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形成、特点与启示

2019-06-11肖龙

职教通讯 2019年3期
关键词:黄炎培

摘    要: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经历了从实用主义思想萌生到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成熟的“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三个时期。其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凡教育皆职业性的大职教观、基于个性发展的三重职业教育目的以及跨界联系性的职业教育实践三部分。无论是对当时教育改革的推动还是对后世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其具有实践性、社会性与人本性特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都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与教育价值。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仍需借鉴其思想,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动具有工学结合意蕴的实践教学改革。

关键词: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大职教观;职业教育目的;职业教育实践

作者简介:肖龙,男,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3-0010-07

一、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萌芽期:从创办学堂到实用主义

1878年,黄炎培出生在江苏川沙县一个富裕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01年,黄炎培考入南洋公学,师从蔡元培。当时的黄炎培目睹了社会破败,民不聊生,励志教育救国。因此,在南洋公学解散后,他回到自己的家乡创办了川沙小学、浦东中学等现代学堂。

辛亥革命之后,黄炎培担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开始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深入了解江苏的办学情况,细致地分析并布局了江苏的师范学校、中学校、农业、工业和商业学校等。黄炎培在主管地方教育时,不断地调研、反思当下的教育,提出了江苏教育前途有危险之现象,他认为:“光复以来,教育事业,凡百废弛,而独有一日千里,足令人瞿然惊者,厥惟法政专门教育”。[1]22不仅如此,黄炎培还发现,在小学、中学等普通教育以及农业、工业和商业学校等实业教育中也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他认为,当下之学生“所谓道德身体技能知识、所得于学校教育堪以实地运用处,亦殊碌碌无所见”。[1]26于是,他秉着教育使人“备人生处世不可少之件”的思想,撰写了《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出了“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

(二)形成期:从实用主义到职业教育

随后,黄炎培以申报记者的名义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考察,走遍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并撰写了一系列教育考察笔记,严峻的教育现状让黄炎培更坚信学校教育需采用实用主义。1915年,黄炎培跟随当时农商部组织的美国实业考察团,前往美国考察教育。通过对比分析中美教育,他认为,我国的学校教育重道德而偏重私德,知识偏虚文而少切实,并提出了我国教育的改革方向。此外,他在考察美国教育时,还深入地接触到了美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及实践,在《东西两大陆教育不同之根本谈》中写到:“美利坚一国而发明新器物年至四万种,爱迪生一人而发明新器物多至九百种,我未有一焉。盖教育为之也”。 [1]186因此,在反思我国普通教育和实业教育现状后,黄炎培提出我国应该进行职业教育改革。他在《抱一日记》中写到:“职业教育者,在学说上为后起之名词,在社会上为切要之问题,在教育上实为最新最良之制度也”。[1]237至此,黄炎培教育思想的重心从实用主义教育逐渐演变为职业教育。回国后,黄炎培撰写了《职业教育实施之希望》等文章,提出进行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于提出实用主义后的第三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华职教社。

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从“生计教育”的视角出发,解答了实业教育失败的原因,即“设置拘统系而忽供求”“其功课重理论而轻实习”“其学生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三大主张:“曰推广职业教育;曰改良职业教育;曰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2]180最后,黄炎培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生计问题,“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2]182《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的发表以及中华职教社的成立标志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正式形成。之后,黄炎培不断丰富着自己对职业教育内涵、价值、目的等方面的理解,在《职业教育谈》中提出了“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2]254

(三)成熟期:从学校职业教育到大职业教育主义

一战结束后,政局动荡,职业教育发展陷入困境,虽然教育家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些许成果,但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仍然让黄炎培忧心忡忡。在此期间,黄炎培深受杜威中国讲学的影响,反思了自己提出的以生计教育为基础的职业教育理论,认为职业教育的宗旨不仅是使受教育者习得一技之长,以从事社会生产事业和谋生,同时,职业教育更应重视共同的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应用之职业,且能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2]341职业教育的目的逐渐从培养拥有一技之长的谋生者成为了全面发展的“优良分子”。

