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话语中的辞格强调

2019-06-11何洪峰

长江学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辞格池莉语义

何洪峰 鲁 莹

(1.华中科技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北京联合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北京 100101)

一、引言

唐钺提出:“凡语文中因为要增大或者确定词句所有的效力,不用通常语气而用变格的语法,叫做修辞格。”陈望道定义“修辞”为“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为着意和情,修辞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王希杰认为,“修辞活动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交际活动,而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就是修辞。所以,修辞是根据使用者的需要、适应特定情境、选择表达方式以取得最佳表达效果的活动。”

在言语交际中,言者为了满足语义轻重、信息急缓、感情强弱等差异化的交际需求,控制话语理解的方向,限制话语理解的范围,引导听者直达言者的话语重点。那些引起受众注意、传递优先信息、表达交际需求的语言形式,就构成了语言的强调表达。话语中的强调则是指以句子为最小语言单位的强调表达,包括作用于整个句子的强调构式,或衔接句子与句子的强调式话语标记,或作用于整个语段的强调式修辞格。

修辞格作为语言表达、接受和阐释的重要工具,其中一些表达强调意义的手段也被纳入强调形式的研究中来。那么,表达强调语义的修辞格有哪些?其表达方式是否存在差异性?

二、话语意义与强调方式

句子是一个语法单位,当句子用于实际交际时,句子便成了话语。句子意义通常被认为是句子本身内在的性质,不依赖于语境存在,属于语义学范畴。话语既可以指过程(言语行为),又可以指产物(文本)。话语意义是言者通过话语想要表达的意义,属于语用学范畴。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的核心差异在于:句子意义是抽象的、内在的,不受语境制约,是句子的语义内容;话语意义是句子意义在特定语境中的具化,体现言者的意图和目的。话语意义比句子意义丰富得多,它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不同。Searle定义“语境”为“理解一句话所必需的背景假设的集合”。由此我们可以假设:话语意义=句子意义+语境。例如:

(1)但是,曾芒芒不可以对她的父母说不可以。(池莉《水与火的缠绵》)

从语义角度分析句子意义,是“曾芒芒不可以反抗和拒绝她的父母”;从语用角度分析,结合语境,考虑言者的目的和意图,例(1)的话语意义可以有以下多种理解:

a.曾芒芒认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不该反抗。

b.曾芒芒认为他们是父母,更是权威,无法反抗。

c.曾芒芒的父母是领导干部,自己不能反抗。

d.曾芒芒的父母比她本人更富有宝贵的人生经验,反抗不对。

e.曾芒芒认为父母也是在为女儿谋幸福,不好反抗。

f.曾芒芒认为自己可以沉默,但不可以对父母说不可以。g.曾芒芒从来就没有对父母说过不可以。h.曾芒芒从来就没有对父母说过不可以,并且她认为以后也是如此。

如例(1)所示,分析句子意义,只有“曾芒芒不会拒绝父母的要求,不会反抗父母”这一种命题内容;分析话语意义,则可以得出a—h句八种不同的语用意义,它们都强调了“曾芒芒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不会拒绝父母的要求,反抗父母的意志”,强调了“她对父母的服从”,也强调了“父母对她的绝对主导和权威地位”。所以,意在言外,“言”是句子意义,是客观命题内容;“意”是话语意义,是主观立场和主观态度。正如Hyland所说,在言语交际中,言者或是表达他们自己的信念和态度,或是表达他们自己的意愿和权力,而不是作为一个完全中立的观察者报告发生过的事件。

由此可见,话语意义表达了言者的主观意图、看法、评价,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同时,话语表达的意图有很多种:请求、命令、怀疑、否定等等,我们研究其中一种:强调。有关强调的表达十分普遍,涉及语言单位各个层级——词汇、短语、句子、段落,那么,强调表达在每一级语言单位的表现手段都是一致的吗,其外延是否相同?例如:

(2)a.唐朝。一个繁荣富强美丽动人的神话。千年过去,诗歌还在那里闪光,女人低胸裙装里露出的半个酥胸,还在那儿闪光,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旷古之恋,还在那里闪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谁还能美过这个女人?芙蓉帐暖度春宵,从此君王不早朝——皇帝不上班了。皇帝被爱情融化了——中国的男人,谁还能这般潇洒和沉迷?唐朝是中国古老天空的星星,将永远闪烁和炫耀,照亮后代的悲哀。(池莉《水与火的缠绵》)

b.他无数次来往于广州深圳和武汉之间,什么生意都做,只要能赚钱。(池莉《你是一条河》)

c.陆武桥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生活得最有激情最有活力最有目标最有意思的时刻。(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例(2)a句是一个句群,也是一段话语,通过“……还在那里闪光”的三次反复,强调唐朝辉煌历史闪耀至今;通过“谁还能……”两次反问,强调唐朝的动人爱情不可重复;排比、反复、对比、夸张四种辞格,陈述和反问两种句式,层层套叠,综合强调“唐朝是一个繁荣富强美丽动人的神话”;b句使用“什么……都……”句式,强调周遍义“赚钱的生意都做”;c句重复使用程度副词“最”强调“有激情”“有活力”“有目标”“有意思”的极量程度。

所以,对于段落,人们关注句子与句子、句式与句式之间的强调,如例(2)a句使用四种辞格、两种句式,交替、综合表达强调语义,属于语用平面;对于句子,人们关注句子内部的强调,如例(2)b句使用周遍主语句表达强调语义,c句使用程度副词表达强调语义,属于句法平面。因此,不同的语言单位,强调表达的手段也有不同,属于语言的不同平面。

不仅如此,同一手段表达强调语义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比如修辞格,有的通过排除相关客体事物来强调主体事物;有的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使之超越客观情状来凸显;还有的通过对称性地重复词或短语,使被重复的事物性质、特征和区别关系得到强化,等等不一而足。总之,表达强调语义的修辞手段旨趣各异,侧重点不同,反映了强调方式的差异性。

三、重复式强调

陈望道谈到:“人们对于事物有热烈、深切的感触时,往往不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申说;而所有一而再、再而三显现的形式,如街上的列树,庆节的提灯,也往往能够给予观者一种简纯的快感,修辞上的反复就是基于人类这种心理作用而成的。”王希杰指出,“反复,就是同一词、句、段的不断地重复出现,目的是强调语意重点,加强语气和感情,加深对方印象,造成一种特别的情调。”通过重复这一方式表达强调语义的修辞手段有两种:反复与同语。

(一)反复式强调

反复就是为了突出言者的表达重点,强调语气和感情,加深对方的印象,而不断重复同一词语、句子或者段落。从形式上看,反复分为两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是指反复的成分不间断,连续出现,中间不插入别的语句,强调的表义强度很高。例如:

(3)a.曾芒芒在走廊目送她的父母。曾芒芒用无声的语言为她的父母辩护:他们是为了芒芒好!他们是为了芒芒好!他们是为了芒芒好!(池莉《水与火的缠绵》)

b.繁漪:(冷冷地)怎么说,你到底是你父亲的儿子。(笑)父亲的儿子?(狂笑)父亲的儿子?哼,都是没有用,胆小怕事,不值得人为他牺牲的东西!(曹禺《雷雨》)

例(3)a句“他们是为了芒芒好”三次连续出现,表现出句子主语“曾芒芒”不喜欢父母专横的家长作风,但是强迫自己相信父母是一片好意,以抵消本能的反感之情;b句“繁漪”连续三次重复“父亲的儿子”,结合不同语气表达了对“父亲的儿子”这一虚伪说法的讽刺和恨意。

间隔反复,是相同的语句被其他单位分隔开来,不连续地间断出现。例如:

(4)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要是以这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史铁生《我与地坛》)

例(4)中,分句“如果以……来对应四季”进行了三次反复,其中“要是以……来对应四季”是变体形式;同时,在每一分句内,嵌套了“春天是……夏天是……秋天是……冬天是……”这一复句,又形成了四重排比。长短句形式相结合,内外间隔反复,错落有致,显得事物形象饱满、生动,内涵丰富。

