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的临床应用

2019-05-20戴丽英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0期
关键词:臂丛穿刺针定位

戴丽英

(广西贺州广济医院 广西 贺州 542899)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是临床上常用的麻醉手法之一,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传统目标神经的定位[1]是根据体表解剖标志或盲探操作获得的针刺异感来确定的,这些方法常因定位不准,需反复穿刺等问题对患者损伤较大,故应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由超声引导的定位可以通过二维超声图像准确的看清神经的具体位置[2],但临床上应用超声引导进行臂丛神经阻滞术麻醉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100例具有臂丛神经阻滞指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8月于我院进行手术的具有臂丛神经阻滞指征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超声定位组与对照组,超声定位组患者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8~70(45.63±7.61)岁,对照组患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18~69(44.69±7.4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时间等基本资料上均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均需行臂丛神经阻滞术,且无手术禁忌症者;②对上述使用的麻醉药物无过敏者;③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者;④年龄18~70岁者。排除标准:①双侧上肢同时阻滞者;②已有局部病变者;③合并严重高血压者;④合并糖尿病者;⑤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⑥精神异常者;⑦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病变者;⑧年龄<18岁,>70岁者[3]。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此研究通过医学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对照组操作者凭借自身临床经验,于传统体表解剖标志肌间沟位置处,插入穿刺针,应用盲探操作寻找针刺异感来定位目标神经,如果不存在异感,可以放慢进针速度,直至C6横突。超声定位组操作者使用频率为5~12MHz的便携式B超仪,在颈部深面为前中斜角肌的胸锁乳突肌处,利用二维超声图像在肌沟处,探查单个或多个低回声/无回声的神经根,将穿刺针从探头中线处刺入,或在探头方向直线刺入,两组患者均在上述操作后接入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器,回抽不存在血液、脑脊液以及大量气体后,注射剂量为15~25mL的0.25罗哌卡因,完成神经阻滞。

1.3 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并记录患者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详细记录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血肿、气胸、局部麻醉药物毒性、星状神经阻滞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首次阻滞操作时间为开始寻找定位至注射麻醉药完毕的时间,阻滞起效时间为患者注药完毕至痛觉出现减退的时间,阻滞完善时间为患者注药完毕至无痛无感觉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人数/该组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进行统计学分析,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均数±标准差表示,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法检验,统计值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超声定位组患者的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较短(P<0.05),差异具有统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超声定位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差异具有统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阻滞完善时间(min)超声定位组(n=50) 3.67±0.61* 6.62±1.10* 14.32±2.39*对照组(n=50) 5.84±0.97 8.49±1.42 19.84±3.31组别 首次阻滞操作时间(min)阻滞起效时间(min)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具有相当高的临床意义[4]。首次阻滞失败后,操作者需反复穿刺,易造成患者神经、血管的损伤,若操作时间过长,左手固定针头不稳,则易导致穿刺针误入腋动脉内,引起局部麻药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损伤极大。且后期因定位不准,需加大药物药量或容量,以增加其弥散作用而达到阻滞目的的同时,亦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患者术后造成影响。应用超声定位便可以准确得看清神经的具体位置,并能动态得观察穿刺针的进针位置及进针方向,应用较少的局麻药即可精准的阻滞臂丛神经。从本研究结果来看,术后与对照组相比,超声定位组患者的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差异具有统学意义。说明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缩短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患者影响较少,且超声可视化技术除了应用于上肢手术麻醉,还可以用于颈丛神经、骨神经、坐骨神经等周围神经的阻滞麻醉以及疼痛治疗上,是安全、可靠、可行的一项新技术。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具有臂丛神经阻滞指征的患者的首次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研究,证实了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术可以提升阻滞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臂丛穿刺针定位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改良后的清洗流程在髂骨穿刺针清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规范康复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