在综合分析一战结束后的职业教育考察与研究后,黄炎培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他认为:“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2]431他认为,发达职业教育,需要从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视角出发,密切联系职业教育与一切教育界和职业界。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提出标志着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成熟。之后,黃炎培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相继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的目的要关注个性之发展;职业教育的办学要社会化、科学化和平民化;职业教育的教学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职业教育要培养“敬业乐趣”的职业道德等内容。

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凡教育皆职业性的大职教观

黄炎培在《抱一日记》中记录了自己在美国考察时对职业教育的思考:“职业教育以广义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 [1]236,可初见其大职教观之端倪。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中,黄炎培深入地阐述了其从实用主义到职业教育再到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思想演变历程,总结出“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在黄炎培看来,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不要说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等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就是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何尝没有一部分关系?”“大学分科,高中分科,是不用说了,初中何尝不可以兼设职业科,小学何尝不可以设职业准备科?”[2]431他认为,如果只从职业学校发展职业教育,而将其他教育类型隔离在外的话,职业教育难以得到发展,这种划分界派的做法只能使职业教育的基础更加薄弱,因此,发展职业教育需要使职业教育和一切教育界,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等保持沟通和联络。值得注意的是,黄炎培大职教观视野下的广义职业教育不是某种特定的教育类型或层次,而是以教育与职业相沟通的理念为指导的各级各类教育。换言之,实业教育与职业沟通称之为“职业教育”,小学、中学等与职业相沟通也可称之为“职业教育”。

实际上,黄炎培的这种大职教观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以“实用主义”等不同的形态一直贯穿于其教育思想之中。早在1913年发表的《学校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中,黄炎培就提出:“所谓德育者宜归于实践;所谓体育者求便于运用;所谓智育者宜归于实践;所谓授以生活所必须之普通知识技能而已”。[1]26鉴于当时教育界存在的“虚浮”之风,黄炎培认为,如果普通学科不得到“实用主义”改革,加设再多的专业学校,也无济于事。1917年,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中进一步细化了其“大职教观”,提出中华职教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解决职业教育的问题,不能仅从职业教育本身出发,因为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因此,改良职业教育也需改良普通教育,尤其是对于青年“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的普通教育时代产生的痼疾,更需改良普通教育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认识基础。

黄炎培的大职教观倡导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让职业教育贯穿于学生生涯发展的始终。在具体的策略和实践中,除在普通学校中采用实用主义教学法,并在中小学中开设职业科以弥补未能升学者之生存技能外,黄炎培还提倡开设职业陶冶、职业指导以及职业补习,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与职业。例如,他提倡在小学阶段开设职业陶冶教育,通过职业陶冶或者职业启蒙,学生“初不知其为农而农在其中焉”“未尝有意于为工而工在其中焉”。黄炎培倡导的职业陶冶不是狭义上的职业准备教育,而是让小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了解职业知识,“养成为已治生,为群服务之兴趣与习惯”。[2]418在中学阶段,黄炎培提倡开设职业指导教育并对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试。具体的做法有初中学生入学时,通过报告、文章和杂志等让他们了解农、工、商等实际情况;请各种专家演讲,激起学生的兴趣;提供意见,即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然后帮助学生推荐相关职业。

(二)基于个性发展的三重职业教育目的

黄炎培认为,社会的一切中心在于人类,而人类的一切中心则在于生活。那么,生活的中心或中轴是什么呢?黄炎培虽然没有直接的文字表述,但从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历程来看,黄炎培深受杜威的影响,认为“职业”是生活的中轴。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曾写到:“职业给我们一个轴心,他把大量变化多样的细节贯穿起;它使种种经验、事实和信息的细目彼此井井有条”[3],换言之,杜威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一种“职业社会”。既然“职业”成为了社会生活的“中轴”,那么“欲求分工生活之改良与发展,于是对于职业而施以职业教育”。[2]496黄炎培为职业教育下了定义,他认为,职业教育是“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4]216可以发现,职业教育的定义很好地解释了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终极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内涵。