连续反复远不及间隔反复常见,因为间隔反复中间可以插入其他内容成分,语言形式更加自由,语义内容更为丰富;连续反复是同一句话连续性地重复,没有增加新成分,突出的往往是言者的感情、语气和语势。当然,也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同时使用的情况,例如:

(5)有一天大雾弥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

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

有一天漫天雪飞,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

有一天大雨滂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史铁生《我与地坛》)

例(5)中“有一天”是连续反复,并与其后的景色描写构成间隔反复。连续反复结合间隔反复,突显了大雾、春光、飞雪、大雨、天晴等自然条件下园子的各种情态,“老树”“野花”“迷宫”“威光”的意象鲜明、饱满、生动、直观,令人印象深刻,强调效果极佳。

(二)同语式强调

也叫“对称式反复”,主语和宾语对称地使用完全相同的词或短语,构成压缩性判断句。主语和宾语同一,但进行形式重复后,其意义与之前并不完全一样。赵元任指出,“A是A”表让步,比如:“热是热,可是不潮湿。”朱德熙指出,动词“是”前后的主语和宾语同形,表示让步,有“虽然”或“尽管”的意思,比如:“好是好,就是不太结实。”吕叔湘将其分为三类:对举式、连用式、单用式,功能不同:对举式强调两者不同,不可混为一谈;连用式表示“地道、不含糊”;单用式强调事物的客观性,“是”前常用“总”“就”“到底”等词。引例如下:

(6)a.我哥是我哥,我是我,两码事。

b.往年是往年,今年是今年,不会年年一个样儿。

(7)a.他演得真好,眼神是眼神,身段是身段,作派是作派。

b.你想吃什么就有什么,四川味是四川味儿,广东味是广东味儿。

(8)a.事实总是事实,那是否认不了的。

b.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引自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

我们认为,对举式和连用式的定义似乎有些含糊,如果以项目数量为标准,三项以上是连用,两项是对举的话,那么例(7)b句是对举,不是连用;如果以语义为标准,两项既可以强调两者不同(例6),又可以表示地道、不含糊义(例7)。两者如何区分?

从语料上看,同语式分为三种:A是A;A(就是/总是/还是/毕竟)是 A;A(就)是 A,B(就)是 B。为了比较这三个格式的不同,我们使用最小差别对(minimal pair)的方法,将同一个词语“土匪”放入三种格式进行验证,其语义完全不同,例如:

(9)a.小段说:“我肯定不会说的啦,你放心好了,我土匪是土匪,但我是个正直的土匪,很讲江湖义气的。”(艾米《山楂树之恋》)

b.土匪就是土匪,哪改得了多占黑吃的德行。就这样,明暗双雕,白黑通吃,一时间成了杭州城里的豪富恶霸,过着穷奢极欲又穷凶极恶的生活。(麦家《风声》)

c.葡萄说:“土匪是土匪,老八是老八。老八烧鬼子炮楼,偷鬼子的枪、炮。老八就是这!”(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例(9)中,a句前一分句与后一分句构成转折义(虽然是土匪,但是很正直、讲义气);b句强调“土匪”本身的特性“多占黑吃”;c句强调“老八”的行为和“土匪”不一样。

不过,“A是A,B是B”有时候并不强调两者的区别,而是表达“A是A的好样本,B是B的好样本”,强调A和B的特质符合预期,含有赞美、褒奖之义。例如:

(10)a.四壁张贴着风华绝代的洋美人照,个个唇红齿白,眼睛是眼睛,鼻子是鼻子。(卫慧《床上的月亮》)

b.西市的天气干爽,凭窗远眺,但见山是山,水是水,红的是花,绿的是叶,轮廓分明,纤微毕现,而且色泽鲜艳。(梁实秋《雅舍菁华》)

例(10)中A和B并非是为了区别对举,而是为了列举说明:A是好A,B是好B。其中,A和B又都是某个整体事物的一部分,如“眼睛和鼻子”是“脸”的一部分,“山和水”是“风景”的一部分,它们在句中未出现,以社会共有认知作为预设存在。由此,强调整体事物的特征符合预期,比如a句的“美人照”美,b句的“西市风景”好。

