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叔同:半世繁华半世僧

2019-05-23国馆

书摘 2019年1期
关键词:弘一法师李叔同

☉国馆

神童出世,惊叹世人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生于天津故居李宅。祖父李锐,经营盐业与银钱业。父亲李世珍,官任吏部主事,后辞官继承家业成为津门巨富。李叔同出生的时候,当时他父亲已68岁,虽然李叔同五岁时父丧,但因为生活优渥,兄长和母亲很注重对他的教育,使得他过了一个幸福的童年。

当时,其母延请了天津名士赵幼梅教他诗词,唐静岩先生教他书法,加之他本人极为聪颖好学,小小年纪便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国学修养。有道是“《文选》烂,秀才半”,李叔同七岁时便能熟读《文选》,且写得一手像样的书法,被人称为“神童”。

有多神?

四五岁便能熟背名诗格言;六七岁已深谙《文选》;正当12岁少年初长成时,便习得各朝书法,尤其写得一手好词,“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正出自年仅15岁的李叔同之手,令许多当代词人自叹不如。正所谓年少有为,李叔同一副贵族书生的模样,令同坛文人折腰拜服。

弘一法师

由于家庭的变故,李叔同得罪了当朝高官,为了避祸,18岁他便陪着生母南迁上海了。晚清的上海,正是西洋文明和东方文化碰撞的边缘,既有传统文化的底子,又有“欧风东渐”的浸染。李叔同在上海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先生受业,与邵力子、黄炎培、谢无量等人同学。在“学霸光环”的笼罩之下,李叔同的才识一时可谓“举世无双”。

十六七岁的李叔同,不但是才华横溢的文士,也是一个颇为放浪的富家公子。李叔同每日邀友作画,吟诗写字,闲暇里听戏,逛茶楼,学着那些公子流连在风月场,要多风雅有多风雅。

绝代佳人杨翠喜,就是这么突兀地入了李叔同的世界。杨翠喜倒也是个传奇人物,第一次登台演出,她唱《梵王宫》《红梅阁》,唱腔华丽婉转,神态婀娜摇曳,让观众掌声迭起,也有一些老学究骂不绝口,说女子登台有伤风化,而那些富家的小公子则奔走相告,就为一睹尤物的绝代风情。

情窦初开的李叔同,对杨翠喜算是一见钟情。他每日放学后都会去听她的戏,时间长了,四目相撞,难免让杨翠喜注意到他。那么多王孙公子在台下隐隐追着她的舞步,但是,他们眼神里的贪婪与污浊打动不了杨翠喜,唯有李叔同,一举一动皆是一腔情思,没有半点浑浊邪意。

两人相识后,无话不说,李叔同一改台下看客的身份,成了杨翠喜的知己,每天坐在第一排看她轻舒水袖,万种柔情,待她下台之后,他到后台去等她,再提着灯笼送她回家。

他给她写戏曲,为她详细解说中国戏曲的渊源和历史,指导她唱法和舞技,为她倾注全部的爱。杨翠喜得到大才子的点拨,技艺便更上一层楼。奈何却因各种因素,杨翠喜被别人赎买,几经周折又嫁作商人妇。

后来,李叔同悲慨万分,写了两首词《菩萨蛮·忆杨翠喜》,表达了这种情意:“燕支山上花如雪,燕支山下人如月;额发翠云铺,眉弯淡欲无。夕阳微雨后,叶底秋痕瘦;生怕小言愁,言愁不耐羞。”“晚风无力垂杨嫩,目光忘却游丝绿;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痴魂销一捻,愿化穿花蝶;帘外隔花阴、朝朝香梦沾。”

