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纪忠与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

2019-05-25刘滨谊赵彦

中国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现代性风景园林风景

刘滨谊 赵彦

图1 冯纪忠(学院供图)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最早推行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三位一体专业教育思想的大师正是冯纪忠(图1)。[1]他是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是公认的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之一。他集三位一体学科专业建树于一身,为中国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门学科的现代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冯纪忠曾就读的维也纳工科大学是以坚持和尊重历史而有别于包豪斯的现代主义脉络,这成为他在中国推动及发展现代主义的思想根源。这种今天被认为是一种可持续的现代主义随冯纪忠而来到同济大学,它不仅成为同济现代主义精神的来源,还引领了中国建筑的现代之路,成就了中国建筑的现代性转变。[2](图2)与之呼应的是,以冯纪忠为旗帜的同济风景园林秉持现代主义理念,围绕中国风景园林现代性,在近七十年的学科建设、专业教育、科研与工程实践中,开展了全方位、持续性、体系化的探索发展,“与古为新”“与时俱进”“前瞻超越”,以冯纪忠中国风景园林现代性思想精髓为起点,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及其发展脉络正在逐渐明晰,并达成共识。只有坚持现代性、不断推动现代性的转变,具有优秀传统优势的中国风景园林才可能发展壮大,在当代和未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不负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图3)

冯纪忠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现代性

作为世界风景园林的东方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历史悠久、独树一帜,然而近现代以来却不断衰弱,发展迟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尽管对园林建设十分重视,且进步巨大,但行业和管理部门对中国风景园林发展全程的缺乏了解,继承传统只谈“园林”,不知“风景”,只讲“绿化”,不解“人居”,只求“诗情画意”的园林营造而轻视“绿水青山”的生态保护,致使风景园林学科建设、专业教育和行业实践囿于传统的造园思维而长期裹足不前,难以适应现代发展对风景园林的需求,更难以解决人与环境的尖锐矛盾所带来的新问题。

延续1952年开始的三位一体学科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国土环境的无序开发与生态破坏问题,冯纪忠开始尝试寻找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现代之路,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冯纪忠所寻找的中国风景园林现代之路既非否定传统,亦非全盘西化,更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全球现代先进性的统一,从学科结构、功能、内涵中寻找实现“与古为新”的路径。

“与古为新”出自晚唐诗论名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纤秾》一品,北宋苏轼曾借此评价柳宗元诗歌“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几可作为承唐启宋的美学总体风格的注疏,后经冯纪忠在方塔园规划设计中的重新阐发,而在人居环境规划设计领域广为流传,其思想的核心正是“尊古的精神与为新的精神、创新的精神,古今共生共荣的精神”。只有了解过去,才有可能认清现在,进而探索未来。顾孟潮认为应将“与古为新”作为当代中国城乡建设建筑转轨的建筑现代化必由之路,并进行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冯纪忠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童蒙时期,诗、书、画、印、戏的文化艺术启蒙夯实了其一生对东方文化的挚爱、理解与自信。在历经十余年西方现代主义思想浸润的同时,冯纪忠始终不忘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留学期间就曾先后受邀为高校及社会团体发表有关中国戏剧、文字和古代建筑的专题演讲。他认为,西方的理性主义缺乏直觉整体地把握事物,同时也欠缺对自然的“情”,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曾郑重地提醒我们:在对“理”加把劲的同时,切记不能放松整体把握“情”,强调了中国优秀传统中“综合”的重要作用,表达了对中国风景园林的充分自信。

图2 1981年,冯纪忠(右)与贝聿铭(中)、陈从周在同济大学的合影。(学院供图)

图3 冯纪忠现代风景园林代表作——上海松江方塔园

图4 风景园林三元论

图5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坐标系

图6 风景园林科学艺术工程三元示意图

因此,他坚持以中国优秀思想为主脉,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中心,寻找发掘中国传统风景园林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围绕风景园林审美感受与营造这一学科主题,用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身体力行,终于梳理出一条延展两千多年的人类风景园林感受进化的线索——形、情、理、神、意。这条线索一目了然地传达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历史领先和博大精深,一针见血地展示出东西方风景园林各自的优缺点。面对当代和未来人类风景园林的发展,集东方的审美之“情”(综合)和西方的审美之“理”(分析)于一体,为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现代性及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3]

