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浅析

2019-06-01陈忍忍

智富时代 2019年4期
关键词: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

陈忍忍

【摘 要】盈余管理作为现代的一个会计理论中的重要焦点,会计学界对它已经有很长时间的研究,尤其是西方国家,已有20多年的研究时限。而随着我国上市公司越来越多的高管变更,伴随着出现的问题,国内也对高管变更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目前还不够深入、完善。

高管变更过程中出现的盈余管理也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最引人注目的是仅今年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辞职热潮,引起了各个领域的关注,学术界也开始了关于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存在什么样关系的大讨论。Moore在1973年的研究中发现,上市公司刚继任的高管在继任当年,为了将公司的糟糕业绩,推向其他人,他们有进行一种负向的盈余管理,当这种现象被发现,学术界就开始关注高管层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关系,但是目前几乎所有的的研究侧重于研究高管变更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它们俩之间的关系.随着日益完善的准则、规章以及日益严格的各个方位的监管制度,使得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进行数据造假,报表粉飾等等的财务操控手段的弹性空间越来越窄,那么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寻求更加隐蔽的手段来达到财务操控的目的,这样真实项目的盈余管理手段就被高管越来越重视。因此,基于以上分析,对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变更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高管变更;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

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会计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的焦点问题所在。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Moore就在研究中发现,为了把公司的糟糕业绩归责于他的前任,新上任的CE0有着非常强烈的动机在他上任的当年去进行负向的盈余管理,以达到他们的目的。后来,国外的众多学者在Moore研究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拓展,其中就包括wells,DeAngelo,Dechow等都对高层变更过程以及之后的盈余管理的行为手段进行了众多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只关注于高管的变更与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应计盈余管理主要是指:管理层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估计的变更等会计手段进行盈余操纵,来操控财务结果,几乎都是在政策规章的允许范围之内的。比如销售收入与费用时点确认的选择,固定资产的折旧的年限与其残值的估计,以及它的折旧方法的选择,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的估计,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资产的减值准备、预计负债的估计等等。以上这些盈余管理的手段方式操控起来比较便捷、通常只需要在年底的时候通过会计手段操纵就可完成,而且它往往只是改变了盈余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一个分布、并不可能去改变各个期间的盈余的总额,更不会改变经营现金净流量。然而,近些年,随着国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进一步表明,随着制度与准则的日渐完善,上市公司想要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的管理的弹性空间越来越窄。这样越来越多的公司转而利用更加隐蔽的手段去进行盈余的管理,比如利用真实项目活动进行盈余管理。这种盈余管理的手段主要就是通过安排真实的交易活动完成,比如对当期的研发支出、广告费用、维修费用的削减,在期末进行降价促销以提高当期的利润,以及为了降低单位的生产和销售成本进行过度生产以达到提高当期利润的的目的。固定资产方面,可以通过改变它的生产销售方式,通过这些手段,以提高当期盈余,给利益相关者一些错误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这些操控方式与真实的经营活动却是难以去区分的,并且通常伤害到的是公司的长期的利益价值:比如,当期进行了过度的折扣去进行商品的销售,可能会提高当期的销售额,减低了当期的销售成本,但是,在未来,当商品价格回升超过了消费者的预期,如果不是必需品,相信未来的销售会不容客观。再者,我国的市场越来越开放,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样的手段,只是变相的提高当期的利润,确有可能会损坏公司的长远利益,严重的情况可能被市场淘汰,这种长远利益的损坏不容小觑。又如过度的商业信用会潜在的增加公司的坏账损失,过度生产虽会降低产品生产,但是可能会造成产品的滞销积压,从而增加公司的存货管理成本;而削减研发的费用和广告费用更是一种严重的以牺牲公司未来发展成长为代价;这是一种慎重使用的手段,因为现如今的市场竞争环境,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的技术支撑,公司是不可能走的更高更远的。总的来说,这种利用真实的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模式是以变相的扭曲了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代价的,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不会改变经营现金流量不同,它会改变公司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因此,相对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这种盈余管理的模式手段对公司造成的伤害往往会更严重,我们称之为真实盈余管理。

目前为止,理论上国内外的研究几乎都是把研究视野放在了高管变更与盈余管理的其中一种模式的关系研究上,也就是高管变更与应计盈余管理的关系,而盈余管理有两种模式,除了应计盈余管理这一模式,还有以真实活动为基础的盈余管理的模式。而现在的研究却很少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考虑进来。不仅是在这两方关系的研究上对真实盈余管理研究很少,在其他方面也是涉及不够深入广泛,尤其是国内,目前国内的研究很多也只是基于国外的研究加之考虑了中国的实际的整个经济大环境,但是在理论研究的广泛度这个问题上可能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提高,当然这种提高的过程是很漫长的。所以,基于目前对盈余管理与高管变更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后,本文尝试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方式考虑进来。本文开始不仅分析验证了高管变更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关系,还大胆尝试将真实性的盈余管理手段构入了分析研究的框架,来验证本文的相关的研究假设,从而在另一方面丰富了相关的理论研究,使得盈余管理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相关的应计项目上,还在相关的真实盈余管理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的探讨这些研究。理论源于实践,也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要想在实践上有更好的发展,那么理论一定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广泛起来,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更加完善的发展,才能使我国与国际更好的融合与接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所以,学术上的理论研究对于我国的发展还是很有必要的。因此,在我国的相关学术理论研究上,不仅要借鉴盈余管理与高管变更的关系,还应该考虑研究的更加全面,将真实盈余管理考虑进来。因为在实践上,调整粉饰后的会计报表会传达错误的信息,使得利益相关者和决策者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随着会计准则的日渐完善,不仅缩小了上市公司去利用会计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而且促使上市公司转而利用另一种更加隐蔽的盈余管理手段即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自身想要的目的。因此,我们要考虑的是,高管为什么要进行盈余管理,一种盈余管理手段的空间缩小之后,为什么还要去追求更加隐蔽的手段。所以,为了缩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空间,不能仅仅去关注于对具体盈余操控手段的取缔,要追根溯源,还应该同时关注盈余管理的动机,这样也许才能达到抑制盈余管理,使得我国市场经济更好发展的目的。

猜你喜欢

真实盈余管理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真实盈余管理影响分析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