远渡东洋,情深异国女人

1905年,李叔同的母亲王夫人病逝于上海“城南草堂”,李叔同扶柩回津,并依“东西各国追悼会之例”,为母亲举行了葬礼。

葬礼当天400人穿着黑衣,李叔同在灵堂用钢琴伴奏,并请儿童合唱他创作的哀歌。此举被视为“奇事”,天津《大公报》称之为“文明丧礼”。

李叔同幼年丧父,教养培育基本靠他的生母王夫人,是以奉母至孝。生母去世,对他刺激很大,认为自己的“幸福时期已过去”,于是东渡日本留学,从此一生与物质世界一别两宽,走向了属于他内心的精神世界。

李叔同初到日本,对于明治维新以后的西化成果深感羨慕,对西洋艺术全面研攻。他在东京美术学校西画科跟黑田清辉等画家学习,同时又入音乐学校研究乐学与作曲,业余还研究戏剧。他的艺术追求在此全面铺开。

杨翠喜

在东京美术学校,李叔同作为中国第一代美术留学生,受到日本各阶层的广泛关注。日本《国民新闻》记者曾专访这位“清国留学生”,只见他的画室四壁悬挂黑田、中村等人的画作和他自己的油画稿,笔致潇洒,令人赞赏。这篇访问记就被刊于当时的《国民新闻》,很为人所注目。

为了精进自己的美术造诣,李叔同开始专攻人体艺术绘画,苦恼的是,他找不到愿意做模特的人。没想到,他的日本房东女儿淑子原来偷偷暗恋着他,两人因为人体模特一事而结下姻缘。

一天,李叔同突然打电话约淑子到自己居住的“不忍池”畔的小楼,淑子以为李叔同会向她求爱,没想到李叔同是要淑子帮他介绍一个女模特以完成自己的作业。淑子悲伤不已,迅速离开。不久后的一天早上,淑子又叩响李叔同的房门,这次是淑子决定自己来做李叔同的模特,以助李叔同完成作业。

1907年,李叔同(左)男扮女装扮演《茶花女》剧照

李叔同对淑子说:“也许你早就从我的眼神和行动上看出来,我是喜欢你的,而且喜欢得深入骨髓。”此后,他们超越了画家与模特的界限,上演了一场浪漫之恋,还邀请各位好友和画界名流见证他们的爱情与婚姻。

少年经历了众多繁华的他,已经渐入“本我”佳境,他对一切都是那么认真,包括爱,包括他的事业与人格。

认真起来让人“害怕”

李叔同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就学得很好,曾细读原本的《莎士比亚全集》,并对西洋戏剧倾心已久。

1906年,他与曾孝谷等人创办“春柳社”,提倡话剧,当时李叔同带头导演各种西洋话剧,《茶花女遗事》是他的重头好戏,可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女演员,怎么办?

李叔同决定男扮女装,来一场反串戏,为此他不惜将小胡子剃去,花重金做了好几身女西装。此剧之后声誉鹊起。

不仅如此,他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做老师时,认真起来更让人“害怕”。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夏丐尊先生在这里教国文。丰子恺、刘质平等文化名人均就读于此,还是李叔同的得意门生。在同事、同学们心目中,这位李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呢?一言以蔽之:“认真”。

[4]卢卡奇:《小说理论》,《卢卡奇早期文选》,张亮、吴勇立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2-65页。

夏丐尊先生《平屋杂文》一书中有好几篇是写李叔同的。他对这位“畏友”充满敬佩,认为李叔同是“我们教师中最不会使人忘记”的。夏丐尊多次对学生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就把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做背景的原故。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是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

夏丐尊先生任学校舍监的时候,有一事非常困扰:有同学失窃,而始终无人肯承认。

李叔同乃献一策:君请书通告一纸,限某日前认错,否则本舍监只有一死谢罪!还强调:必须是准备认真践诺,方有效力。夏先生实行没有,不得而知,但确实对他认真的精神感到“骇然”。

难怪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谦卑。”认真到这个程度,不得不让人敬佩李叔同的人格魅力。

