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方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2019-06-03李小丽唐丽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学生

李小丽 唐丽娜

[摘要]地方民族院校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对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对地方民族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特殊性进行研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理论教育与实践、学生自我行为规范与评价体系有机统一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方民族院校的培育和践行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3-0076-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3.03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华民族正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高速前行,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条复兴的道路必定艰难坎坷,青年大学生们必须坚定理想信念,肩负起历史的重任。地方民族院校作为民族地区的高等学府,承担着培养民族地区建设人才的重任。民族经济的腾飞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就寄托在青年大学生的身上,他们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长治久安。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网络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从单一逐渐走向多元,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传递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西方思想文化通过各种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影响,多元的价值观影响着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对地方民族院校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一方面符合我国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也顺应我国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念,表现为人们对该类事物相对稳定的信念、信仰和理想,是人们对该类事物的价值取舍模式并指导主体的价值追求模式。价值观对于人的主观判断和主体行为具有导向作用。一般认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集中体现,奠定了国家制度的道义基础,为相应国家制度的建构提供了基本思路,决定了其国家制度变革和调整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马克思主義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下的一种新型价值观,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占据统领地位,它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体现,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提供核心价值目标和价值导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从国家发展角度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党的执政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发展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对社会的发展提出要求。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给予人们行为规范。

(二)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力量和参与未来激烈国际竞争的生力军,目前思想政治道德水平总体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呈现出积极向上、勇于奋斗拼搏的精神面貌。但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开放和社会转型伴随着全球不同文化的渗入与交融,社会上盛行的一些不正确的思想也渗透到了大学校园中。大学生刚刚结束以高考为最大人生目标的应试教育,正开始以全新的自由的心态接受各种文化,价值观正处于逐渐形成和巩固的可塑阶段,这也意味着价值观同时也正处在不稳定阶段。

现今网络信息的全球化使大学生了解世界的途径不再单一,他们获取的信息是庞大而繁杂的,再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一些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如愤世嫉俗的追随“寒门再难出贵子”,只看到目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无视中国教育普及大众的公平与合理;毕业后一味要求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宁愿留在城市啃老,也不愿意到基层,到一线去,对社会和时代毫无担当。没有人生奋斗目标、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正是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使校园问题逐渐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他们的负面辐射作用不容小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因此,在大学生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意义。

二、在地方民族院校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意义

地方民族院校培养的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人才保障和战略资源,他们肩负着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民主制度的完善、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历史重任,他们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力量。民族院校大学生总体上呈现的是乐观向上、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正处于不稳定阶段,他们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自我的价值取向,但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影响着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与其他高校一样,地区民族院校也同样出现着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心强、社会责任感淡薄的现象,如在公务员、选调生报考中大学毕业生热衷报考市县岗位,乡镇岗位少人问津甚至无人问津的现象近年日渐凸显。地方民族院校本是培养基层民族干部的重要基地,但培养的毕业生却不肯到基层奉献自己的青春,而是在择业中处处强调岗位的舒适和利益的多少,这与地方民族院校培养的初衷大相径庭。这种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给较落后的民族地区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民族地区大学生之所以出现毕业后不愿回到家乡发展的原因,究其根本是对自身民族和地区的发展缺乏自信,对民族文化缺乏自信。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破坏了原有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历史和现实缺乏辨识的大学生犹如无根之水,思想飘摇不定。在大学生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引导大学生充分挖掘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财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的主旋律能引导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认清前进的方向。

三、在地方民族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的有机统一

地方民族院校深植于民族地区,长期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来自各少数民族的学生更是带着各色民族文化的烙印。民族文化是民族生产、生活中的至关重要的历史传统和生活领域,是特定民族在长期解决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中形成的价值体系和文化遗产。要在地方民族院校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实效,首先要尊重当地的民族文化以及遵循文化的规律。通过深入了解民族文化,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文化的共同点,以这些共同点为切入口进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教育将更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

如在广西的少数民族中,平等、公正、诚信、友善等这些理念在民族传统文化中根深蒂固,并且外化到人们的待人接物、经济往来、家庭教育等日常事务上。虽然在现代社会思想道德缺失、物质主义至上的影响下,一些传统优秀文化受到冲击,但经过代代相传、父教子承,民族文化的精髓仍然保存在人们的心里,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维系与骄傲。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中华民族经过时代检验的人民大众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是人们在对世界、对人、对事物的认识中达成的共识。从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通点的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人手对地方民族院校学生进行教育,更容易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认识,更能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地方民族院校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等教育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以民族地区的典型事例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以此引起学生的共鸣,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近年来刘三姐的故乡宜州区将新排演的《刘三姐》彩调剧搬上大学的舞台,善良勇敢的刘三姐形象深入人心,正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结合。大学生在欣赏剧目的过程中不仅享受着传统文化之美,同时对剧中所体现出来的劳动人民追求公平公正的勇敢、互助互爱的友善产生由衷的认同与共鸣。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统一

从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价值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认同一般要经历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步骤。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的要遵循价值认同的规律。现今地方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其他高校一样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困惑:学生对理论知识僵化教育的抵制。在高校课堂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座率是最让学校头疼的,在严格考勤和严厉处罚的制度下,学生即使是人到心也不到。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摸索能让学生愿意去听和喜欢去听的教育模式。但究其根本,使学生从心底抵触理论知识僵化教育的不是课堂教育模式本身,而是理论知识的教育思维。灌输式、教条式、刻板化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已不能满足生长在网络时代的学生对社会的求知与思索。

虽然地方民族院校相对于发达地区而言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较落后,但网络的普及使地方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同样能知晓天下事,感知世界的变化和思索社会的变迁。刻板教条式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遭遇处于逆反心理期、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极易被学生不假思索地拒之于心门之外,思想政治理论没有进入头脑,更谈不上价值认同与外化。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头脑,让学生在认知上达到认同,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统一。这里所说的实践,不单指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还包括学生对多元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如在课堂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近期发生的国内外时事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对时事进行理性思考和对舆论进行是非辨析,结合校园第二课堂的开展,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思考和实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认知和情感上的认同,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我道德的约束和外化为行为的规范。

(三)堅持个人行为规范与评价体系的统一

大学生尚处于价值观模糊、逐渐形成的阶段,网络信息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极大影响,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不良价值观对大学生造成的是急功近利或消极应事,大学生沉迷网络,理想缺失,不再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更抛弃了艰苦奋斗的传统,视一夜暴富为人生理想,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带来的后果,严重的造成个人行为的失范,如“我爸是李刚”式的对权力的崇尚和社会道德的践踏。地方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行为失范容易对民族关系的和谐产生不良影响,处理不当则易演变为民族问的矛盾,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坚持个人行为的自我规范外,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要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价值观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应多方考量,注重科学性和操作性。评价体系应杜绝评价内容空洞、不能进行有效操作的条款,应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等各方面相结合,尽量做到量化评价,全方位真实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世,以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以评促行,以评促进。要将评价体系的结果作为学生每年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评依据之一,这样才能将评价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