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的路径分析

2019-06-11闫金龙黄介彬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大学生

闫金龙 黄介彬

摘   要: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因此我们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红色革命精神教育和高校创新等方法,为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9.02.010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2-55-05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核心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做出重要论述并提出明确的要求。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高校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要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理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报告还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大学生群体作为年轻一代中的佼佼者,党和国家精心培育的社会精英,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流砥柱和接班人,承载着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总体积极向上,对党和国家的事业充满信心,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精神萎靡、“佛系”思想蔓延、理想信念模糊等情况。大学生在学校求学过程中处于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校要不断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激发起大学生为党和国家事业、民族复兴大业献身的热情。综上,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整体素质提升的关键要素,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兴衰成败。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及特点

1.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对近1000名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后发现,86.5%的大学生认为“共产主义理想必然会实现”,赞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研究成果”的大学生高达96.9%,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大学生高达90.6%,有94.9%的大学生认同“党以及多年来我国的社会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有90.6%的大学生“相信到2020年我国能够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同时表示“紧急关头或重大事件发生时,相信党和政府,紧跟党的脚步”的大学生有90.6%。在对9省市19所高校1748位大学生关于民族复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的调查后发现,42.9%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能在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非常有信心,另有49.7%的大学生表示比较有信心,对中华民族在本世纪实现伟大复兴充满信心的大学生累计超过被调查对象的90%。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前途的信心上,有37.5%的大学生表示非常有信心,还有51.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有信心,数据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前途充满足够信心。另据调查发现,被调查的90后大学生中认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到的指导作用”的占80%。综上,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主流積极,健康向上,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信心。

2.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现象。对10余所不同类别的本、专科高校学生1000余人做关于“大学生是否持有信仰”的调查表明,有信仰的大学生占到41%,缺乏信仰的有23.6%,自己不太清楚的占35.4%。在对北京、上海、四川等2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后也得到相似结果,大学生处于无信仰或未确立信仰状态以及信仰处于模糊状态的占33%。另有研究对27个省份或地区的大学生调查后也发现,有明确信仰的大学生占43.76%,25.39%的大学生说不清楚,缺乏信仰的占到30.85%。据对北京、天津、石家庄3市7所高校就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查发现,66.3%的大学生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作用予以充分肯定,但仍有33.7%学生持否定态度。71.2%的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制度,而有28.8%的大学生对此产生怀疑或动摇。此外,69.4%的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心坚定,但仍有30.6%的人对其产生怀疑或动摇。对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调查结果也发现,在对共产主义能否实现问题的回答上,19.6%的学生党员认为共产主义理想过于遥远,不太可能实现,24.8%的学生党员表示不清楚,这表明共产主义信念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党员人数不少。当前,有观点认为大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就等同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掌握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就等同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显然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帮助大学生实现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和信服提升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综上,新时代部分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存在一定的淡化和动摇,对于理想信念存在片面性和模糊性的认识。

3.部分大学生存在理想信念功利化、宗教化倾向等现象。对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郑州大学、天津农学院等不同层次的15所高校大学生关于“你的信仰最倾向于哪一种”的调查显示,有45.3%的受访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15.7%的大学生信仰宗教,39.0%的大学生信仰个人主义、金钱万能等观点。在浙江省内对不同类别、不同地域的8所高校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调查的结果从学历看,具有宗教信仰的专科生比例远超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占到受调查群体的33.3%、8.3%、5.8%、0%。在高职学生中,开展关于“你的信仰是什么”的调查后结果更是不容乐观,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学生仅占18.7%,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占到20.1%,还有20.8%的受访大学生信仰自由主义,3.9%的大学生信仰享乐主义,19.5%的学生选择了其他。调查还发现,65%的受访山东大学生是潜在的信教群体。在对90后大学生关于实现生活理想的信念调查中发现,选择“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的大学生占比较高,分别达到29.8%、29.6%,而选择“报效社会”的大学生仅有8.5%,表明“90后”本科生多看重个人价值,对社会价值的考虑欠缺,功利化现象凸显。在海南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关于“我的最主要择业标准”调查后发现,回答“稳定工作,较高的收入”占52%,回答“社会贡献大”的占16%;而关于“我的人生理想”调查中,58%的大学生选择“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仅有8%的大学生选择“肩负振兴中华责任”,还有14%的大学生选择了“说不清楚”,受访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对于国家奉献和社会责任方面并不十分理想。另有调查表明,59.5%的受访大学生是为了“政治荣誉”“家人或老师的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仕途发展”而入党。在对重庆市6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也显示,认为信仰马克思主义“有助于评优评奖、入党和找工作”的受访者占40.5%。综上,新时代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存在精神层面追求弱化,没能很好地将个人人生目标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联系起来,出现了功利化、宗教化偏向。

(二)原因分析

1.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力不足。对浙江部分高校90后大学生开展关于“目前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的调查后发现,超过47%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开展效果不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坚定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45%的大学生认为其原因是“教育形式单调”、另有22.5%的大学生认为是“教育内容与现实联系不紧密”、另有20%的大学生认为是“学生不感兴趣”造成。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调查也有相似的结果,67.70%的受访学生认为当前高校进行的理想信念教育不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66.46%的受访学生认为教育内容枯燥,58.39%的受访学生认为教学方法单一,47.83%的受访学生认为理论宣传与社会现实相脱节,35.71%的受访学生认为教育目标模糊,还有30.12%的受访学生认为大学生存在着逆反和对立心态。70%的受访学生认为目前的理想信念教育片面重视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对高职学校开展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状况满意度”调查也发现,回答十分满意的大学生占15.7%,回答比较满意的大学生占23.1%,认为教育效果一般的大学生占52.3%,还有5.8%的大学生认为教育效果不满意,另有2.8%的大学生认为教育效果十分不满意。综上,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存在教育内容过于保守僵化、教育方法单一滞后以及脱离客观教育对象等不足,导致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创新力不足,效果不理想。

