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2019-06-03虞爱平陈宣东余文成张研

科教导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评价

虞爱平 陈宣东 余文成 张研

摘 要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对专业个教学环节进行系统、形成性和合理的评价,是专业教育持续改进的依据。本文在分析毕业要求达成度目的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以“课程考核成绩分析”评价方法为例,通过课程达成度评价计算、二级指标点达成评价值确定以及一级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值确定的案例计算,阐述了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过程。

关键词 毕业要求 达成度 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4.013

Abstract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ssessment is a systematic, formative and rational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links of the major, and is the basis for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urpose and necessity of graduation requirement achievement, this paper takes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course assessment result analysis" as an example, and expounds the graduation requirement achievement degree evaluation process based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through the evaluation calculation of course achievement degree, the determination of evaluation value of secondary index point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evaluation value of primary graduation requirement achievement.

Keywords graduation requirement; reaching degree; evaluation

工程教育認证中,毕业要求是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基础,也是“成果导向”的主要核心内容。毕业要求的是否达成,是工程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也就需要以学生教育期间的数据为基础,对学生培养过程中是否满足专业毕业要求进行评价。其主要目的是根据“毕业要求是否达成的评价结果”对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进行持续改机,以不断完善工程教育中的不足。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由专业教师和相关管理工作人员,根据自身情况特点,选定评价方法,通过一系列学生能力培养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评价的过程。[1]其不是仅仅对单一环节本身评价,而是一系列的数据收集、分析以及评价的过程,目的是对学生毕业时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一种评价,作为持续改进工作基础数据。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指标点分解以及支撑教学环节确定;选择合理的毕业要求评价方法;选取评价数据来源;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值计算;“达成”标准及形成的评价结果。

1 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

1.1 指标点分解及其支撑教学环节的确定

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及各支撑教学环节的确定是毕业要求是否达成的评价基础。[2]达成度评价时需要在确定专业毕业要求二级指标点和相应支撑课程的基础上完成。为了进行实例说明,取第1个指标点:工程知识为例。该专业工程知识细分为3个二级毕业要求,并将主体课程进行关联,其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课程及权重如表1所示。

1.2选择合理的毕业要求评价方法

根据毕业要求指标点支撑课程及权重特点,合理选择评价方法开展具体评价。例如,理论课程可以平时成绩加学期末考试成绩为考核依据,采用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进行达成度评价;实践类课程如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实验和实习等,以平时表现和提交成果综合成绩进行课程达成度评价。[3]最终以课程达成度评价为基础进行毕业达成度评价。

(1)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评价原理:首先根据课程的原始评价材料的数据,对各课程对毕业要求情况的达成进行评价,计算确定各课程的达成度值;然后,根据课程对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的支撑权重,计算出“各二级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度值”。最后,将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与合格标准进行比较,获得所评价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

(2)对支撑点为多门课程组合的毕业要求指标,分别以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法和评分表量化法计算各支撑课程达成度评价值,确定支撑课程矩阵对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结果,再根据毕业要求指标点下属支撑点的支撑权重,确定该指标点的达成情况。

1.3 选取评价数据来源

选取评价对象,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对象数据结果,并分别进行各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计算。

不同课程类型考核方式不同,考核材料数据来源也不同,包括考试、测验、论文、大作业、实验(实习、设计)报告和读书报告等。

对理论类课程,选择课程各相关考核材料作为达成度评价依据,比如平时成绩、课程作业成绩、课堂作业成绩以及期末考核成绩等。

对实验类实践课程,选择实验平时成绩、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过程报告等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对设计类实践课程,选择学生平时成绩、结构设计计算书、建筑和结构设计施工图纸以及毕业答辩等环节考核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对实习类实践课程,选择学生平时成绩、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实习总结等作为评价依据。

1.4毕业要求达成评价值计算——以课程考核成绩评价分析为例

1.4.1 课程达成度评价计算

根据专业各毕业要求的教学环节课程支撑矩阵,对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进行分项评价。本文以表1中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中的1.2(掌握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支撑课程《结构力学》达成计算进行说明。

依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对各毕业要求的课程达成度进行评价,方法如下:

样本:选取修读该课程的一个班作为评价样本。

计算方法:各项毕业要求指标点中课程达成度评价值 = 权重值祝ㄑ狙С帜诚钪副甑愕氖蕴饪己说钠骄梅?支持某项指标点的试题总分资跃沓杉ㄕ甲艹杉ū壤?样本学生平時成绩平均得分/100灼绞背杉ㄕ甲艹杉ū壤?课程权重值卓纬炭己俗艹杉ㄆ骄帧5备每纬讨С侄喔鲋副甑闶保园匆陨戏椒扑恪?

举例:《结构力学》对指标点1.2达成的权重为0.30。以2016届该课程试卷分析为例,试卷中有49分贡献于“掌握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专业基础知识”。样本学生平均得分34.250分;平时成绩总分为100分,样本学生平时成绩平均得分为84.208分。试卷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课程考核总成绩平均分为75.62分。因此,《结构力学》对毕业要求1.2指标点达成度的评价值为:

同理,可计算各二级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其他支撑课程的达成度评价值。

1.4.2各一级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的确定

根据各毕业要求支撑课程的达成度评价值,累加便可获得该二级毕业要求指标点评价值。再根据二级毕业要求指标点评价值,选择最小值作为一级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评价值如表2所示(以毕业要求1为例)。同理可以计算所有一级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值。

1.5 “达成”标准及形成的评价结果

根据各一级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选择各毕业要求评价值。最小值作为最终的评价结果,并与专业“达成”评价标准的比较,可确定毕业要求是否达成。[4]

(1)“达成”标准:指毕业要求达成度的合格标准,应由评价工作小组开展专家调研、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反复论证制定。

(2)评价结果的反馈:形成“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表”记录文档,明确给出毕业要求是否“达成”的结论。

2 结论

毕业要求的是否达成,是工程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也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改进的基础。本文以“课程考核成绩分析”为例,阐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主要结论如下:

(1)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不是对某一单一教学环节的评价,而是对整体人才培养体系的评价过程,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的基础数据上进行的,是专业教育持续改进的基础。

(2)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方法众多,对不同的环节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尤为重要。

(3)毕业要求“达成”标准,需根据办学实际确定,并将评价结果与持续改进机制有机联合,以促进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评估(认证)工作指南(2016版).

[2] 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3]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4] 孙爱晶,陈怡君,石晓娟.基于OBE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评价体系探究[J].高教学刊,2017(9):33-34.

猜你喜欢

评价
唐DM 智联创享型
难与易
2006—2017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4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