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美慧:AI时代更要慢养孩子

2019-06-07小单

现代家长 2019年5期
关键词:家长能力孩子

小单

国际知名的早期教育和亲子教育专家,两岸亲子未来学与幼儿教育专家。拥有超过35年的幼教经验,在大陆指导过16家幼儿连锁机构,超过1500所幼教早教学校、2000位以上园长接受过她的辅导。在中国台湾,超过2500位父母参加过她的父母课程。著作有《AI时代慢养的勇气》等。

林美慧女士是国际知名的早期教育和亲子教育专家,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两岸幼教领域。2017年她成立教育科技公司,研发“孟母密钥养好人评测系统”,创办“亲子未来学”父母成长课程,落实孔子两千多年来“因材施教”的理念,让父母可以凭借专业评测和亲子教育课程,了解孩子的性格与天赋,得到适宜的教养策略,因而在幼教领域和家长圈享有极高的威望。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慢养是扎根策略

记者(以下简称记):近几年,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缩写)成为热词。对AI时代的来临,家长们喜忧参半,喜的是人工智能将给我们带来更便捷的生活,忧的是我们孩子的饭碗是否会被机器人抢去?对此,您怎么看?

林美慧(以下简称林):AI时代的来临不可阻挡。其实我们已经在享受AI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但是对大多数父母来说,AI代表了压力,因为我们孩子的未来堪忧。我认为,家长大可不必焦虑,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人是最不容易被取代的,甚至越是在高科技时代,我们越要重视人存在的价值。数据化的东西可以被归类,但人的情绪、兴趣,机器人学不来,机器人可以为我们做很多事,但是不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帮我们擦眼泪。

记:在AI时代,家长应该采取怎樣的教育策略?

林:我建议家长们采取“慢养”策略。所谓慢养,有三层意思:第一是爬楼梯理论,家长提高了自己的眼界,在教育孩子时会少走弯路,孩子也自然有更广阔的视野。第二是扎根,时代的步伐很快,但很多事情急不得,能力常常是需要时间给予的,要像大树一样扎根,孩子将来才不会被AI替代。第三要善用黄金三角养育。所谓“金三角”,指的是家长、孩子和环境。家长要善于当孩子的伯乐,发现孩子的才华,要给孩子营造适当的家庭环境,耳濡目染地熏陶。

记:慢养就像大树扎根,这个比喻很好。

林:慢养看似缓慢,不能很快看到成果,但慢养可以培养孩子的很多能力,这些能力不可能很快培养得出,要慢慢地体验。比如,家长告诉孩子,刚烧开的水壶很烫,不要摸。孩子记住这个警告似乎问题就算解决了,但孩子不被烫永远不会知道被烫的感觉。怎么办呢?就是让孩子摸逐渐升温的水壶,了解温度的安全性。这就是体验,这就是慢养。生活中许多能力必须这样培养,速成不来。

我认为,在AI时代,幼儿教育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幼儿教育重点不在于教育孩子,而是帮助孩子找到生命中最好的自己。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觉得自己不快乐。我曾经做过调查:觉得这一辈子很幸福的,十个人里面只有三个人。他们有很好的经验,也有不少财富,为什么不快乐?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没有找到真正想做的事情。不可否认,这就是速成教育的恶果,孩子看似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功,其实是自我迷失。想必,家长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遇这样的命运。

兴趣如何变动力

记:帮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可以从兴趣入手吗?

林:当然可以。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就拥有强烈的动机和强大的内驱力,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自发地去努力。美国有一项针对哈佛大学毕业生长达5年的调查,比较毕业后依照所学专业或依照兴趣来选择工作的两组人,谁获得的成就比较高。结果显示,依照兴趣就业的人表现比较出色。

记:兴趣在孩子的学习上也很重要,但有些家长反映,孩子根据兴趣学习,很容易造成偏科。您认为原因何在?

林:兴趣确实在孩子的学习上很重要,但是有一些观念需要澄清,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想读某些科目是因为没兴趣,甚至对读书没有兴趣,因而产生焦虑。这些家长必须了解,兴趣是学习的助力,但不是前提。也就是说,喜欢的事情会更有动力去深入学习,但并不是只去学习有兴趣的事。尤其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学校课程尚属基础能力,是无论有没有兴趣都应该具备的常识。对于这种必需的学习,老师应该讲究教学技巧,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也要尽量找到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记:兴趣等同于能力吗?

林:兴趣不完全等同于能力。能力要靠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慢慢累积,能力也不能和天赋混为一谈。比如,一个口齿伶俐、落落大方的孩子,从小就表现出演讲的天赋,但是如果不在声音控制、肢体语言、讲稿撰写、题材研究等方面持续努力,他的天赋也只能停留在儿时的荣誉记录。学习无捷径,要拥有能力,必须下苦功。下苦功是一种学习态度。在孩子上小学之前,就要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让兴趣转化为愿意下苦功的动力。人天生好奇,幼儿是乐于探索和学习的,家长要善于引导。

记:引导的方式有哪些?