2.多元文化的挑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当今,世界各国合作关系进入新的阶段,同时,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西方敌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从未停止,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思潮、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冲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性及西方的文化渗透缺乏足够认识下,伴随着多元文化的涌入和挑战,我国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現模糊,消弱了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3.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调查发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日常生活获取社会信息的渠道中电脑占52.15%,手机占33.35%,面对面与人的交流占7.28%,电视、广播、报纸和杂志累计占到4.83%,高校课堂仅占2.39%,表明课堂等面对面的传统交流方式已不再是新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和社交方式,海量的互联网信息更是难以控制,从而制造了一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盲区。此外,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呈现双向性,信息传播速度呈现快捷性,信息传播方式呈现多样性,新媒体教育方式冲击着传统教育模式,新媒体虚拟交互方式阻碍着健康人格的塑造,新媒体渗透的不良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新媒体营造的舆论环境也增加了学生的难控性。

二、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育的途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价值坐标和核心内容,在思想理念、目标方向、价值取向等方面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要充分利用新传媒手段,拓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空间;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黏性凝聚力,促使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取得切实的成效;整合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统筹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资源。进而,坚定大学生政治信仰,规范和指导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的构建,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中国梦”视域下的路径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命题。“中国梦”的提出开启了理想信念教育通俗亲和的新的话语体系,使理想信念教育走出社会理想对个人价值关照缺失的现实困境。“中国梦”丰富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话语体系,实现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的价值统一,实现了理想信念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在“中国梦”视域下,高校要用“中国梦”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课堂教学主渠道,增强大学生的理论素养;用“中国梦”引领理想信念教育构建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用“中国梦”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成效;用“中国梦”整合理想信念教育多样化新媒体传播途径。同时,广大教师要提高对“中国梦”的认知和宣传水平,树立良好榜样,引导大学生将“个人梦”的实现过程融入到“中国梦”的实践中,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脚踏实地,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三)“红色革命精神”视域下的路径

红色革命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它不仅蕴藏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热情和高尚品质,而且承载着红色的历史、革命的精神、光荣的传统、思想的境界。在“红色革命精神”视域下,高校要注重引导,积极营造校园文化活动“红色”氛围,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将“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结合起来;注重社会实践,增加情景式、体验式教学内容,将红色精神和现实生活结合,体会红色精神形成过程,增强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提升对红色精神的践行能力;利用互联网络等多种新载体,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红色精神,用红色精神洗涤人们心中的消极思想,构建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氛围。

(四)高校创新方法

鉴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问题,高校积极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探索与创新模式。浙江大学从社会实践载体上找到突破口,打造“相约星期五”创新模式,依托“老红军、老新四军、老党员”组建校外辅导员队伍,建立“新四军教育基地”“党员之家”两个阵地,针对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大学生三种学生群体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通过四种有效途径开展系列主旨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在创新实践平台上做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极大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起到有益补充,坚定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作为农科类大学的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紧跟党的“三农”政策以及社会形势,也从社会实践载体上进行创新,建立了面向“三农”行之有效的“导师+项目+团队+基地+农户”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践行‘七个一,服务新农村”的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新模式,创新性地建立了城郊农业现代化公共服务平台—农业流动总医院,项目实施3年来,培养了具有创新科研能力的农科类大学生100多人;为温州地区农民节约化肥用量多达4000吨,增效1200多万元;为20多家“百龙企业”和100多个专业合作社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直接增效5500万元,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大学生们坚定了“学农、爱农、专农、强农”的信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作为团属高职院校,以强化第一课堂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学校把团课作为各年级学生的通识教程,增强学生对党团组织的知识学习及组织认同。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治课,鼓励学生参与教学,学生通过演講、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喜欢上思想政治教育课。同时辅以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以及理想信念专项教育等方法,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保定学院重点通过新媒体途径对学院扎根边疆的学生进行报道和宣讲,以“讲好学院故事、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先进大学文化”为主线,建立思政理论课教师长期担任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和“爱心社”指导教师,坚持开设“与你同行—两课教师周日接待日”活动,网上开通“心灵家园”信箱,利用微博、QQ群,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人生困惑教育和引导,积极构建校园历史文化、景观文化、学科文化三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实施文化引领育人七大工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大学生中树立了“赶考”意识、增强了“赶考”能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勇于承担时代责任,把“赶考”精神融入到“中国梦”伟大实践的援疆大学生。

三、展望

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要继续从实践上下工夫,高校要多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如暑期“三下乡”、支边、支农等,不断创新实践途径和载体平台,让大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进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此外,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培育也一定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帮助大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将大学生的青春梦想融入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秦法,潘炳如,宁德鹏.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基于25所高校实证调研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4(9):.

[2]闫飞,周梅, 李倩.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研与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5(12).

[3]胡晓宇.试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与强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6)..

[4]陈德虎,祝莺莺.多元开放视域下大学生信仰调查与思考—基于浙江部分高校的调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3).

[5]李少奇.文化安全视域下应对西方社会思潮冲击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36(8).

[6]唐斌.“普世价值”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7]田永静,颜吾佴.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探析[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3).

[8]周廷伟.利用新媒体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新闻战线,2015(8).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0]吕一军,黄武刚,刘巍伟.农科类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载体的创新与实践—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2).

[11]李红莲.新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究——以保定学院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3).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大学生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用对党忠诚诠释理想信念坚定
为革命视死如归的红色家庭(二)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