2005年,首届国际景观学教育大会期间,“景观”与“园林”之争仍处在风口浪尖,冯纪忠指出:“景观与园林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就是“风景园林”,这反映出他包容、宽广的学术视野,表达了“兼收并蓄”“缜思畅想”的主张——吸收东方“风景园林学”与西方“景观学”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治学态度,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从多方面多视角分析综合的思维方式。

把风景园林学科放在更大的人居环境学科中予以定位,放在国家建设的需求中定向,这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现代性的基本特征之一。冯纪忠认为:“建筑这个词,过去就包括了城市规划和园林,后来它包括的分量膨胀起来。我们也是这样,逐渐膨胀后,非要把它变成一个单独的专业不可。”“建筑师的基础是建筑,建筑的有些东西可能会强烈影响他思考问题。所以我主张不是(建筑)加一点(规划),(而)就是要从一、二年级开始,就培养规划的人。”“园林的问题……很多的风景都被胡乱开发破坏了,完全没有正确的、有保护意识的规划……过去只停留在欣赏苏州园林上……如果能够把风景园林专业再早一点开始或成形,中国许多的风景就不至于被破坏了。”[4]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主导,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学科教育体系在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的道路上得以发展壮大、日趋完备。

第二代同济风景园林学科人面对世界范围人居环境科学日新月异的学科发展趋势,对冯纪忠“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理念不断地加以丰富、发展和创新,针对一元论和二元论的不足,开创了“三元论”作为人居环境科学和风景园林学的哲学基础的新时期,从哲学的存在、意义、追求三个基本方面,提出构建了由“背景”“活动”“建设”三元一体的人居环境三元论和“环境生态”“行为活动”“空间形态”三元一体的风景园林三元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提出了基于三元论的风景园林学科目标、本体内涵与学科专业外延,以及各三元本体多层面元素的扩展细分,初步构建了基于风景园林三元论元素、要素、因素、评价、实践的学科发展体系。[5](图4)

三位一体的学科思想和与古为新的发展理念,成为了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建设和专业教育改革开放40年从未间断、发展壮大的基本动力,所积累的理论实践与人才培养成果也为风景园林成功申报一级学科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依据。

冯纪忠与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代化

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应从“园林”走向“风景园林”(西方为景观),践行建筑、农林、艺术类院校专业教育的共融,这是冯纪忠风景园林教育的基本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代性,为后来的同济大学风景园林教育三元教学体系奠定了基础。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冯纪忠就受命与程世抚编著了以“有机疏散”为特色的上海都市计划《绿地研究报告》。自1952年开始,冯纪忠就在同济大学率先开启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建设,起初将“园林”的思想融于建筑与规划,在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教学中,有计划地为城市规划原理、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历史、造园等课程注入园林绿化的教学内容。1958年最早开设城市绿化本科专门化教育,继之将眼界扩大至“风景”,并于1979年率先在工科院校设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1981年招硕,1986年招博。此后,即使在全国范围内“风景园林本科专业1996—2006年的十年停办期”,本科专业教育也从未间断,反而日益壮大,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与教育发展体系,成为全国风景园林工科院系中唯一没有停办解散的院系。这种坚定的办学信心正是来源于对冯纪忠“三位一体”教育理念的传承。

以同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发展为代表,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现代性转变有目共睹,特别在近二十年,转变尤为显著。在2009年至2011年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申报过程中,围绕学科论证、方向设置,逐渐明确了学科发展三元框架,提出了风景园林学科未来发展及其在人居环境学科群中的三元坐标系。(图5)在风景园林学科内,倡导工学、农学、艺术三类院校的三位一体、互补多赢;在本系发展定位上,创立了资源与历史、规划与设计、工程与技术的三位一体学科发展体系;在学科教育核心内涵上,创立了环境生态、空间形态、行为文化的三元核心理论。(图6)

