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财务共享自动化,构建“税企互联”平台
——基于电子发票视角

2019-05-25刘洁赵晓青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14期
关键词:发票流程财务

刘洁 赵晓青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一、引言

电子发票是信息时代下发票形态及服务管理方式变革的新产物,以其电子化存储方式、信息化传递路径、更便捷的服务方式以及更全的信息承载量等优点,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行。基于电子发票特点,通过信息共享实现电子数据方式开具、收纳、归集、流转、报销和存储的高效标准化集中处理管控,减少手工参与程度,构建实现财务与税务之间信息共享自动传输的模式势在必行。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电子发票应用现状分析

电子发票与纸质发票流程如图1所示,与传统纸质发票相比,电子发票具有无纸化、平台化、实名制、互通性、低能耗、易保存、易查询等优点,发票开具更加迅速、查询真伪更加便利。首先,电子发票为企业节省了大量购买成本以及存储管理成本,有效减轻企业负担;其次,电子发票的推广能够有效节约资源,有助于建立绿色、节能、环保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再者,电子发票本身的不可篡改性,在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同时真实性也得以较大的保证,有效遏制发票造假和违规使用;最后,电子发票瞬时生成,即开即验,并由平台自动推送,可以全面反映交易的数据,便于税务机关规范管理和数据应用。

(一)税收征管理念未完全转变

目前,企业的电子发票管理制度尚未得以完善,国家层面对其使用管理也没有统一规定。即使目前推行信息化管理,但在现实交易时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税务传统“以票管税”的观念仍占主导地位,不见纸票不放心,电子发票仍旧不能完全脱离纸质发票来充当媒介,电子化仍未完善,使“信息管税”无法真正“管”起来。

(二)技术处理流程缺乏设计规划

电子发票的使用不但要求企业自身的财务核算系统技术上的高端,需要企业有电子发票综合电子化服务平台,与现有系统集成,还要求企业与内部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料管理系统(CRM)相结合,线上流程与线下数据同步进行、节点衔接。如果没有足够高端的技术和有效的措施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信息管税”的观念将永远无法取代“以票管税”的地位。

(三)信息安全机制建立尚不完善

电子发票作为经济交易行为的原始凭证,其中不但包含交易双方的商业数据信息,还包含了社会宏观经济运行的众多信息。数据信息共享方面,还尚未建立一个既能保证便捷查询使用,确保电子发票在开具、传输、归档和查验中信息不被泄露窃取的合理体制与系统。在大数据的应用中,如何保证企业数据的完整性、唯一性、有效性和不可篡改性需要企业、税务机关和第三方共同努力,提前做好准备。

三、基于财务共享平台“税企互联”嵌入挑战分析

(一)财务系统流程多样化

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系统多样化导致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思路以及设计方法不尽相同,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系统之间功能设计重复,数据信息存储冗杂且管理不规范,技术处理手段差异性也很大。“税企互联”模型下,电子发票在平台中充当直接传递的电子介质,几乎取代了OCR扫描系统的影响资料,手工化费用报销系统功能也被弱化。系统的开发和建设需要兼顾企业系统处理程序和财务流程,保证工作流程与电子发票传输环节有效衔接以及多系统协同活动,而且适应经济外部环节,及时调整改善。

(二)信息系统平台改造升级

“税企互联”模型需要将税务相关的服务系统嵌入到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平台中,最终实现信息即时准确地交换共享。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要将系统的研发、运用、调试、维护以及技术支撑等物联网集成方面工作置于首要核心地位,在处理企业系统中所含的海量数据信息量的时候,实现每一个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最终建设一个完备的财务共享“税企互联”服务平台。

(三)互联网环境安全不稳定

电子发票作为“税企互联”平台中实现即时互联的电子介质,其数据信息的准确完整性是实现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信息共享以及系统互联互通需要互联网的助力,需要一个良好稳定的网络环境,然而由于技术原因、物理限制以及局域网开放性容易在运行过程遭受攻击产生差错,产生系统性风险。

(四)人员观念能力局限性

社会的信息化和网络化使得数据流、货币流等相继“上网”,促使企业和税务部门步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于企业而言,工作者对电子信息化的报税流程并不熟悉,对于数据不能及时处理,会造成系统流程上的停滞延误,影响信用度。对于纳税机关而言,“互联网+”思维的提出使得数据的交换、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但人才断层现象也日益凸显。人员能力和观念的局限性会导致系统后续全程服务、动态服务、因需服务难以有效运行。

四、平台实施保障建议

(一)科学规范,建立统一标准基础

采用电子发票是税务信息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线上线下操作而言,须打破现有相对封闭的发票应用模式,制定核心数据处理规范、统一的接口交换规范、安全标准和技术标准,具体如表1所示,以实现信息数据的便捷采集监控,确保税务平台的成功衔接。

表1 统一标准体系和基础平台细化表

数据生成交换电子发票标准用票量小:单机版;用票量大:服务器版 便于电子发票全国流通、信息数据归集分析版式文件生成 第三方服务平台、企业自建平台明细数据 自动传送与账库匹配安全标准 安全技术开发 安全加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便于数据流通环节无漏洞、盲点、不泄露模块标准 电子发票平台 内部平台模块、程序模块确保系统稳定性、可维护性接口规范 对接接口电子发票平台、企业财务核算系统、发票查验系统、第三方服务平台确保系统间良好兼容性,方便成功对接

(二)强化流程,构建风险防控机制

“税企互联”平台作为纳税企业与税务系统的财务共享接口,在系统安全性、便捷性、压力处理以及信息数据同步效率、存储技术等方面应实现全程监控,完善风险管控体制,强化企业报销、稽查、对比程序,确保硬件、系统、网络、应用、数据的安全。系统运行及维护过程中保障网络应用安全,加强权限控制,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实现一体化全程安全管理,掌握电子发票运转所有环节的数据信息,从根本上杜绝“大头小尾”虚假发票,实现“闭环管理”智能化纳税管理系统。

(三)统筹规划,筑牢法律制度体系

“税企互联”新平台的实施和推广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障,依法治税是始终贯穿于税务工作中的基本准则,是确保平台运作有序可循、信息实时共享、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规范。首先,制定企业申报纳税的流程规章,推进涉税法律体系的责任明确及有机统一,以供税务机关按章实施;其次,建立科学规范的整体框架平台和标准,增强不同应用系统、业务领域之间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最后,加强系统的安全设置,出台保障体制,监督并及时调试自动化新平台的实施工作,保障各个系统之间的衔接一致。

(四)优化架构,加强人员队伍建设

“税企互联”平台的推广不仅包含电子发票标准、电子会计档案以及稽查审计等基础构建,还涉及到专用网络、企业交易系统、财务流程优化、硬件设施建设等软硬件系统,最终都需要大量的信息化“网络税收时代”复合型人才来执行。在系统构建过程中增加信息化研发投入与支出,“数字人事”,加强人员储备,打造既熟知信息技术系统处理知识,又熟练掌握系统操作运转流程的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发票流程财务
基于改进LeNet-5卷积神经网络的发票识别研究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欲望不控制,财务不自由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水利财务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