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文化正脉丰富文化内涵

2019-05-17乐淮辉刘红黄甫全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5期
关键词:特色课程学校文化共同体

乐淮辉 刘红 黄甫全

[摘 要]学校文化正脉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七中学的文化正脉体现在“先立其大,允执厥中”的教育思想与“勤奋、坚毅、博学、笃行”的校训中。学校追寻与重建“大中”文化,建构“大中文化”特色课程,确立与实施四项“立大”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持续稳定发展。未来,学校需要进一步处理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学生课程与教师课程的关系、校长文化领导力与文化共同体的关系。

[关键词]学校文化;特色课程;文化领导力;共同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自信与梦想,产生于对自己民族文化正脉的坚守;一所学校不迷失前行的方向,在于追寻自己学校文化的正脉。正脉是指“正统,正宗”。文化正脉是指自其产生伊始,一直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某种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灵魂所在,它能够将全体师生潜在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统一到共同的发展目标上,能够将原本分散的个人和组织熔为一个整体。

“先立其大,允执厥中”的教育思想与“勤奋、坚毅、博学、笃行”的校训代表了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七中学(以下简称广州十七中)的文化正脉。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在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开发了“大中文化”特色课程,使学校的“大中”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

一、追尋“大中”文化:渊源与内涵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起源的故事,都有其创办者或创办时的环境以及此后主持其进程的那些人[1]。这些故事及进程的集合就是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命历程的展示,是一所学校与其他学校相区别的最大特征。追寻这种文化的渊源与历程,能够展现学校本身具有的深厚历史底蕴,彰显由来已久的学校文化正脉。学校文化传承是学校生命存在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的全体师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学校文化氛围之中,总是在既定的、继承的条件下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忽视已有的文化传承,则不利于学校的内涵式、可持续发展。

1929年7月,原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的温展鹏、张兆标、罗光颖等十余位教师,怀揣着开发民智、培育英才的教育救国梦想,自筹资金,创办了私立大中中学,由罗光颖任校长。1953年,私立大中中学、嘉应中学合并改制为广州十七中。学校“大中楼”正门有一处楹联:“先立其大 允执厥中”。私立大中中学的“大中”二字即取意于此。“先立其大”源于孟子的名言:“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意为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环节,其它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后来引申为有大修养、大境界的人,是不会被一点蝇头小利、眼前利益所动摇的,是不会为名所累、为利所缚、为欲所惑而丢掉做人的原则和丧失远大理想与抱负的。“允执厥中”出自《尚书·大禹谟》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指一个人的言行应符合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坚定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偏离自己的人生方向。在近9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先立其大,允执厥中”的教育思想,培养了大批立志高远、胸怀宽广、品德优良、性格坚毅、敢于担当的弘毅之士。

“先立其大,允执厥中”是“大中”文化的精髓,是广州十七中开展新文化探索活动的前提,它奠定了学校独特的文化模式。正是基于“大中”文化的传承,才有当前学校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重建“大中”文化:创新与发展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好学校必有一个好文化。学校领导尤其是校长在学校文化的创立、传承、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传承文化的目的在于文化的创新,创新是一种更高级的传承。以创新的精神来看待对以往文化经验的继承,才不致于使继承性成为以往文化经验的重复,也才能使文化永葆其发展进步的内在活力[2]。广州十七中校长带领着全体师生,在继承原有“大中”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对“大中”的内涵进行了创新阐释,极大地丰富了学校文化。

1.先立其大:大德、大志、大智

“大”是格局,是战略,表现为大志、大德和大智。大德意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谦逊大度,无私奉献;慎独自律,品善行良。大志意蕴:三观俱正,心系祖国;意志坚韧,持之以恒;博学弘毅,追求卓越。大智意蕴: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讲求方法,矢志创新;兴趣广泛、积极实践。格局是方向,是战略,是人生视野[3]。生命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若只一味重视当下的细节,忽略前进的方向,就有可能会倒毙在不懈奋斗的路上。教育也好,学习也罢,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应为了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而遮蔽学生的美好人生。“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这是古圣先贤睿智的启迪。由此可见,“大”是人生的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境界,是对卓越人生的一种仰望。

2.允执厥中:中正、中和、中孚

“中”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哲学观念和践行标准,两千多年来“影响了众多知识分子个体的修为和中国文化和合精神的延伸”[4]。在古代,“中”的思想备受争议:一方面,有人认为其是“虚言高论而无益”;另一方面,也有人甚为推崇,认为“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之”。直至当代,对“中”的争论亦不断,有人认为“中”是四面奉承、八面玲珑、调和折中的市侩哲学;也有人认为“中”是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是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

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解释与发展“中”的内涵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是折中,是调和,不偏不倚,无过亦无不及,可表现为中正、中和和中孚。中正意蕴:刚正不阿,正气凛然;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一丝不苟,规矩方圆。中和意蕴:学会包容,讲求和谐;情趣高雅,追求和美;思想多元,和而不同。中孚意蕴:诚信立身;诚恳待人;诚朴本色。由此可见,“中”是人生的一种面对、一种思考、一种态度,是自觉生命的一种方式。

