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姗姗

2019-05-31张姗姗

世界建筑 2019年5期
关键词:建筑

土木楼是我母校的别名,小时候那是一栋高大宏伟且亲切熟悉的大楼,于是在1978年深秋我走进了这座建筑殿堂,坚定地选择了离家最近的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懵懂地选择了牵绊一生的专业——建筑学。我是幸运的,读书那几年学校几乎没有“年轻”老师,得到了前辈们循循善诱、倾囊而授的教导,每位先生风格各异、各有所长,学生们多年后仍会崇拜、模仿、津津乐道某位先生黑板上画的那个建筑和他上课时的样子……我是自豪的,我们的大学没有围墙,学习、生活都与城市高度融合,得天独厚的开放使城市风貌、城市空间都成为我们随手可得的体验和教材。这样的母校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他是让学子们深感幸运和自豪的一栋楼、一所校、一座城。

1 哈尔滨市道里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设计

在地域的制约中立足本土、突围而生

当代全球化背景下,建筑教育与建筑创作领域潮流涌动、繁花似锦,科技的发展,观念的转变,资源与环境的变化等等都给建筑学科的发展带来探索机遇和挑战。以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为代表的建筑新技术革命对于建筑教育和建筑创作的影响最为深刻。我们关注数字技术,探索调动数字化技术手段,创造个性化、高效率、高精确率的建筑成为时下建筑创作领域的热门,关于这些非线性建筑、参数化建筑、逻辑化建构等等数字建构不断尝试的背后,是信息技术下建筑师们对于建筑未来面貌的深刻思考与答案;我们关注绿色技术,直视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在创造安全、健康、舒适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节约能源,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我们关注装配技术,以生产效率成为建筑创作追求的目标和设计方法,提高建筑作为商品的经济价值,把建筑作为工业装配流水线上的产品……如此种种这些技术的应用正在走向成熟并得到更加全面的拓展。然而,如何在掌握并应用了先进技术之后实现建筑学科的再突破,将成为当代建筑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建筑学科是在众多制约中发展的,其中本土性是建筑不可磨灭的属性,本土性既是建筑个性彰显的最佳表达方式,也是建筑被束缚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全球化与城市的发展迅速导致建筑文化的趋同以及地域性的丧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回归本土、彰显个性已成为建筑创作的指导思想。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又迅速地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几乎可以无距离感、无延时效应地获取全球的建筑教育理念与方法、建筑创作的思潮与作品。如何树立正确的建筑观、培养创新能力,掌握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是当今建筑教育的核心问题。如何汲取前沿创作思潮与先进建筑技术的同时,保持对原有地域文脉的继承和发扬,是当代建筑创作要务。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寻求地域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结合点,讲求传统文化中“尊天地、重人本、讲亲和”的唯物辨证思想,着眼于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地域审美与通识审美意识的结合,强调建筑的在地性,使建筑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维持一种紧密与持续性的关系。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创作中,展现地域风格与内涵才是建筑师最根本的创新。

2 黑龙江省伊春市金山屯博物馆更新设计

地域性是个双刃剑,它是建筑的灵魂和乡愁,也是建筑人既要坚守又要挣脱的牵绊。地域性在文化风俗、地理风貌、经济条件、气候特点等方面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制约建筑学科的发展。例如,我们所处的高纬度寒地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等有着明显的优势与劣势,而地域环境、气候条件在很多方面阻碍了建筑学科的发展,甚至成为建筑师的桎梏,迫使我们身处北疆的建筑人要更多地思考地域性的问题:比如传统建筑如何保护与更新,如何运用新技术抵御寒冷气候创造适宜环境,如何取得节能环保与建筑形态创新的平衡等等。深入研究寒冷气候下建筑环境的问题,有效摆脱区位限制、环境压力、基础条件滞后带来的障碍,利用寒地独特的地域特征创作出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并富有特色的建筑作品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要达此目的,需要一种突围的勇气和得力的武器,甚至需要一些“断舍离”的果断。因此,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恰当方式,立足本土而寻路前行,唯有吸纳创新的理念、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保障,吐故纳新、寻求突破才是在地域的制约中促进建筑发展的最佳途径。□

3 长寿山国家森林旅游度假中心

猜你喜欢

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