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研究概况

2019-05-28李柯更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研究概况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

【摘 要】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病,是以胃酸分泌增多及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为基本形成因素的慢性溃疡。西以治疗本病的主要其出发点是抑制胃酸,此治疗方式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弊端,如治疗后溃疡愈合率低,远期疗效差。中医对每个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在治疗本病时从机体整体及阴阳的根本出发,调和机体气机,使机体恢复阴阳平和,使产生溃疡的机理消除,故而可以在治疗有效率、溃疡愈合率、远期复发率方面显示出明显优势,且用药安全。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药治疗;研究概况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以胃酸分泌增多及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为基本形成因素的慢性溃疡。其典型的溃疡表现为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节律性中上腹痛,此外尚有反酸、胃烧灼等特征性症状。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已较完善,对本病的治疗亦有明显优势,在辨证论治原则下,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肯定,远期复发率低。

1 中医对本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历代医家对胃脘痛病因主要有饮食、情志、外邪、脾胃虚、瘀血等方面的认识,分述如下。首论及饮食引起本病的是《素问·痹论》,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提出饮食不节是胃肠病的重要因素。对于情绪、压力等因素引起的胃痛,《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首先阐明胃痛与木郁相关,木即为肝,肝之郁多为情志不畅,说明情志不畅可致胃脘痛。外在邪气有寒热之别,但主要犯胃致病的是寒邪。关于寒气所致胃脘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胃肠,……小络引急,故痛,”指出寒邪凝滞收引而致痛。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了寒邪客胃致胃脘痛的机理:“腹痛者,由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详细论述了脾胃虚是治病的重要原因:“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脾胃衰生百病”。其提出脾胃元气充足,则饮食、外邪不能伤,脾胃虚则元气衰少,进而发生诸多疾病。对瘀血引起胃痛的认识,金元时期及后世医家论述较多。朱丹溪《丹溪心法》:“平日喜食热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其提出瘀血阻于胃络,不通则痛。

1.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总结

由上述认识可知,饮食生冷、厚味等不加节制,使中焦脾胃之气机郁滞,升降不行,纳运失司,则变生百病。肝气失其条达,则疏泄失常,气机壅塞,不能助中气升降,加之木气克脾更甚,使中气输转不灵,升降纳化为病。外邪以寒湿之气致病最显著,因脾气体阴用阳,胃气本属阳,故而脾运胃纳皆以阳气而为用,寒湿之气最影响脾胃之气机枢转,枢转失运,则脾胃皆病。脾胃虚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先天不足,劳倦内伤,饮食内伤,寒湿之气侵袭,久病五脏损伤等,脾胃为后天培补之本,后天虚损则元气虚弱,不但引起脾胃之病,还可引起遍身之病。内伤所致血络瘀阻之胃脘痛非短期形成,可发生在胃脘局部,多为饮食、外邪、情志、虚损等因素相互作用,使气血壅滞,血络运行受阻,不通则痛。

2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药治疗

2.1 辨证分型论治

在现代中医学中,主要将胃脘痛分为寒邪客胃、肝胃气滞、饮食停滞、脾胃湿热、瘀血阻滞、胃阴不足、脾胃虚寒七型,已为临床上广泛采用,但消化性溃疡的辨证分型仍未完全统一,有不同说法及部分医家对该病的辩证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如杨伟刚等[1]将162例消化性溃疡病辨证分为本虚型和本虚标实型,并提出本病的治疗重在辨证论治,其病机为本虚标实,治疗原则以治本为主,或标本兼治,不论是消滞、行气、化瘀、清热、除湿、祛寒均应兼顾本虚。本虚型分为:①胃阴虚证,治宜滋阴养胃;②脾胃气虚证,治宜健脾益气,和中止痛;③脾胃虚寒证,治宜温中健脾,散寒止痛。本虚标实型分为:①寒凝型,治宜温中扶阳,散寒止痛;②食滞型,治宜消食导滞;③气郁型,治宜疏肝和胃;④热郁型,治宜解郁清热;⑤湿阻型,治宜理气燥湿;⑥瘀阻型,治宜活血化瘀,理气和胃。