四大皆空,重兴律宗

一天,李叔同由校工闻玉陪同,到杭州大慈山下的虎跑寺,断食达17天之久。他还将断食的感受详细记录于《断食日志》。

断食期间,李叔同以写毛笔字打发时间,笔力丝毫不减,而心气比平时更灵敏、畅达。

“断食”之后的李叔同在儒学大师马一浮先生的指引下学佛。出家前一天晚上,李叔同把丰子恺和另两位同学叫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东西送给了这三人。

第二天,丰子恺等三人送他到虎跑附近的定慧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李叔同出家后,发愿精研戒律,并且严格依照戒律修持。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向以戒律森严著名,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至极,被称为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弘一法师为弘扬律宗,曾立下四誓:

一、放下万缘,一心系佛,宁堕地狱,不做寺院住持;

二、戒除一切虚文缛节,在简易而普遍的方式下,令法音宣流,不开大法,不做法师;

三、拒绝一切名利的供养与沽求,度行云流水生涯,粗茶淡饭,一衣一袖,鞠躬尽瘁,誓成佛道;

四、为僧界现状,誓志创立风范,令人恭敬三宝,老实念佛,精严戒律,以戒为师。

二十多年精诚庄严的自律苦修,弘一法师使断绝数百年的律宗得以复兴,佛门称弘一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念佛不忘救国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说,李叔同是“以出世的精神做着入世的事业”。宗教的虔诚与献身精神并没有使他放弃救国的愿望,反而更加强烈。

1941年,国难当前,弘一法师写下一幅横卷:“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其跋语写道:“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

著名作家郁达夫曾到福建拜访弘一法师,相见之下,郁达夫先生竟产生削发出家的念头,希望追随弘一法师的步履。弘一法师对他说:“你与佛无缘,还是做你愿做的事情去吧!”赠郁达夫著作数种而别。郁达夫后来因英勇抗日,被日本宪兵残杀于苏门答腊。

柳亚子先生与弘一法师早年同办过《太平洋报》,弘一法师出家后,就与柳亚子失去了联系。1939年抗日军兴之际,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度六十寿辰,忽然收到柳亚子一首祝寿诗,诗曰:“君礼释迦佛,我拜马克思。大雄大无畏,迹异心岂异。闭关谢尘网,吾意嫌消极。愿持铁禅杖,打杀卖国贼。”当时在场祝寿的人见到这首诗,无不缩颈咋舌,可是弘一法师读了微微一笑,提笔回诗偈一首,云:“亭亭菊一枝,高标矗劲节。云何色殷红,殉教应流血。”柳亚子读后,不由得叹道:“呜呼,洵可谓善知识矣!”并作《怀弘一上人》文。

绚烂至极,归于平淡

弘一法师在出家之后,就毅然舍弃了他曾醉心研究过的话剧、油画、西洋音乐诸艺术。唯独于书法研习不辍,老而弥笃。他认为:“夫耽乐书术,增长放逸,佛所深诫。然研习之者,能尽其美,以是书写佛典,流传于世,令诸生欢喜受持,非无益矣。”

由于外部环境和内心精神世界的改变,李叔同出家以后的书法作品,可以说是充满了宗教所赋予的超脱和宁静,不激不厉,心平气和。

在俗时那种点画精到、刻意求工的效果不见了,而代之以圆润含蓄、蕴藉潇洒,给人ー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感觉。正如大师自己所解释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1942年秋,弘一法师在福建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圆寂。法师垂危时,曾作二偈给夏丐尊等旧友:“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诗境圆融、洒脱、从容,充分表达了大师对生与死的看淡,和对万物生生不息的自然规律的彻悟。

弘一法师病重后,拒绝医疗探问,一心念佛。他告诉他的弟子妙莲法师:“你在为我助念时,看到我眼里流泪,这不是留念人间,或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

猜你喜欢

弘一法师李叔同
李叔同研究史上的新坐标
——《李叔同—弘一大师年谱长编》评介
弘一法师的账单
李叔同谈论“咸”与“淡”
李叔同谈“咸与淡”
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与其能辩,不如能容
弘一法师李叔同(上)
因为那是属于你的东西
李叔同的一个动作
弘一法师的慈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