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早在《职业教育谈》中就有相关论述。他认为,职业教育的宗旨有三,即“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2]254之后,黄炎培在自己的多篇文章中继续深入探讨并反思了自己这三大宗旨,在后期的论述中加上了“谋个性之发展”这一重要目的。他在《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纲要》中指出:“自社会生活方式采分工制,求工作效能的增进与工作者天性、天才的认识与浚发。进而与其工作适合,于是乎有职业教育”。[1]6换言之,黄炎培将适应并促进天性、天赋的发展作为进行职业教育的先决条件,不能“谋个性之发展”就无法称之为职业教育,可见其对“谋个性之发展”的重视程度。从职业教育的社会效益视角上,黄炎培认识到了教育“目中无人”的问题,并结合当时西方社会兴起的教育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有职业,有与其个性相适合之職业,则人人得事,事事得人,社会无有不发达者。要做到人人得事,事事得人,办理职业教育者,必须注意于个性之发展”。[4]263因此,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论中,“谋个性之发展”并非是与最初三点相并列的关系,“谋个性之发展”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目的,其他的三点都需围绕此目的展开,如若不能,职业教育则无法称之为职业教育。

既然,“谋个性之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目的,那么剩下的三点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首先,“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与“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是相互关联、一体两翼的关系。“生计”问题是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以求解决的直接问题,也是起点问题。但由于世人对“生计”教育的狭隘理解,将职业教育与“啖饭”教育简单对应,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之效能,非止为个人谋生活,而个人固明明藉以得生活者” [2]254,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社会优良分子,而优良分子“就是能为自己谋生,能为社会服务的人”“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加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2]341所以,黄炎培认为“对己谋生”与“对群服务”是职业教育的一物两面,二者是相互为用的。从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定义中也能清晰得出这一关系。

其次,“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体现了黄炎培不仅作为一位教育家,也是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时代担当。他在1941年提出:“吾们确信,职业教育,只有在民族解放、民权平等、民生幸福的社会里,才能实现他造福人群的理想。反过来讲,又赖有职业教育的努力,吾们民族解放,民权平等,民生幸福的国家社会才能加速出现”。[4]319他在后期对中华职教社发展历程的回顾中对“对己谋生”“对群服务”“奉献国家”三点做了总结,指出:“对己革新个人之生活,对群为创造公众之福利,以人格修养为起点,以民族复兴为终极”。[4]218此外,黄炎培在《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也有相似的观点,他认为,通过职业和劳作,通过对群的神圣义务,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通过思想与行动的结合可以促进工作的改进,促成新事物之发明,增进国家的发展。

(三)跨界联系性的职业教育實践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跨越教育与经济的跨界属性,在职业教育实践中,需跨越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等多个方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提出了职业教育的跨界联系性。他在《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中明确表示“社会性”是职业教育的唯一生命,“用吾最近几个月的思考,觉得职业学校有最要紧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2]488职业教育这唯一的生命——社会性在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认为,职业教育只从职业学校、教育界、农工商界做功夫的话,无法发展职业教育。“社会是整个的。不和别的部分联系,这部分休想办得好;别部分没有办好,这部分也很难办的”“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系;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2]432同时,黄炎培在《办理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2]447基于“社会性”这一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黄炎培在办学、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上提出了自己的跨界联系方案。

首先,在职业学校的办理上,黄炎培基于当时职业学校“设置拘统系而忽供求”的现状提出:“今日之社会,所需者何业?某地之社会所需者何业?必一一加以调查,然后立一校,无不当其位置;设一科,无不给其要求;所养人才,自无见弃之患”。[2]180他认为,职业学校的设置要始终与社会需求保持密切联系,“职业教育须向职业社会里去设施”。 [2]421他批评当下学校设置的同质化,将其称之为“飞机式的学校”,认为这是教育界最危险的事情。具体而言,黄炎培提出“要办职业学校,当先办工场;欲办工校,先办工场,这话很是。欲办农校,先办农场”。[2]365这充分体现了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中职业教育要与一切职业界密切联系的思想。

