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学文化与咨询心理学

2019-06-01张媛媛马铭懿梁春雪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自我发展儒学心理咨询

张媛媛 马铭懿 梁春雪

【摘 要】如今我国的心理咨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许多在心理咨询中运用到的方法都与儒家思想不谋而合。本文主要探究儒学文化与各大咨询心理学流派的人性观比较以及国内外与儒学文化相通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儒学;心理咨询;自我发展;人性观

一、儒学文化与各大心理学流派关于人性观的比较

(一)儒学文化与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主要体现为其积极的价值取向[1]。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一生是可发展的,可前进的。对于目前的挫折和困难,人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克服,人具有改变现状和自我发展的潜力。心理咨询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和帮助当事人去察觉和发展自己的内在的积极力量,通过一系列的工作使得当事人掌握自我觉察、自我调节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最终达成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在《孟子·告子》提到“人人皆可为尧舜”,这里表达的就是儒学相信人人都可以取得长足的自我进步,只要能得到适当的指导和发掘,人的发展是可以没有上限的,这与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性观也是相通的。同时在咨询中非常强调咨询师对当事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个要求咨询师首先能关注自身,对自身的心理有所体察和觉悟才能够掌握关注和体察当事人的方法。儒学的核心思想“仁”对咨询师的工作方式也有很大启发,“仁”究其本意就是爱人爱己,也就是一种对于个体积极关注。在《八佾篇》中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若因外貌或者表面的东西受挫或者受困,可以引导其从内心出发,同时也是强调了人性的纯洁性和本然性。在受到了来自外物的挫折,孔子也主张要从自身内省,即相信人就像白纸一样,在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人格,且后天是可以发展的。

(二)儒学文化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论语·雍也》中说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大致为,既要使自己站稳也要使别人站稳,既要让自己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这其中蕴含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为体现了儒学的仁爱,泛爱众的核心思想,也点出了人要想带动周边的人的发展首先要先取得自我的实现和发展。

自我实现就是人类共性的充分展现和个人潜能的自我实现。大部分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性是本善的,正因为人性本善,因此自我实现才能指向成就和发展这样积极向上的方面,如果人性本恶,自我实现就会指向破坏和毁灭这样负面的方向人本主义的人性观很好地指导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此疗法主要的特点为相信人性本善,并且以当事人为中心,以当事人为主导,强调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体验,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更多的是扮演一个“伙伴”式的角色。该疗法主张的是当事人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咨询师不施加影响,更多的是提供一种真诚的陪伴[2]。

可以说人本主义中强调人的潜能、本性、尊严,强调人的人生发展最终目标和人进步的基本动力就是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与“内圣”的个人发展层面观点相合。儒学的最高追求就是“内圣外王” [3],既自我提升并找到自己的“道”,并将这种“道”推行到国家层面。是从人的个体发展推广到了群体的发展最后到国家的发展,是自我实现的更高层次。并且儒学在人生发展的层面提出了“圣人”、“君子”的概念,即儒学的理想人格模型。激励个体发展并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格发展的积极作用,并留存于民族文化中影响至今。

(三)儒学文化与道家文化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人性观在先秦时代就有着相同点与不同点[4-5]。相同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们认为人性的重要内容是“宽容”;二是它们认为人性的基本要素是“仁,义”;三是它们对人本身存在一定的忽视,儒家认为人应该符合外界的标准,道家认为人应该遵循“道”而行。

儒家认为人生来平等,每个人在人性效果上是一致的,因此,它们提倡应该修养人性,有所作为;而道家则认为最终回归纯朴与天真才是完美的人性,它们强调人性的基本规律,应该“无为”,任其自然发展。两者具体的不同点可从三个方面探讨,一是儒家认为人性的本质内容是“仁、义”,而道家则认为“德,道”才是人性的本质内容;二是儒家认为人性最大的特点是能分善恶,道家则认为人性的最大特点是人的天真与纯朴;三是儒家认为人的作用与价值是通过社会生活体现出来的,强调“大家”,道家则认为个体通过个人生活所收获到的才是人的作用与价值。