所以,表示强调语义的同语辞格有两种格式:A(就/总/到底/毕竟)是A,强调A的特征或属性;A(就)是A,B(就)是B,强调A和B的区别性特征,或者强调领有A、B的整体事物符合预期。例如:

(11)a.那时候我已经参加了诗社,对诗有一种很浪漫的看法,觉得文学就是文学,是一种很唯美、很梦幻的追求。(蒋勋《孤独六讲》)

b.即使自己过火的谦虚,而事实总是事实。(老舍《贫血集》)

c.虽然这么说呀,一家人到底是一家人,难道因为他没出息,就不要他了吗?(老舍《四世同堂》)

d.他感到未免太苛刻了,孩子毕竟是孩子,谁小时候又不贪嘴呢?(陈忠实《绿地》)

例(11)a、b、c、d 句分别对应“A 就是 A”“A 总是A”“A到底是A”“A毕竟是A”,分别强调A的本质、客观特征、固有属性、群体属性。

(12)a.金铨道:“你这话根本就不对。丫头是丫头,姨太太是姨太太,那怎样能混为一谈?(张恨水《金粉世家》)

b.你瞧,人家还是一位客呢,你一回来了,茶是茶,水是水的,忙了一个不亦乐乎。(张恨水《夜深沉》)

例(12)对应“A是A,B是B”,区别在于:a句的A和B是分举对比的两类事物,“丫头”和“姨太太”身份不同,强调两者的区别特征;b句的A和B都是认知背景下整体事物的一部分,比如“端茶倒水”是“忙”的行为表现,强调、褒奖“忙”这一行为表现。

综上所述,同语式辞格通过对称性地重复词或短语,使重复部分所指称的事物性质、特征和区别关系得到凸显,强调事物的内涵、特征及关系。

(三)小结

反复式与同语式都通过重复某些句子成分表达强调语义,所重复的部分就是言者要强调的部分。区别在于:第一、强调的语义不同。反复式的语义通过重复得到彰显,但不会增加或扩充;同语式的语义含有语境意义,语境意义随着认知背景而变化,语义内涵更丰富,区别性特征更明显。第二、强调的性质不同。反复式的重复成分去掉一部分,不影响句子的整体意义,减弱的是强调的意味和程度;同语式的重复成分则不能去掉,去掉之后整个句式不成立。这也印证了同语式扩充了句义,反复式则不改变句义。第三、强调的辖域不同。反复可以重复一个或几个分句,也可以重复句子中某个句法成分。同语只能重复句子中某个句法成分,其辖域比反复窄,语义内涵却增加了,是因为句义结合语境,产生了语用意义的缘故。

四、凸显式强调

在言语交际中,言者通过语言的夸张和衬托来营造意象场景,使需要强调的事物性状得以彰显、突出,成为前景;使其他事物和事物的其余部分减淡、弱化,作为背景。心理学研究表明,主体更容易被识别和记忆,感知更为突出,这就是认知世界中感知凸显(PerceptualProminence)的存在。通过凸显方式表达强调语义,主要包括夸张和映衬两种修辞手段。

(一)夸张式强调

为了给人以突出的印象,利用词、语、句,运用远远超过客观事实的说法来强调某事物,这种辞格叫做夸张。陈望道认为,“说话上所以有这种夸张辞,大抵由于说者当时,重在主观情意的畅发,不重客观事实的记录。我们主观的情谊,每当感动深切时,往往以一当十,不能适合客观的事实。”所以,夸张一方面是由于言者对某事物有深切的感觉、体会,一方面是言者意在使听者获得深刻印象。例如:

(13)a.陆武桥瞅着宜欣的嘴唇,好像漫游在一个他完全陌生的地方。这地方河流不像河流,山川不像山川,树从天上往下生长。(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b.元旦那天,武汉三镇仿佛家家都在举行婚礼。(池莉《太阳出世》)

