使其成为振兴该地区的资源。另外,在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要培养合适的领袖对农村区域内各种资源进行分配,促进农村文化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景新.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及村落文化保护[J].中国乡村发现,2007(5).

[2] 翟建宏.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生态保护和发展[J].调研世界,2009 (7).

[3] 桂艳春.新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J].学习月刊,2008 (3).

[4] 吴默闻.传统文化中的礼法合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观察与思考,2015(05).

[5] 高文娟.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之我见[J].祖国,2014(04).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