其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黄炎培提倡利用科学方法设置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与课程。他认为:“最近高唱职业教育的动机,无论中国、外国都起于承认科学。用科学解决,百业有进步;不用科学解决,便无进步”。[2]450那么,怎样将科学运用到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呢?黄炎培介绍了国外的职业心理学,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因人制宜”地设置专业和课程,使职业教育能够与学生的天性、禀赋相匹配,促进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专业和课程设置还必须“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方法调查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状况,包括人口、气候以及地势环境等。

最后,在教学方法上,黄炎培提倡“手脑并用”“做学结合”。他批判了当时的读书人和劳力人“死读书老不用手”“死用手老不读书”。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因此,黄炎培提出“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家来。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4]154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黄炎培提出了“做学结合”“从做里求得系统的知能”的做学主义。可以看出,黄炎培的“做学结合”理念深受杜威实用主义中“做中学”的影响,黄炎培将杜威的“做中学”进行了落地化的实践改革,除了提出“做学结合”的教学思想外,他还提倡“半工半读”制度,让学生在工场中做工,在学校中学习,充分阐释了其教育实践的跨界联系性。

三、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特点与价值

(一)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特点

梳理分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无论是从其思想的形成过程还是深入探讨其思想的主要内容,都可以发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特别是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有三大特点,即实践性,人本性和社会性。

首先,实践性主要体现在其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教育考察与思想成熟之后的教育实践反思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国内以及国外细致的实地考察形成的。可以说,教育考察贯穿于其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全过程。黄炎培深信教育考察是发现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与方法,他提出:“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国内考察,寻病源也”。特别是从1914年开始的国内考察,让他对当地的教育现状与社会情况有了清晰的了解。1915年,黄炎培开始了对美国的教育考察,了解了美国职业教育开展的情况,这让黄炎培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直接推动了黄炎培创办中华职教社,以开展职业教育实践。在黄炎培教育思想逐渐成熟之后,尤其是中华职教社成立之后,黄炎培开始了一系列教育实践,将自己的教育思想转化到实践中来,包括创办中华职业学校,提出“手脑并用”“做学结合”的教学方法等。

其次,黄炎培教育思想闪耀着人本思想。从最初解决人们生计问题开始,黄炎培就开始关注平民的生活状况,提出了解决生计问题的职业教育以及平民职业教育。他在《办理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中提出:“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2]446可以说,黄炎培前期的职业教育思想是一种朴素的人本主义。在后期,黄炎培在接触西方职业心理学之后,愈发认识到教育与个人天性、禀赋相匹配的重要性,将“谋个性之发展”列为职业教育目的的第一位,认为如果职业教育不能促进个人天性的发展,终将难以持续发展。为此,他提倡在中小学开展职业陶冶、职业指导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在这一时期,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中的人本性得以升华。

最后,黄炎培教育思想,特别是其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大特点就是社会性。黄炎培认为,社会性是职业教育机关的唯一生命,“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具体来说,社会性主要体现在办理职业学校、开设专业与课程等方面。他认为,设立职业科目必须要与社会与当地需求相联系,开设课程一定要与职业界沟通。同时,黄炎培还提倡职业实习,并指出一定要实地实习。他还提出要聘请职业界的高技能人才到职业学校中任教,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社会技能。

(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价值

首先,在社会价值上,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间接推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教育改革。根据其“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的大职教观,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改革是针对当时教育现状的系统化变革。从教育改革的成果来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学制的改革。1922年,国民政府的“壬戌学制”将“实业教育”改为“职业教育”,促使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此外,从改革形成的社会影响来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无业”现象,尤其是对平民教育的关注,促使平民阶层获得了谋生的能力,为当时的“教育救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具备深远的教育价值。无论是其关于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还是职业教育办学、教学的实践探索,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教育财富。具体而言,“手脑并用”“做学结合”的教学思想影响了现在职业教育实践性教学,为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敬业乐群”“劳工神圣”的思想影响了现在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风潮以及工匠精神;平民教育中“富教合一”“划区施教”的思想对现在的精准扶贫仍具借鉴意义;他的教育思想中闪烁的人本主义思想,尤其是教育要适应学生发展的天性、禀赋的论述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四、新时代背景下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启示