林:我给家长朋友们五个建议:

第一,建立作息的秩序感。要让孩子有一个观念:上幼儿园也是上学,每天早上准时起床上学,晚上准时上床睡觉,和妈妈一起准备第二天上学要用的东西,在学校专心学习,等等,这些都是孩子从小要学习的。秩序感和时间观念建立起来,才能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

第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每晚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关掉电视、电脑,放下手机,亲子共读或各自阅读书籍。家长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便是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阅读习惯。真正成就大事的人,总是心怀谦卑、自觉不足,且具有强烈的学习意愿。

第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当孩子有了兴趣,还需要有责任感,否则可能随性而为或只维持三分钟热度,无法将兴趣变成能力。比如孩子对音乐有了兴趣,就需要持续地练习;对科学有了兴趣,就需要专注地研究。父母在安排孩子的作息时,应该给予孩子特定而充分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另外,孩子也必须了解,人不能只做有兴趣的事,像整理自己房间、帮助家长做家务等,跟兴趣无关,是该尽的本分。家长应该按照孩子的能力,安排他们帮忙擦桌子、摆放碗筷、洗玩具、整理拖鞋等,从每天的生活小事中培养责任感。

第四,给予鼓励。家长的鼓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动力,而且要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当家长称赞孩子桌子擦得很干净、衣服叠得很整齐时,他学到了“把事情做好就会得到赞赏”,而且由此累积了成就感和自信心,日后面对课业时,他也会以正向的态度来面对。相信所有家长都不会吝于给孩子鼓励,但是鼓励要有方法,最简单的原则就是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比如鼓励孩子的时候,尽量说:“你很专心,很棒!”不要说:“你得到第一名,很棒!”最好不要用玩具等物质来奖励孩子,一个拥抱、一个以他为傲的眼神,或是和他一起做喜欢的事情,才是最好的鼓励。事实上,孩子自己也会从兴趣中得到成就感,那也是一种激励。

第五,期望要合理。适当的鼓励有助于孩子将兴趣发展为能力;过度的期望,则会扼杀兴趣。家长不要将兴趣视为孩子未来的职业或谋生技能,而一直逼他要取得高分和名次,而要以宏观的视角来解释能力,比如孩子对钢琴有兴趣,即使持续练习,他也不一定会成为钢琴家或钢琴老师,但是他还是有这方面的能力,这个能力可能帮助他成为一个更有品位的人、懂得借音乐来减压的人,或是成为他自己孩子的音乐启蒙者。

总之,在孩子发展出兴趣之前,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没兴趣不能作为不好好学习的借口。有時候我们会发现,原本一开始没有兴趣的事情,因为努力去做而得到了成就感,就产生了兴趣。智慧的家长会从孩子的幼儿期开始就给孩子成就感和自信心,奠定他一生乐于学习的基础,使之成为一个具备多元能力的人。

阅读习惯怎养成

记:家长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主要是培养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这方面,家长们十分重视,毕竟大家都不愿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请问,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林:孩子天性喜欢学习,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膨胀,所以,引导孩子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阅读习惯正当其时。我认为,家长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给孩子选择权,诱发孩子自主学习。家长要让孩子感觉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从而自发地学习。做法是营造一个轻松、温馨、丰富、自由的环境。就像吃自助餐,有人喜欢吃沙拉,有人喜欢吃水果,我们不知道孩子喜欢吃什么,那就给孩子多准备一些学习内容,让他在这样的环境里探索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

第二,不重结果重兴趣。很多家长认为学习就是背诵,所以逼孩子背诵唐诗宋词,其实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并没有感到学习是快乐的。3~6岁是孩子对学习抱有很大好奇心的阶段,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持续抱有这样的好奇心,不要太在意当下的结果。

第三,营造环境,让孩子爱上阅读。现在是网络时代,我们可以快速在电脑、手机上获得很多资讯,但大多数资讯是碎片化的。阅读则不同。阅读可以让人通过读一本书来思考和理解。我在国外观察过很多家庭,大家在餐厅吃完饭,大人在谈话,孩子通常会拿出本书来读,这样的家庭气氛就非常好。要让孩子做什么事情,环境很重要。如果家里摆满了书,家长有阅读习惯,孩子通常就会养成读书的习惯。阅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孩子毕竟有很多是经历不到的,不可能南极、北极都跑到,很多地方孩子永远去不了,可是书籍可以让他拓展生活圈,获得更多感受。

记:有些全职妈妈全天候地陪伴孩子,这算不算营造了适宜的环境?

林:不一定,关键看怎样陪伴,对孩子过度保护有可能剥夺孩子的独立机会。陪伴的原则是:在同一个空间里,孩子做孩子的事,家长做家长的事,需要的时候一起做。需要提醒的是,家长陪孩子时不要玩手机,最好跟孩子一起阅读,或者各自读书。陪伴孩子重点不在于量,而在于质。首先,家长要善于倾听,注重与孩子交流。其次,家长要善于引导。比如,妈妈在一张白纸上画上几种颜色,然后带孩子去公园寻找这几个颜色的东西。这样的游戏可能不用花很长时间,但孩子既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认知的能力,也获得了探索的乐趣,所以这是优质的陪伴。

记:本刊的读者中,隔代育儿的情况比较普遍,问题也很多,您对这样的家庭有何忠告?

林:我们把三代同堂家庭统称为隔代育儿家庭,其中,孩子的主要教育者很重要。如果主要教育者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只是和孙子一起玩耍,那么问题较少。如果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是主要教育者,孩子的很多行为已经逾越常规,则问题较多,也较严重。遇到这种情况,建议父母不能等闲视之,应该跟祖辈善意沟通,告诉祖辈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如果祖辈不接受,父母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交流,比如专家的意见、权威书籍等。需要注意的是,隔代育儿家庭要努力减少婆媳之间、夫妻之间针锋相对的情景,家庭的和谐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重要。否则孩子会处于一个不安的状态,这对孩子的人格塑造非常不利。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家长能力孩子
家长错了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