例(13)所描述的意象“树从天上往下生长”“家家都在举行婚礼”,与客观事实明显不符,违背了人们的客观经验,但给人以非常鲜明突出的印象。比如,a句强调了陆武桥的惶惑之情,b句强调了婚礼非常密集。虽不真实,胜似真实,通过对事物言过其实的渲染,扩大事物的形象,突出事物的特征。

夸张辞格有两种方法表达强调语义: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通过程度或性质的极大化和极小化,极言强调事物的特质。例如:

(14)a.几个月里朗诵的次数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而真正记住内容的是李小兰。(池莉《太阳出世》)

b.武汉的夏天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经常要在摄氏40度左右的气温里持续地生活一个月或者两个月。①整个城市都处在半昏迷的状态,②一到午后,几乎所有的工厂和机关都关了门。③人们在令人窒息的酷热中缓慢地摇动着蒲扇,不停地喝着菊花茶。④孩子们不分昼夜地浸泡在游泳池里,东湖里,月湖里,莲花湖里,长江里和汉水里。(池莉《所以》)

(15)a.我只好一动不动,除上课外,便关起门躲着,有时连烟卷的烟钻出窗隙去,也怕犯了挑剔学潮的嫌疑。(鲁迅《孤独者》)

b.据说她的年龄将近五十,这一点就是杀了康伟业他也不相信。(池莉《来来往往》)

例(14)(15)分别是扩大夸张和缩小夸张,把客观事物加以正向夸大和负向缩小。例(14)a句中“朗诵的次数”夸大成“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不清”,强调朗诵次数之多,b句中①—④四个分句用扩大的手法强调了武汉夏天的特征:“半昏迷的城市”“工厂和机关都关了门”“令人窒息的酷热”“孩子们不分昼夜地浸泡在水里”;例(15)a句中“怕犯嫌疑”已经到了连“烟钻出窗隙也怕”的地步,强调作者处处堤防的处境;b句中“杀了他也不相信”负向夸张强调“她”很年轻,不像年近五十之人。

由此,无论是扩大还是缩小,都是言者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说法来夸张主观感受,使其与人们的客观经验完全不符。此时人们的客观认知弱化为背景,虚拟的夸张意象凸显为前景。

(二)映衬式强调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相关或者相反的事物作背景陪衬。被突出的事物叫主体,作背景的是衬体。以衬体作背景,主体的意象特征更加饱满、鲜明。例如:

(16)a.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很美。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b.刻意埋藏、掩饰的爱,一样也是燃烧着的火,就像木炭燃烧完毕之后,赤灼的炭,不再有火焰冒起,上面甚至有了一层灰,但是炭还是灼热的,热度比火舌高蹿时还高。而且,不到全身都成了灰烬,不会休止,即使一层又一层,全成了白灰,内心只要仍有一点热,就仍然在燃烧。无声的燃烧,比有声有色的更惊心动魄。(倪匡《读者》)

例(16)a句以“我的平庸”衬托“爱很美”,又以多个缺点“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烘托一个优点:“爱你”,主体“爱很美”和“爱你”得以凸显;b句以燃烧后的炭比喻和衬托刻意埋藏的爱,衬体“不再有火焰冒起”“上面甚至有一层灰”“一层又一层全成了白灰”“无声的燃烧”等特征,对比衬托主体特质“还是灼热的”“热度比火舌高蹿时还高”“不到全身成了灰烬不会停止”“仍然在燃烧”“更惊心动魄”,“炭”这一主体意象的特质得以深刻凸显。

映衬又分两种形式:正衬与反衬。正衬,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反衬,利用与主体事物相反或者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形成强反差,强调正体事物,例如:

(17)a.因此,我格外珍视我在庐山的每一次散步。①我眯眼望着苍绿的杉松林和掩映其间的挂满青苔的别墅,②听着小溪哗啦啦的流水和鸟儿的啼鸣,③踩着石径或松针铺的小路,④身边伴着不管闲事的友好的陌生游客。⑤我吃饱了。⑥我穿着喜爱的衣裳。⑦我完成了工作。⑧我健健康康。真舒服!我珍视这分分秒秒。我明白这是人生难得的享受。(池莉《绿水长流》)

b.许师傅说:“咳,提不得喽。①说那上海吧,十里洋场,过早吃泡饭;头天的剩饭用开水一泡,就根咸菜,还是上海!②北京首都哩,过早就是火烧面条,面条火烧。③广州深圳,开放城市,老鼠蛇虫,什么恶心人他们吃什么。哪个城市比得上武汉?④光是过早,来,我们只数有点名堂的——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老廉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条,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⑤那不是吹的,全世界全国谁也比不过武汉的过早。”(池莉《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

例(17)分别通过正面和反面事物衬托主体。如a句通过①—⑧列举“令人舒服和享受”的事物,烘托和凸显主题句“舒服,珍视和享受”的心情;b句则是以其他城市早餐的简陋潦草(①—③)反衬武汉“过早”(④)的隆重丰富,强调主题句“谁也比不过武汉的过早”。

(三)小结

夸张强调与映衬强调的区别就在于凸显意象的方式,夸张是通过夸大原有的主体事物,以夸大后的虚拟意象成为主体事物的特征;映衬则是以其他事物作为背景来凸显主体事物,使主体事物成为前景意象。如图所示:

图1:夸张与映衬的强调方式

五、侧重式强调

侧重,就是主宾有别,重点突出。用词上,同义词语有意识地连用;语义上,肯定和否定搭配使用,大大突出了语义重点。通过侧重方式表达强调语义的辞格包括撇语和对比,前者是形式侧重,后者是语义侧重。

(一)撇语式强调

王力谈到“撇开法”,就是先撇开别人或别的事物,然后说出正意:“这种撇开的话乃是废话,省了也可以;然而加上了它就可以使话说得曲折些,有力些。”王希杰认为,“撇除,就是为了明确A,避免A同‘非A’的混淆,先把同A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的‘非A’一一地加以排除,强调这个A的特殊性。”言者表达的语义焦点在于甲事物,先用否定的形式,排除乙、丙、丁事物等,来明确肯定甲事物。通过撇除其他的,烘托、强调这一个,是撇语式强调。例如:

(18)得屋说:“算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谨谦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的行动。”得屋一口南腔北调的普通话,越说话目光越灼亮。(池莉《你是一条河》)

例(18)用否定词“不是”和“不能”一连否定了三种行为“请客吃饭”“做文章”“绘画绣花”,以及三种特征“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谨谦让”,六项否定式整齐排列,形成了一股强烈的语势,加大了听者对其后肯定性陈述的期待,充分凸显、强调了其后的重点内容“革命是暴动”。通过对非A的一连串撇除,肯定、强调A,表达强烈、有力。

撇语既可以表达主观感情,也可以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不合逻辑;有时候会在前句使用设问句,无疑而问,其后结合话语标记,使情感表达强烈而丰沛。例如:

(19)a.她要用北平文化中的精华,教日本人承认她的伟大。她不是汉奸,不是亡国奴,而是日本人在吃喝穿戴等等上的导师。她是北平的皇后,而他们不过是些乡下孩子。(老舍《四世同堂》)

b.周萍:你没有权利说这种话,你是冲弟弟的母亲。繁漪:我不是!我不是!自从我把生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我不是他的母亲,不是,我也不是周朴园的妻子!(曹禺《雷雨》)

(20)a.这是钱的交换吗?这是同情和怜悯吗?不,决不是!这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师生情啊!(《人民日报》1995年3月2日第10版《孩子,听妈对你说》)

b.老成啊,你以为我这一趟到京城,是为着我女婿来的?不是!告诉你,我就是为了给你这个老东西解围来的!从一开始,我就知道,你斗不赢这一仗。(朱秀海《乔家大院》)

例(19)中撇语的语义均不符合客观事实,如a句中“她”撇除“汉奸”和“亡国奴”的角色,强调了自我对“导师”和“皇后”的身份认知,然而事实上,她就是汉奸和亡国奴;b句中“繁漪”的身份就是“母亲”和“妻子”,她却予以否认,强调自己最在意的是“情人”这一角色;例(20)先使用设问引起听者注意,之后分别使用“不,决不是”和“不是”予以否认,加以“告诉你”话语标记,强调其后的肯定性结论“这是……”“我就是……”