20 11年,受高等学校土建学科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指导小组的委托,同济风景园林专业编制起草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育指导性规范,围绕知识(环境—生态—植物、行为—心理—文化、空间—形态—美学)、能力(资源与保护、规划与设计、建设与管理)、素质(专业价值观、职业道德、不懈追求)等三元层面,建立了三元核心教育发展体系。[6]时至今日,同济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思想、教学体系与计划已为多所院校学习和效仿。追本溯源,这些成绩正是得益于冯纪忠风景园林的教育思想,得益于他高屋建瓴的学科建设引导与专业教育前瞻。

冯纪忠与风景园林现代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发展

作为全国第一位招收风景园林专业方向博士生的导师,冯纪忠自1981年至1995年先后培养了多位风景园林学科的硕士、博士,以“现代”特征多篇学位论文的科学性研究在风景园林分析评价、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和现代方法技术应用三大学科分支领域推动了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

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主持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冯纪忠对本学科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非常重视。在风景园林领域,从风景园林信息美学理论到数字量化分析评价风景园林感受实验测试,从数字地形模型、航空航天遥感大规模集取风景资源空间信息到计算机风景感受的模拟与美感数字量化评价,从《风景信息时空转译与心理效应计量》(自科面上基金1987—1988)、《风景资源普查方法研究》(自科面上基金1989—1991)到《场域信息模拟——计算机遥感、GIS实用于城乡规划的方法研究(自科青年基金项目1992—1994),从《城乡绿地生态构建与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到》(科技部“十一五”重点项目支撑计划2008—2012)到《城市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4—2018),在中国建筑界、风景园林界,冯纪忠及其后继团队完成了许多开创性的科研工作,成为了中国风景园林科学研究现代性转变的先锋。

图7 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应性规划设计理论方法研究战略思路

图8 冯纪忠设计的方塔园“何陋轩”

面对众说纷纭的风景园林美学和感受这一学科专业的核心难题,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实践出发,冯纪忠将“组景”“风景开拓”“时空转换”作为其理论研究的目标与工程实践的落脚点,从唐代柳宗元关于风景游赏“旷如也,奥如也”的论述中提出了以风景旷奥作为风景空间规划序列的设想,以“空间”及其“序列”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抓手,将构成风景园林物质环境的客体与形成风景园林感受的主体结合起来予以研究和实践。这种主客互动耦合、辩证统一的综合性思想成为冯纪忠现代风景园林思想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得以确立的基础。

对柳宗元风景旷奥概念的再发现,打破了自西方建筑学理论、方法、技术进入中国后带来的量化研究禁锢,在国际风景园林分析评价四大学派中独树一帜,创立了以“旷奥”感受为标准,以“时空转化”为主线,以“美感量化”为依托的风景园林美学评价、资源普查与风景园林序列规划设计的理论,奠定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空间设计理论的雏形。冯纪忠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7],将风景旷奥评价分解为客观、主客结合、主观三个方面的标准和16个可以定性定量的指标,除了继承柳宗元风景感受旷奥的直觉依据外,还开拓了基于现代环境心理学的科学理性、量化实证的研究途径。

在1979年至1989年的十年间,经过多位硕士生、博士生的研究,以旷奥理论与应用为标志,冯纪忠风景分析评价理论学派基本形成,这正是对中国风景园林传统文化深入理解和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评价科学研究的结合后提炼出的风景理论,其所体现的是缜思与畅想、理性与感性、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专业观。如今,风景园林学已经在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大地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园林与景观设计、遗产保护、园林植物应用、园林工程与技术六个二级学科中,通过计算机遥感、GIS、GPS、景观模拟、心理学和神经学测试等技术在不同尺度、不同领域的空间资源保护与规划设计中的广泛运用,在“理”上实现了大踏步的前进。[8]

