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变革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与实践研究*

2019-06-03沈丹丹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9年9期
关键词:蒙太奇学习者建构

沈丹丹

(岭南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广东 湛江524048)

2018年4月,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将会不断深度融合到教育全过程,教与学环境要为师生随时提供服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2018年8月,曾与新媒体联盟合作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发布了《地平线报告》(2018年高等教育版),该报告预测了未来将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兴技术,并指出人们将利用各种技术工具重新调整学习环境,以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深度学习的内涵

1.深度学习的概念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于1976年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相对浅层学习首次提出“深度学习”的概念,强调深度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能灵活、熟练地运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随后,Ramsden、Entwistle和Biggs等从定义、内涵、策略、模型等方面丰富了该理论。国内学者黎加厚教授认为,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它们整合到原有知识结构中,能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的学习。[2]此外,张浩、余胜泉等学者也都对深度学习进行过界定,研究各有侧重,但结论趋于一致。大家普遍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而批判式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有效途径。[3]

2.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对比分析

根据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处于知道和领会两个层面,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复述,没有深入理解,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而深度学习的认知水平则对应着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四个层面,侧重于对新知识批判性吸收,将它们与现有知识关联起来,从而引起对知识的理解和长期保留,以便应用到新环境中解决新问题,发展创新智慧。[4]

表1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比较

由表1可知,浅层学习是较低水平的知识获取,深度学习则是一种高阶思维的认知。我们提倡深度学习但不完全否定浅层学习,浅层学习是深度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深度学习是浅层学习的深化与提升。[5]

二、技术变革环境中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1.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工具

学习工具是指帮助学习者查询、获取和处理信息,建构知识,交流协作,以及用具体方法理解和评价学习效果的中介。Jonassen(1999)认为,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主要分为六大类——效能工具、信息获取工具、认知工具、情境创设工具、交流工具和评价工具,[6]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工具的种类和作用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工具可以作为支持和促进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互动的中介,延伸和拓展学习者的认知能力,有效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能力的发展。

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利用新技术促进自身学习,对新知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7]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是以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浅层学习问题,提出的一种引导教师调整教学理念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建议。本研究分别从目标定位、内容整合、平台搭建、学习共同体构建、情境创设、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探讨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8]如图1所示。

(1)培养高阶思维发展的目标定位

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是在较高层次的认知水平上发生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达到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多种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如基于案例的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等,均能促进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9]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不能局限于知识的识记,需要深度挖掘学习内容,将目标指向具体问题或实际任务,以培养学习者高阶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

图1 信息技术支撑下深度学习的策略

(2)启发积极知识建构的内容整合

深度学习本质上是对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基于问题的多维知识整合,对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而精细、深度加工的过程。[10]因此,教师在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设计时,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重组教材内容,将孤立的知识点关联起来,引导学习者以整合的、情境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同时,在恰当时机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活动支架(如实例、问题、建议等)和思维支架,指引学习共同体跨越“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学习自动性,培养学生协同知识建构的能力,促进学习者深度学习。

(3)提供学习支持的平台搭建

数字化学习平台是用于开展教学活动的网络化软硬件设施的总称,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基础。教师利用学习平台上传各种教学资源,学生利用学习平台进行学习。搭建的学习平台旨在满足教学、练习、测验、数据采集和反馈的需求,使学习资源传递和学习效果评价的方式从人工手动转变为网络自动化。[11]本研究的教学实践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线下活动主要是课堂讲解和操作实践,线上活动则以Blackboard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为支撑,学习者自主完成作业、自测题、主题讨论等任务并开展师生互动交流。

(4)促进团队协作的学习共同体构建

共同体的概念最初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社区和社会》一书中提出。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在学习过程中互相帮助、通过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互相促进的学习团体。美国深度学习研究项目(SDL)将深度学习能力划分为三个维度——认知领域、人际领域和个人领域,其中人际领域中的团队学习、有效沟通,个人领域中的学会学习、学习毅力等对深度学习有重要启示。深度学习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环境,学习共同体可采用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组织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即时抛出问题,记录思维的火花。但线上学习的碎片化、应答的即时性、不流畅性等又使学习显得浅显,这就需要定时的线下会面,锁定一个学习主题,开展比较深入的协作探索活动。

(5)引导真实体验的情境创设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将自己置于知识生成的特定情境中,并通过积极参与特定情境下的社会实践来获取知识、建构意义和解决问题。[12]深度学习必须基于情境化学习理念设计学习内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技能嵌入到逼真的情境中。真实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建立更深入、更丰富的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思维的发展状况,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在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实现将所学知识与情境建立联系并迁移的目的。

(6)启迪深度反思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其中内省智能包含自我反思。反思可以促进元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持续评价和及时反馈可以引导学习者深度反思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完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技术,采取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第一,可以利用档案袋技术来提高学习者的过程性评价和质性评价,通过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多元评价,激发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协作反思。第二,运用智能评价系统实现人评和机评相结合,根据评价结果为学习者提供反思支架,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第三,引导学习者充分利用网络评价工具,在分析和借鉴共同体成员观点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质疑和批判,在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反思,促进认知重构。

三、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

本研究以岭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为例进行教学实践,以2016级1班、2班的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班为实验班级(29人),2班为平行班级(31人)。

1.学前准备阶段

(1)学习者分析

本研究中16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基本都具有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格。场独立型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灵活性,能较快适应新环境;场依存型的学生依赖性较强,擅长协作与沟通,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能较快查找所需信息、进行网络交流及信息管理,但缺乏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方法,自学能力稍差,与同伴协作学习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学习内容分析