在心理咨询的应用上[6-7],儒家认为判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是看个体的社会适应方面。心理健康的表现应该是良好的社会适应,并且个体可以在社会现实中体现生命的意义。道家则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能把内心适应于社会适应融为一体,做到“顺其自然”。另外,在个体社会适应性方面,道家与儒家不同的是,道家强调个体应该着力于自我的认知与内向追求,通过调整内在的自我从而达到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当个体出现心理问题时,道家提倡运用“自然无为”的方法,即强调“返璞归真”,使个体回归自我的本真状态。个体在本真状态下,保持个体的精神心理活动状态处于平衡正常,便能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对咨询师的要求,是指咨询师陪伴在来访者身旁,通过非进入式的启发帮助来访者向自我内部进行探寻,以及获得答案。

(四)儒学文化与古典精神分析主义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人性观包括了五大方面:生物论人性观,决定论人性观、潜意识人性观、消极悲观人性观和因果论人性观[8]。从生物论人性观来看,推动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是生物本身内在固有的能量,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古典精神分析主義认为过去的事件能决定个体的绝大多数行为,这些行为不会受到现实目标制约,这个就是决定论的人性观。且在此过程中,个体几乎无法控制当前行为,反而是由潜意识决定。为了满足性本能或者攻击本能的欲望动机,个体往往会成为潜意识的奴隶,从而产生其他行为。古典精神分析主义还认为,个体与生俱来生本能和死本能,时刻处于这一基本矛盾状态,消极悲观地觉得人生的目标就是死亡。在这一影响下,因为个体为寻求安全感,所以会重复一系列认为熟悉并安全的行为,这就是因果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人性论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与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与生俱来的本能论是有异曲同工之妙[9]。

二、与儒学文化相通的治疗方法

(一)两仪心理疗法

两仪心理疗法的“两仪疗法”来自周易的句子:“太极生两仪”。《黄帝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大致意思是,阴阳是宇宙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世间一切玄妙存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不外乎阴阳二字。

人心也如此,人心的主动性是人心中的首要力量。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心中有一种进步的力量,其观点类似于儒学的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都会向着好的方向去发展。而人心在主动性之外还有一种消极的力量,这一消极力量称为执着性。执着性是人心中一种自我限制的力量,它会导致人们自我封闭、自我重复和自我破坏。而对于来访者来说,产生心理困扰是因为执着性的力量超过主动性的力量,那么心理咨询只需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让人心的主动性占据优势即可。此时咨询师会有两种基本选择,其一是削弱来访者内心执着性的力量,其二是增强当事人内心主动性的力量。《易·系辞下》中:“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天地之变,以通神明之德。”即人们做事时要综合考虑阴阳两种力量才能取得成功。意味着咨询师主张削弱执着性时,注意倾听,表达对来访者的尊重、理解和欣赏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主张发挥来访者的主动性时,可以给来访者一些意见或建议,这都会使得咨询过程中更丰富有趣。

(二)参照基点-以参照基点为切入点

参照指人们的社会比较对象。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如能力、观点、身体健康状况等)时,往往通过和周围他人进行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那些与当事人背景相似并频繁接触的个体即为当事人的基点参照。基点参照影响着当事人的思考、判断和决策。一个人常常有很多人际交往对象。他们都可以作为基点参照,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个体产生影响。即《太子少傅箴》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生命的本义是追求向上,这就要求我们管理与人的交往,服务我们的成长与发展。首先,我们要多与能够促进我们自身成长的人交往;同时还要减少与阻碍个人发展者的交往;最后我们还需要调整与妨碍我们自身发展的人的沟通方式,选择合适的基点参照。即《论语》中提及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三)森田疗法

儒家文化是我国的本土文化,孔子即为儒学的创始人。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中,儒学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至今仍有着深远的影响。1920年,日本森田正马教授创建了森田心理疗法。儒学对日本也产生着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这在森田疗法中可以表现出来[10]。