冯纪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老用‘富有诗情画意’来描写风景,这很奇怪。因为诗、画原是风景中来的,这种描写本末倒置。”[9]如何正确理解和诠释这一观点将为我们面对中国园林发展面临的困境、机遇和挑战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为此,后继团队于2014年发出了《寻找中国的风景园林》的呼吁,倡导和鼓励学界从背景、活动、建设三方面重新认识、理解和发掘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灵魂,提出诗、画、园是中国风景园林感受形成的三条基本途径,风景园林感受的直觉空间、知觉空间和意向空间通过诗、画、园的三位一体,将时间与空间更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风景园林的价值观及其鲜明的特色。[10]近年来,后继团队溯源中国“风景”观念与实践,将中国风景园林的起源从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上溯到更为久远,发现中国数千年前就已形成的“风景”概念,既不同于源自古希腊古罗马剧场之景的“Scenery”(风景),也有别于17世纪源自荷兰画家眼中、后经多学科扩展的“Lan d sc ap e”(景观),中国“风景”观念源起于8000年前至5000年前的“风”和“景”两个相对独立、后为一体的研究实践。以风、景的研究与应用为起点,中国的风景园林从一开始就试图在自然中揭示“天、地、人”三元一体的客观运行规律,探求生存、求和谐、求仙境的理想人居之路和综合研究方法。[11]风景数千年、风土数百年、风水数十年,从传统的“三风”到科学的风、湿、热感受,不弃传统,更重现代,所有的努力“意在前瞻”。相较80 0 0年前开始的风之探索,风景园林的现代需求要广泛而深入得多,尤其对于中国风景园林来说,现代性转换和发展的需求已是刻不容缓。对此,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借助风景园林小气候的适应性设计,以提升改善城市人居公共空间环境的小气候,团队最近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筑环境口的首个风景园林界重点项目就是最好的诠释。(图7)

结语

顾孟潮认为“对冯纪忠先生历史价值的研究、认识和传承需要假以时日,像探索丰富的矿藏那样,日久天长地持续进行,将会不断有新发现、新感悟、新收获”。冯纪忠揭示了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他基于理性和感性两条线索的把握,倡导并致力发展的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思想将东方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现代主义完美融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浓厚的艺术品味,历尽一生的追求探索,最终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鲜明的原创性,其与古为新、与时俱进、超前引领的思想精髓对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发挥了引领作用。作为先生为数不多的存世风景园林作品——上海松江方塔园早已成为照亮“与古为新”视野的灯塔、开启中国风景园林现代化之门的钥匙、冯纪忠风景园林思想现代性的载体。冯纪忠的名字也将与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历程永远联系在一起。(图8)

时至今日,宏观全球性、地方性、多元性并存,绿水青山号角已经吹响的新时代,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却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作为后继的我们应以冯纪忠先生为榜样,揭示遵循风景园林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继续推动中国风景园林的现代性转变而努力。

注释:

[1]冯纪忠(1915—2009),出生于河南开封,1926年移居上海。1934年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36年至1941年在维也纳工科大学留学并获德国洪堡基金会奖学金;1941年至1945年在维也纳多家建筑师事务所任职;1946年回国后任同济大学、交通大学教授;1955年起任同济大学建筑系主任近三十年,其间遭遇隔离审查并下放安徽;1956年在同济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城市规划专业;1979年率先在工科院校设立“风景园林”本科专业;1985年招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首批博士生,他的学生有王伯伟、赵冰、刘滨谊、黄一如、曾奇峰等;1987年被美国建筑师协会授予荣誉会士(Hon.FAIA)。其设计作品武汉同济医院主楼、松江方塔园等入选建国50年优秀建筑创作榜。

[2]赵冰.冯纪忠:另一现代传承[M]//冯纪忠.意境与空间——论规划与设计.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274.

[3]冯纪忠.人与自然——从比较园林史看 建筑发展趋势[J].建筑学报,1990(05): 39-46.

[4]冯纪忠.建筑人生——冯纪忠自述[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145,214-215.

[5]刘滨谊.风景园林三元论[J].中国园林, 2013,29(11):37-45.

[6]刘滨谊.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发展60年历程[J].时代建筑,2012(03):35-37.[7]刘滨谊.风景景观工程体系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2.

[8]刘滨谊,唐真.冯纪忠先生风景园林 思想理论初探[J].中国园林,2014,30 (02):49-53.

[9]冯纪忠.意境与空间——论规划与设计[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53.

[10]刘滨谊.寻找中国的风景园林[J].中国园林,2014,30(05):23-27.

[11]刘滨谊,赵彦.中国“风景”观溯源[J].中国园林,2018,34(09):46-52.

猜你喜欢

现代性风景园林风景
基于地域特征的风景园林设计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探讨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