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伶伶

2019-05-31张伶伶

世界建筑 2019年5期
关键词:辽东湾哈工大土木

1 辽东湾核心区创意馆

建筑的教化

1978年初,我懵懵懂懂地进入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那时的哈建工只有一栋我们称之为“土木楼”的教学用房。这里所说的一栋并非是一座房子,它是一个“圈楼大院”。如果按“圈楼”来说它不算小,但作为一个学府的“大院”就显得太小了。这里既没有标准的操场空间,也无像样的活动场所,在有限的场地上仅有10棵树。以致后辈学生进入这所大学时常常会因为这种景象而懊恼,甚至让人感到连一般的初高中都不如。

然而,我却与它结下了一生之缘。1952年这座建筑由前苏联建筑师主持设计,它是典型的苏联模式,后来发现在欧洲也有许多这种模式的建筑布局,只是院落大小不同而已。如果说大学教育是从书本上学知识,那么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显然,“土木楼”承担了这样的内容。无论它端庄、沉稳、厚重的外表,还是它典雅、细致、耐看的内饰,从整体到局部一气呵成。它本身就是建筑学习的范例,能与其共融的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教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建筑的认知和理解也是从它开始的。当时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素描写生大多围绕它进行;建筑设计基础课训练内容也以它为原型;许多浮雕纹样让我们领略到建筑细部之美;那些宽敞的楼梯、走廊、廻厅随着阳光的照射给我们留下强烈的空间印象,更成为测绘的蓝本;而厚重的墙体和双层门窗设计又让我们体验到了在严寒气候下的建筑技术——冬暖夏凉。它成为我们足不出院的学习内容,与我们的大学生活融为一体。

当初进入“土木楼”时并未有后来这样的认识。由于空间使用不足,自行封闭的临时隔断和房间拥挤不堪,张贴的通知、告示和标语杂乱无章。而破落的墙壁、锈蚀的管道和腐烂的地板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其实“圈楼”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可以把每个部分连在一起,好处是学生们可以不出楼地穿行于教室、食堂、图书馆和其他场所,同样也会给人杂乱无序的印象。现在的哈工大博物馆,就是在1920年旧址复原建设的,当初也是破败昏暗穿行的必经之处。如果说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这样的景象比较普遍的话,那“土木楼”就算得上“惨烈”了。这样的环境并没有影响我们学习的热情,差不多是在不断挖掘瑰宝般的过程中度过并从中受益。

2 辽东湾核心区创业中心

3 辽东湾核心区会议中心

4 辽东湾城市文化展示馆

2000年时随着国家发展的要求,就如同1959年哈工大分出哈建工那样,40年过后又重新走在了一起,本属同根同源的哈建大同哈工大组建了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那时学校主张同类学科相对集中,要求建筑学院合并去二校区。当时的二校区教学空间也十分紧张,更没有资金独立建馆,只能在普通教学用房中“过渡性”发展。恰在这个时期又是全国建筑院校迅速发展的关键时刻,如果调整不当恐怕本不具地域优势的建筑学科将面临险境,历史将会改写。

在全体老师和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尤其建筑学院班子成员高度一致,在我和刘德明、赵天宇、吕勤智等人的一再坚持之下,以专业教育需求和环境氛围建设为办学根本的倡议下,即缓解了学校建馆或搬迁的巨大经济压力,也使建筑学科得以在“土木楼”延续发展、成长、壮大。2004年简单维修之后,拆除那些“违建房屋”,经过粉刷后恢复本来面目的“土木楼”焕发出往日的瑰丽色彩和风貌的那一刻,许多人流下热泪……教育的直接给予是知识,教育的间接给予是氛围,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无法代替的。这就是建筑的教化。在“土木楼”生活过的学子更能理解这种感受。今年恰逢“土木楼”维修改造挂牌“建筑馆”15周年,去年又是77级和78级40周年重返母校,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身居何位,一旦跨入“土木楼”,你会又找到自己,这也是“土木楼-建筑馆”的教化对我们的终生影响。当然一切过去之后,或许没有人知道土木楼的沿革、变迁和历史,但它依然屹立在那里,并不断教化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猜你喜欢

辽东湾哈工大土木
百年哈工大的不解中俄缘
王文涛在哈工大调研重大科研项目建设时强调 加快把科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秉承规格彰显功夫
辽东湾北部地区古近系东营组一段层序沉积相特征
北纬七度的阳光——我的土木生涯之非洲尼日利亚
浅析土木大数据的逻辑、内容和应用
辽东湾网采浮游植物名录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辽东湾西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与污染评价
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