森田心理疗法的核心理念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治疗原则为“顺其自然”,即需要来访者意识到自身情感与精神活动的规律;要意识到主客观的关系并接受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11]。其中有与儒家文化相关联的地方,孔子著的《易经·系辞》中提到的“天地变化,圣人效之”相一致。其次与之有关联的不外乎旧时的天命观,如《论语》中“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言论,孔子也同样主张尽人事而听天命,这与“顺其自然”不谋而合。而“为所当为”要求当事人在应当有所作为时去掌控可以掌控的事;即承受苦痛,为所当为[10]。孟子及其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所论述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即通过忍受痛苦这种方式,发挥自身最大的主观能动性面对困难直至战胜它。

(四)内观疗法

内观疗法是由日本的吉本伊信于1937年创造的一个心理治疗方法,与森田疗法共同被列为日本著名的独特心理治疗方法。内观也可称为“内省”,即自己对自己的内心进行观察,始于佛教,原意是指反省了自身的罪孽并为之忏悔后,祈求佛祖对自己的拯救[12]。内观的主要基础材料是个体自身的经验,主要回顾和检讨自己过往在人际关系中的所作所为和存在的问题。与儒学中提到的:“吾日三省吾身”是相通的。通过反复的思考和分析,发现问题并予以改正,并最终取得人格上的发展和完善。一般都以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人和事作为思考的对象,在三个方面进行回顾:(1)他人为我所做的;(2)我为他人所做的;(3)麻烦了他人的。主要按时间顺序进行回忆,并在对方的立场上进行分析,然后在进行自我分析[13]。

内观疗法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患者在一次次内观后可以去掉对自我的过分强调,回归到与他人相处的体验中,在自责式的思考中,学会体察他人对自己施与的帮助和爱,并且学会以爱自己并爱他人的方式去回馈这些关系。也就是一种认知方式的修正与更新,让患者在内观中自发的将自己的认知方式从“自我指向”的改变为“他人指向”的。这与儒学的“仁”思想有相通之处,都是指导人要去尊重他人,爱他人。

三、展望与思考

本研究对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表示,50%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性格曾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这表明儒家文化对当代青年存在一定影响力。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需要将隐藏在个体内部的儒家思想挖掘出来,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相对于中学生,大学生已经踏上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的分界处。大学生的实践经历会愈加丰富,将会对之前的理论学习有着更为深入贴切的理解与感悟。同时在维持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相关内容的选择上,大学生的自主性会更强。不可否认,相对于儒家文化,两仪心理疗法,叙事疗法和内观疗法更为便捷。但儒家文化所提倡的治疗方法,对个体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儒家文化关注人的社会适应性,这点更利于大学生应对该阶段可能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适应问题。

另外,在心理咨询与儒家文化的推广上,大学生或许可以成为主力军。研究表明,有36.62%的人会与身边的人交流和分享儒家文化,超过50%的人认为应当加大儒家文化的推广与宣传。并且,大学生在推广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比如能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另外,每年的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大学生可以利用这一天进行科普宣传。

【参考文献】

[1]邱鸿钟.儒家经典《大学》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3):354-356.

[2]赵慧敏. 人本主义人性观及其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应用.华商,162.

[3]秦红梅.论传统儒学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安康师专学报,2006,18(1):

108-112.

[4]陈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及其中国化.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3(1):94-96.

[5]高宁,谢建罗.人性观视角下先秦儒道人文精神之比较.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29-34.

[6]曹杭英. 传统文化视野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之理论及实践探究[D].苏州大学,2010.

[7]周耿. 先秦道家人性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1.

[8]郝敬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及其人性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31(03):59-62.

[9]苏思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性观——兼及与先秦儒家人性观之比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2):81-83

[10] 武海波,温润泉,胡进新.森田疗法与中国传统文化[J].健康心理学杂志,1988 6(4):451—453.

[11] 李逢战 路惠捷 杨群等.森田心理疗法在我国的本土化应用.中国医药导报 2017 年 8 月第 14 卷第 24 期.

[12]张莹波.内观疗法的应用与发展.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1):61

[13]王祖承.内观疗法.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88,03:138-141.

猜你喜欢

自我发展儒学心理咨询
儒学交流在路上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论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与发展
大学英语写作课与教师发展研究
“互联网 +”的新形势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自我发展的探讨
小学教师自我发展策略初探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