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立朝向意义的教育身份

2019-05-29陈连林北京景山学校朝阳学校党支部书记

未来教育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志愿意义校园

陈连林/北京景山学校朝阳学校党支部书记

陈连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不可被认知的现象在现实之中是不存在的,人类存在的价值在于两个字:意义。朝向意义,对于学校来说,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职员工,亦或是学生,核心是自我身份的意义追问,如此,才能确证学校存在的真正意义。

在时间的长河中,历史被一点点地积累和书写。每个学校都站立在历史中,作为生活在学校中的后来者,面对曾经发生的教育故事,是采取壁上观的无动于衷,还是漠然忽视的遗忘抛弃?如何对待过去,即是如何对待现在和未来。梳理学校过往提出的不同教育理念,也许会寻找到一以贯之的生存主线;翻检学校留下的故纸堆,以一种敬畏之心,考证其间爬坡推石的教育探索,或许会看见指向明天的光束;聆听曾驻足于此的上一代教育人的声音,那些碎碎叨叨陈年旧事中,隐匿着未曾辜负时光的坚韧:这些都是学校的历史。因为它们交予了时光,是一种静止的存在;因为它们退居现场,是一种幕后的存在。哪怕曾经的学校历史没有辉煌,甚至有不堪,作为校园的当代生活者,都需要直面历史。那些荣光是历史,那些灰暗也是历史。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辨认学校历史,如何汲取营养或获取教训,如何传承学校的历史精神?然而,很多人提起历史,总是单向度地寻找“成就和辉煌”,回避“灰暗和失败”,这不是客观的历史主义精神。

学校中的所有人,首先是一位“历史学者”

管理者整理历史,教师和学生知晓和接续历史。历史是“活”的,不仅是陈迹于校史馆的古董和荣耀,更是照耀在现实中的“活生生的生活”。

学校中的所有人,还是“社会学者”

这里所说的“社会学者”,指的不是社会活动家,更不是指传授世故庸俗的社会学关系。此处的“社会学者”,更多的意蕴是,意义追问者。首先,学校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我们无需营造一个通体透明的、与世隔绝的校园。历史上的乌托邦社会实验都无一例外失败了。是的,我们需要承认学校是一个社会,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各种纠结矛盾,还存在人性的伟大和阴暗面。其次,校园中的每个人需要追问反思这个“学校社会”肌体是否健康?生态环境是否“绿色”?在校园中生活的每一个人行为是否依据社会秩序和规则行事?也就是说,用社会学的视角审视自己生存的环境,做一个清醒的意义追问者,才能自觉地去除,甚至对抗那些借着教育名义实施的“暴力行为”。扛着“高尚的教育名义”从事“拙劣的反教育反人性的行为”,在当下的校园中并没有绝迹。曾经,在一个公开的教育论坛上,一位校长自豪地宣布:因为他倡导的“国学教育”,使学校周边的居民每天早晨在广场上统一诵读《三字经》《弟子规》,消灭了打太极拳的现象。这是多么可怕的“教育专制暴力”!可是,这位发言的校长却自认为是在用教育的力量崇高地改造社会。

我们不仅要让人们团结聚集起来,更要懂得社会历史中人们瓦解的真正原因。否则,专制和暴力会在校园狼奔豕突。“我思故我在”,校园具有超出个人、规定个人的独立意义。

我们都是校园中的“行走者”

每一个生活在学校的人,都是现实主义者。是什么样的现实主义者呢?每所学校根据其文化特征,各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其核心指向是“人”的生命本质,那些“积极”“乐观”“包容”“平等”等意义性的词汇不应被忽视。校园中行走的人,是有智慧的,不是纯粹的做题机器,不是在僵化制度约束下,小心翼翼的“囚徒”和唯唯诺诺的“臣民”。学校有很多的“事儿”,在做事中变得有智慧:辩证的分析、客观的冷静、激情的投入和善意的包容,等等。校园中行走的人,是有爱心的。爱惜自己、珍爱朋友,热爱班级和学校生活。这种爱,是体恤的人道主义怜悯和站在他人角度去思考问题。校园中行走的人,是有勇气的。学校不是世外桃源,每位老师和学生都会遭遇困难,那些一地鸡毛、一塌糊涂、一败涂地、一团乱麻的事,不仅在自己的“小宇宙”心灵中翻滚汹涌,也在与同学关系、与同事关系、与领导关系和与家长关系中冲撞奔腾。生活如此“艰难”,道路如此“坎坷”,做有勇气的人,显得特别重要。学校的存在意义,如果能使人获得勇气和内心的强大(不是盲目自大的勇气和霸蛮自私的强大),功莫大焉。

另外,做一个校园中的意义“表达者”也是题中之义。有一所学校,每年举办学生的“梦工厂节”,学生社团可以尽情展示,不限形式和主题。这个活动成为学生喜欢的狂欢节,有些学生用一整年的时间用心经营自己的社团,在过程的精彩中,追求最后展示的精彩。这真是“梦工厂”的绽放。意义的表达者,不是形式的作秀,更不是讨好献媚的阿谀,它是真实生命在校园生活中的意义建构。对于教师同样如此,不是迎合检查“精心梳妆打扮”的某一节“好课”,而是踏踏实实流淌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节课的意义追寻、与学生每一次谈话中的意义表述。这种“意义表达”,可以是诗意的,也可以是理性的,但共同的前提是“真诚”。这个“意义表达”,不是玄虚的坐而论道,不是空洞的说教训令,是用行动实践诠释意义,用“在事上磨练”的入世哲学精神建构意义。

我们都是校园中的“幻想者”

这种幻想,不是白日梦的呓语,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情怀。教育要面向未来,未来在何处?未来是什么样的?优秀的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探索中,本身就昭示着一种教育理想主义实验精神。以“校园志愿服务”为例:有些学校做成局部性质的“样板工程”展示;有些学校借志愿服务的名义做着管理学生的“实事”;有些学校管理者会选择特定空间、特定时间,来一场“志愿服务的表演”,那是领导来检查时的政绩“叙事”……但是,我也看到过有一所学校,把志愿服务学生的行为日常化。比如,志愿给学生辅导、志愿给班级擦窗户、志愿做默默无闻的卫生打扫、志愿给同学们讲故事,等等,很多都是“幕后工作”。这样的学校真正领略了“志愿”的精髓,培养了学生去除功利心的志愿奉献精神,“志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这种和分数无关、和名利无关、和政绩无关的事儿,彰显了教育情怀和育人的本质,这就是校园的“幻想者”。

校园中,“人”不是文化的产物,不是环境的产儿。校园中的每一个人,本身就是文化的建造者和言说者,是构成环境和筑造家园的一部分。师生成为学校中有意义的“人”,都能确立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身份,并且在校园教育实践中知行合一,这样的学校和教育值得给予热烈的掌声。

猜你喜欢

志愿意义校园
一件有意义的事
以志愿,致青春
小行动 大志愿
有意义的一天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生之意义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