所以,撇语辞格表达强调语义时,既可以着眼客观世界,也可以着眼于主观世界。当符合客观事实时,言者强调客观命题义;不符合客观事实时,就凸显言者主观、感性的个人意愿。无论主观客观,都是排除旁体,强调主体,是一种侧重式的强调手段。

(二)对比式强调

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能使客观存在的好坏、善恶、美丑等对立面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例如:

(21)①我们报纸上的社论总是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②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③可是,为什么优秀的主流代表冬瓜在一天一天地憔悴下去,而我这个令老王头痛的好逸恶劳的堕落的豆芽菜,却是一天一天地鲜润起来呢?(池莉《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

例(21)的每个句子都包含着一个对比,句①对比了“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句②对比了“敌人烂下去”与“我们好起来”,句③对比了“优秀的主流代表冬瓜憔悴下去”和“我这个堕落的豆芽菜鲜润起来”,侧重强调后者的特征:“我一天天好起来。”

对比可以分为两体对比和一体两面对比。具体来说,两体对比是把两个相对、相反的事物进行比照,使双方的特征尽显,侧重其中一方,强调其中一方事物;一体两面对比,即把同一事物中相对、相反的两个方面加以对比,隐含着对其中某方面的侧重和强调,例如:

(22)a.①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②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③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④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史铁生《我与地坛》)

b.①别人一说革命,你就赤膊上阵;别人一提平等,你就捐献家产;别人一喊自由,你就认定她是自由女神,别人一暗示爱,你就以身相许——这么单纯的轻信,都是因为被骗得不够。②到够了的那天,你会发现,有人说革命,是拿你当肉盾;有人提平等,是要独享特权;有人喊自由,是因为真以为自由只是塑像;有人暗示爱,不过是为了要你的财物——正如你碰上的这位。(连岳《我爱问连岳》)

例(22)a句对比了两个不同事物,以侧重其中一方。①到④分别对比了四对事物“丑女”和“美人”、“愚氓”和“智者”、“懦夫”与“英雄”、“众生”与“佛祖”,强调前者衍生了后者;b句①和②对比了人们对同一事情(说革命、提平等、喊自由、暗示爱)的两种认知(赤膊上阵与当肉盾;捐献家产与独享特权;自由女神与自由只是雕像;以身相许与要你财物),强调后者才是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总之,两体对比,能使对立的事物的相异之处更加突出、鲜明;一体两面的对比,能使相同的事物在不同客体上表现出巨大差异。最重要的是,对比并非为了比较两种事物或两个方面而比较,而是为了在比较之中侧重于其中一方,突显一方,强调一方的特征。

(三)小结

撇语与对比都是通过侧重其中一方事物,使其客观特征或主观感受得以彰显的强调手段。区别在于,撇语在语言形式上通过直接否定“不是B”和直接肯定“是A”来强调A事物,不追求言外之意,是显性强调;对比式在语言形式上对立陈述,言者所侧重的事物隐藏在形式内,具有言外之意,是隐性强调。

六、结论

综上所述,言者在话语中使用这些辞格,目的是为了改变语言平铺直叙的局面,使所述话语的语义有重有轻,使所陈述的事物有主有次,使所凸显的意象有前有后,使所表达的感情有强有弱。只有令话语呈现出诸多的差异性面貌,才便于突出语义和语用重点,凸显前景和主体意象,侧重主体事物的特征。这些辞格手段以不同方式凸显和强调客观内容和主观立场,是一种篇章性的强调方式,其类型和特征如下图所示:

图2:辞格的强调表达类型

猜你喜欢

辞格池莉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Stabbing Pain with Words
池莉爱惜吃相
二语教学中的辞格教学
重视孩子的接受能力
池莉教女
漫谈修辞研究的起源
池莉出版首部诗集《池莉诗集·69》
试论对修辞主体建构夸张文本的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