2.2 名家经验治疗

现代中医学名家对本病的治疗亦有各自独到见解,现将一些中医名家经验阐述如下。郑丰杰等[2]总结刘景源教授辨治胃脘痛的经验,着重强调五个方面:①治法纲要,首重建中固本。指出脾胃病不论何因所致,终可致脾胃中气虚,纳运、升降失司。②平调寒热,升清降浊并用。寒热之邪错杂于中焦,中氣失斡旋之能,以致脾胃升降失常。③疏肝和胃,创新治酸方法。脾胃五行属土,易受肝木影响,肝与脾胃密切相关。④遵循生理,加予行气消导。六腑以通为用,胃脘痛多有脘腹胀之症,当善用消导。⑤守其病机,并以灵活加减。着眼病机,执简驭繁,灵活用药。徐江雁等[3]总结李振华教授辨治胃脘痛规律,提出李老从五个方面辨治胃脘痛:①辨识主证,注意转化:主证反映疾病本质,抓主证可制定较好的治疗方法,还应注意主证虚实寒热的转化,治随证变。②追溯病史,全面分析:辨证要追溯病史,做到四诊合参。③辨明病性,权衡主次:辨证要点在于辨别虚实、寒热、标本,为治疗先后缓急提供依据。④确定病位,分清阶段:辨证要明确病位,分清疾病发展阶段。⑤详审病势,观察预后:病邪有轻重,分阴阳,体质有虚实,分寒热。

2.3 专方治疗

郭敏[4]将62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在一般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口服半夏泻心汤。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常规剂量治疗,均服药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总有效率93%。其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出入有序, 则血脉通畅。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气和中,可使邪去正复,升降有序。王纪岗[5]将消化性溃疡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予黄芪建中汤治疗,对照组48例,予奥美拉唑治疗,疗程为4周。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9.8%,高于对照组的72.9%,疗效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其认为本方以升腾中焦升发之气而行津液,调阴阳。

2.4 中医特色治疗

①穴位注射治疗:罗婷等[6]将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奥美拉唑片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奥美拉唑片治疗,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溃疡愈合疗效相当,2组Hp阴转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阴转率高于对照组。②针灸治疗:金丹[7]用针灸治疗消化性溃疡,主穴选用内关、天枢、公孙、中脘、关元、足三里。用针刺治疗配合艾炷隔盐灸,总以泻实补虚之法治疗。结果在66例患者中,治愈48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达到93.94%。③中药外敷治疗:柯清林[8]用中药外敷法治疗18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替硝唑、阿莫西林常规剂量治疗,治疗组在脐中外敷中药。疗程均为4周。结果: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清除幽门螺杆菌(Hp),促进消化性溃疡的愈合无显著性差異(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为3.3%,对照组为20.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3 总结

综上所述,其发生的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外邪入里、情志不畅及脾胃虚等。初病多由饮食、寒邪、湿热、肝郁等引发,表现为实证,久病多虚实夹杂,如脾阳虚兼胃热,脾虚兼气滞、瘀血、痰饮等。本病发病的基本病机可总结为中焦气机郁滞,升降失司,胃络失养或瘀阻,不荣或不通则痛。本病致病特点在一个“郁”字。因郁而虚,因虚而郁,故临床治疗本病时,须从机体整体及阴阳的根本出发,调和机体气机,使机体恢复阴阳平和,使产生溃疡的机理消除,当把握寒热、虚实、阴阳的调和与消“郁”的结合以治疗本病。

参考文献

[1]杨伟钢,何海国.中医辨证治疗消化性溃疡162例[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22):79-80.

[2]郑丰杰,刘宁,刘景源.刘景源教授辨治胃脘痛经验述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12):3861-3864.

[3]徐江雁,刘文礼,李振华.李振华胃脘痛辨证规律探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12):11-13.

[4]郭敏.半夏泻心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01):29-30.

[5]王纪岗.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3,5(21):64-65.

[6]罗婷,麦强才,梁秀萍,李金凯,苏汉丽,覃娟.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12):1858-1860.

[7]金丹.针灸治疗66例消化性溃疡临床报告与分析[J].中医临床究,2012,4(02):51-52.

[8]柯清林.中药贴剂外敷治疗消化性溃疡90例疗效观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06):505-506.

作者简介

李柯更(1988-),男,甘肃省武威市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消化。

猜你喜欢

研究概况中医药治疗消化性溃疡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研究概况
活血通络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中医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病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内日语听力教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