三、实践“大中”文化:课程与举措

“学校文化的重建和再生是一个发展新的价值、信念和规范的过程”[5],对于学校文化发展来说,对这个过程的最佳表达方式就是课程。如果课程为某一学校所独有,则成为特色课程。在当代教育改革中,学校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学校特色课程[6]。广州十七中响应国家的号召,依据学校现有资源,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开发了“大中文化”特色课程(见图1),且该课程被立项为广州市特色课程重点项目。

学校文化是学校独有的传统习惯、价值规范、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综合,是学校教育的价值基础。对于学校而言,“先立其大”的教育思想也是一种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学校抓住关键环节,确立了以下四项“立大”举措,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引领学校持续稳定发展。

一是以“实”立其大,创新“四化”连贯式德育。“四化”连贯式德育模式是广州十七中德育实践的一次创新,是指学校德育工作从设计到实施到成效反馈等各个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主要包括“课程化、课程生活化、生活细节化、细节习惯化”[7]。

二是以“效”立其大,推进“四要素”评课法。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教育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指导教师开展好课堂教学研究,学校提出了课堂观察的四个关键词——科学、参与、感悟、感动,简称“四要素评课法”。学校把“四要素评课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宏观导向,鼓励全校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三是以“和”立其大,实施“三维”人本管理。人本管理的核心,就是尊重人、激励人、成就人。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高度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高效的管理制度和通畅的发展平台”三个维度的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校园。一个和谐的校园,应是班子和谐、干群和谐、师师和谐、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家校和谐的校园。

四是以“爱”立其大,塑造“三爱”教师团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以“爱”为切入点,提出了教师从教应该具备的三个品质——爱学生、爱成长、爱读书。

课程化后的“大中”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响应了新时代教育的要求,很好地解决了学校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使学校文化充满活力,常新常青。

四、反思“大中”文化:问题与愿景

自2014年提出“大中”文化至今,学校的历史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大中”文化得到了学生、家长和同行的认可,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当然,学校在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重显性课程、轻隐性课程”“重学生课程、轻教师课程”“重校长文化领导力、轻文化共同体”等。

1.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学校在实施“大中文化”特色课程的过程中着重强调了课程的“有意识性”和“有计划性”,而忽视了课程的“无意识性”和“无计划性”。具有“无意识性”和“无计划性”,且又能对广大师生产生影响的课程就是隐性课程。研究表明,“在正式课程之外,隐性课程是教育文化环境中最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8]。德育过程中,隐性课程有着强大的功能,充分利用隐性课程进行德育,更加合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的规律。由此,在实施“大中文化”特色课程的过程中,除了关注有形的课程,更要关注影响课程有效运行的隐性要素,如学校制度、管理方式、教师行为等。

2.学生课程与教师课程

课程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教师培训与研修是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大中文化”特色课程着重强调了学生课程,而忽视了教师课程。作为广州十七中的教师,并不一定理所当然地、深刻地熟知“大中”文化的精髓。因此,学校也需要开发相关课程对教师们进行文化濡染,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在日常工作或显或隐地弘扬“大中”文化。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2009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强调,“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因此,“大中文化”特色课程也应以本校的班主任群体为对象,开发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课程,进一步提升班主任的業务能力和文化修养,使其成为学校文化共同体建设的主体力量。

3.校长文化领导力与文化共同体

有意义的学校改进始于文化变革,而文化变革则始于学校领导[9]。“大中”文化得以重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校有一个重视学校文化建设的校长。一个好校长必定会继承和发展特有的学校文化,因为其深知学校文化是学校建设的灵魂。新时代背景下,“校长欲施行扎实有效的学校变革,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必须强化文化领导”[10],同时使这种文化为所有成员共享,这就是校长文化领导力。校长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简单地依凭各种行政命令管理学校,而是通过学校文化的建设,将其办学理念与全体师生共享,并努力将其实现。“大中文化”特色课程在发展和重构过程中,亦凸显了校长文化领导力。所不足的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学校文化共同体来支持学校文化发展,因此很多情况下都需要校长亲临一线。事必躬亲的校长长期忙于宏观战略的制定与微观事务的处理,将会影响其思考学校更重要的发展课题。

在多元多变的新时代,学校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需要在校长的领导下形成学校文化共同体,引领全体师生自觉地参与学校发展与变革。其路径就是形成以校长为主导、面向全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大中文化”教师课程。通过“大中文化”教师课程,使符合当前学校发展的教育理念、行为规范能够深入师生的思想,不断增强师生对“大中”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最广泛的学校文化共同体,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学校的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托纳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51.

[2]许苏民.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90.

[3]吴国平,张丽芳.学校的课程统整: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13(2):54-62.

[4]王岳川.《中庸》的精神价值与当代意义——《大学》《中庸》讲演录(之四)[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2):1-22.

[5]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

[6][8]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66,164.

[7]丁立,刘红.基于学校文化的“四化”连贯德育实践探究[J].中小学德育,2018(3):29-31.

[9]道格拉斯·李维斯,张源源,赵春森.如何变革学校文化?[J].教书育人,2007(14):72.

[10]宫珂.核心素养视角下校长文化领导角色的反思与重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4):26-29.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特色课程学校文化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小学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探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