(一)大职教观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完善

黄炎培提出办职业学校需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沟通和联系,充分体现了其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黄炎培认为,办理职业学校不能仅从职业教育自身的狭隘视角出发,应该与一切教育界保持沟通和联系,换言之,即要从大职教观办理职业教育。大职教观下的职业教育首先体现的就是职业教育体系之“大”[5],对于今天来说,就是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传统狭隘职教观下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着诸多体系通道不顺畅的问题,无论是职业教育自身上升的通道还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的通道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难以促进技能人才的连续性成长。所以,构建并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至关重要。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构建体现终身教育思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设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拓展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

可以看出,我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的职业教育体系仍然不够完善,因此,需要从大职教观的视角“全面考量职业教育的外部需求,深入研究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规律,多元探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方式,即通过全面探究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和內外互通性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6]具体而言,就是将职业教育思想或内容贯穿至教育的始终,以保持教育与职业的沟通。在纵向上构建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以及职业继续教育(职业培训)等一体化的内部结构;在横向上通过课程渗透、院校合作等形式实现不同层次普职教育之间的横向融通。

(二)“教”“职”沟通与产教融合的深化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除了关注职业学校与一切教育界联系外,还指出职业教育办学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与一切职业界,包括农工商界密切沟通,发达职业教育必须要实现教育与职业的沟通,让职业教育与职业界、整个社会保持紧密的沟通和联络。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办学“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2]432

据此可以看出,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产教融合”理念。因此,借鉴黄炎培在百年之前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经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随后,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对十九大精神进行了细化并落地。《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提出了若干种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办法,进一步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新时代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除了继续要求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职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外,还要求职业教育克服现存问题,进一步将产业先进技术、优秀文化和发展需求融入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以及专业教学之中,深入推进产业界、教育界的有机融合,以保证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7]

(三)做学结合与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回归

“手脑并用”“做学结合”是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论述。他认为,职业教育的学习要实现动手做工与动脑读书相结合,边做边学,从做里求学,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间,求得系统的知能。换言之,黄炎培认为,如果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将手和脑、动手和读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将会获得系统的职业知识、技能与素养。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结合”的教学理论成为了当下“工学结合”的思想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批示中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不可动摇的基础。当然,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当下,工学结合存在着多元化的表现方式,现代学徒制就是融入工学结合理念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与制度。与传统的学校职业教育教学偏理论而轻实践相比,现代学徒制很好地修复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脱节,并在企业实践部分采用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师傅的带领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获得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反应”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处理复杂问题的关键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在不断的发展变革中需要回归初心,合理且有效地发展现代学徒制,实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职教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2] 中华职教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3] 杜威.民主主義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8.

[4] 中华职教社.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

[5] 董仁忠,石伟平.“大职教观”问题微探[J].职教通讯,2007(3):5-8.

[6] 陈鹏,庞学光.大职教观视野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2015(6):70-78.

[7] 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4):58-61.

The 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nlightenment of Huang 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XIAO  Long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Huang 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has experienced three periods of "sprout period", "form-forming period" and "mature period". H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mainly includes three parts. The first is the concept of bi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which all education is vocational, the second is the triple purpo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third is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of cross-border linkage. Whether it is the promotion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at that time or the influence of the later-age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 h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cticality, social nature and human nature has extremely high social value and educational valu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still need to draw lessons from Huang Yanpei's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such as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promot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of combination between work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Huang Yanpei; vocational education thought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vocational education purpose;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黄炎培
“窑洞对”与“墅中对”的历史承接
“窑洞对”与“墅中对”的历史承接
黄炎培与两位夫人:君为国而生,我为君而生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黄炎培的家教
黄炎培行书玄武湖秋感诗轴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毛泽东善纳黄炎培进言(连载)
黄炎培的延安五日日记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高职院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