本次学习活动的内容是“蒙太奇艺术手法”,包括蒙太奇的内涵、作用及表现形式。这些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因此,要深度理解和掌握蒙太奇艺术手法方面的知识内容,就需要分析和设计具体的影视作品案例,并实际运用蒙太奇艺术手法进行影视创作。

(3)学习目标分析

蒙太奇艺术手法是影视制作的核心内容,其运用结果能体现出编导人员的创作思想和水平。本次课程内容的学习目标是掌握蒙太奇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掌握运用蒙太奇艺术手法进行影视创作的方法。新技术环境支持下的学习,应充分考虑大多数学习者的基础能力,采用各种媒体手段将各知识点与学习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为学习者深度学习、更快完成学习目标创造条件。

2.知识建构阶段

在知识建构阶段,学习者主要是在案例或问题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识,完成知识的建构。知识建构阶段的教学活动如表3所示。

表3 知识建构阶段的教学活动

(1)激发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习者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全面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虚拟仿真、视频制作与剪辑、3D效应等技术创设适宜环境,激发学习动机。在本次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播放一段能充分体现蒙太奇艺术手法的视频案例,让学生对案例的效果产生浓厚兴趣;另外,教师通过Blackboard学习平台提前告知学生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动力。

(2)获取新知识

学习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启发、引导和协助。教师应帮助学生创建学习共同体,激发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对知识和观点进行共享、交流与碰撞,让学习者逐渐形成新知识,促进认知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多层次、多维度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同时增加课件的交互性,在恰当的时机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活动支架和思维支架,如在介绍蒙太奇的作用时,首先为学生提供多个案例,抛出问题,指引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然后将该班学生分为6组,每组5人,让学习共同体之间互相讨论,激发学习自主性,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协同知识建构的能力。

(3)理解与内化

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是达到深度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习个体和共同体对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对所学内容进行重新编码、归类,达到融会贯通。如运用概念图、层级图等把分散的、不系统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有个性的、较完备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正确理解蒙太奇创造时空的作用,可开展主题研讨和案例分析,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批判分析,提高对知识理解的完整度。

3.迁移与应用阶段

知识迁移与应用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深度整合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此阶段的教学活动如表4所示。

表4 迁移与应用阶段的教学活动

(1)深度整合

深度整合阶段要求教师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支架,对学习活动进行积极调控,引导学习者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发散和辐射,利用思维可视化软件促进学习者开展“头脑风暴”,从各个角度对问题进行深度挖掘。如在教学中,引导学习共同体对蒙太奇的表现形式进行深度交互,将蒙太奇的各种形式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深度整合,使学习者发现知识点间的联系,提高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2)迁移与应用

知识的迁移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该阶段可通过设计思维容量大、思维过程强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真实情境与问题中,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最终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与灵活应用。如在教学中,通过Blackboard布置课后训练题,让学生充分认识各种蒙太奇形式的具体表现和区别,并完成具体的视频片段创作,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4.评价与反思阶段

深度学习的评价与反思是指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和对学习过程的反思。此阶段的教学活动如表5所示。

表5 评价与反思阶段的教学活动

(1)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的目的是通过测试检验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向教师提供反馈,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改进教学活动。在评价过程中,需重视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科学合理性。设计可测量的显性评价量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利用智能评价系统实现人工评价和机器评价相结合,利用电子档案袋和SPSS软件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在本次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小组协作情况、在线讨论情况、平台学习情况、作业提交情况等进行形成性评价,依据最终的单元测试进行总结性评价。

(2)学习反思

反思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理活动的回忆与省察,是深度思考的重要方式,是培养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反思支架,引导学习者学思结合,鼓励协作反思,提升对问题的思维过程,最终实现深度学习。在本次教学实践中,学习者利用Blackboard提供的博客、日志功能,以及QQ、微信等,对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学习体会进行记录与反思,对已有知识进行质疑和批判,在交流中深度反思,实现认知重构。

四、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收集实验班级和平行班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评价数据及问卷调查结果,对学生深度学习的水平和质量进行效果分析。

1.创设情境,增强学习积极性

学习资源是学习者掌握知识的重要来源,学习者对资源的访问频率与其学习积极性存在正相关。基于学习者访问学习资源的整体情况来分析,由表6发现,在对课件的访问频率方面,实验班级的访问量是平行班级的3倍;在对拓展资源的访问频率方面,实验班级的访问量接近平行班级的4倍。这说明实验班级的学生能更积极主动地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挖掘。

表6 两个班级访问资源的情况比较

2.提供多种支架,促进深度交互

互动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为了分析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及参与质量,通过实验班的课堂和平台记录,提炼出有效的交互内容,对8个具有代表性学生的交互次数进行分析。如表7所示,发现学生S8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后几乎不发言,属于被动学习型,学习效果一般;学生S1、S2、S5、S7在课堂和课后参与讨论较积极,基本能掌握测试内容;学生S3、S6在课堂上较活跃,课后也能通过Blackboard平台或微信群平台,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S4虽然课堂上发言较少,但在讨论平台上特别活跃,也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因此,提供多种支架策略,从多角度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交互,有利于知识的完整建构。

表7 实验班学生交互情况分析

3.注重反思,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是对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情况的总结,反思方式直接影响反思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不断观察学生的反思情况,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改进反思形式,形成有效的反思策略。在本次课的知识点测验中发现,反思对学习效果有较大影响,实验班级的学生课后能更积极地写反思日志,考试成绩比平行班级的平均成绩高3.12分,低分层人数较少,如表8所示,说明反思能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表8 两个班的反思与成绩情况对比

猜你喜欢

蒙太奇学习者建构
错位蒙太奇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公益广告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建构游戏玩不够
蒙太奇艺术表现手法在影视编导中的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