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连益母液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研究

2019-05-17

中国奶牛 2019年4期
关键词:患牛母液黄体

周 键

(山东省安丘市畜牧局,安丘 262100)

为了更好地控制奶牛子宫内膜炎,按照配方熬制出一种既能治疗子宫内膜炎又能治疗卵巢静止、持久黄体的纯中药制剂——双连益母液。该制剂具有标本兼顾的特点,在辩证施治上既考虑增补气血、助阳扶正、活血散瘀,又考虑到清热解毒。此外,虽然病在子宫而兼施外治之法,所以是一个内外兼治的方剂。在此药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炙甘草以补中气之不足;当归、炙白药、熟地增补新血;香附理血气;木香行气、醒脾开胃;赤芍、红花活血化瘀,疏通开路,调理经脉;韭籽补肾助阳止带;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调经;鸡冠花止赤白带;双花、连翅清利湿热而解毒;乳香、没药活血止痛;木通清热利湿;甘草调解诸药[1]。在前期临床初试中,疗效明显。本试验旨在进一步观察该药方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疗效,并验证其对奶牛卵巢静止、持久黄体的效果,为完善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药物

双连益母液,自制,每瓶100mL,含生药200g;生理盐水,自制;长效土霉素注射液,主要成分为土霉素、缓释溶媒,10mL/支,由北京中农华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氯前列烯醇,每支0.2mg,上海市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产品。

1.2 试验动物与分组

2016~2017年,在某奶牛场选择47头分娩后85~110d且确诊患有子宫内膜炎的未妊母牛,年龄在4~7岁。依据治疗顺序将其随机分为4个批次,每批次10~13头不等,批次内再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组情况见表1。

表1 试验动物分组情况

1.3 双连益母液治疗子宫内膜炎试验

按家畜产科学诊断标准,选择子宫分泌物呈黏液脓性或脓性,直肠检查子宫膨大或敏感性差,卵巢硬小或有黄体,发情迟缓或虽发情但屡配不孕,综合诊断为急、慢性子宫内膜炎者[2]列入试验。试验组按直肠把握法每次向子宫内灌注双连益母液30~50mL,隔天用药1次,连用3次为1疗程。对照组,依照1~4先后批次,依次为空白对照(不用任何药物);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深部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0.1~0.2mL/kg);深部肌肉注射氯前列烯醇(0.4mg),灌注与用药时间次数均与试验组同步。

1.3.1 临床疗效

在每次灌药前先抽取少量子宫分泌物进行肉眼观察,同时直肠检查卵巢、子宫的状态。以后连续观察3个情期,记录发情配种受孕情况。按以下标准综合判定其临床疗效。

最终有效率(痊愈并受孕):用药后病牛子宫黏液变清,子宫位置、大小和敏感性恢复正常,卵巢活动、黄体消退,见明显发情,经配种后在3个情期内受胎。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发情明显并配种,但因其他疾病或因素的影响在3个情期内未能受胎。

总有效率=最终有效率+临床痊愈率。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休情时间超过3个情期。

1.3.2 子宫黏液细菌数的动态变化

取第2批试验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和试验组各次用药前抽取的子宫分泌物,按平板法进行细菌计数,比较用药前后子宫黏液细菌总数的动态变化。

1.3.3 血清孕酮和雌二醇的动态变化

分别于首次用药当天(0d),首次用药后第7天(7d)、14天(14d)、21天(21d)尾静脉采血10mL,3 000r/min离心分离血清,epondorf管分装,-25℃保存。由潍坊市妇幼保健院经γ-放射免疫计数仪测定血清孕酮和雌二醇的含量,分析其动态变化。

1.4 双连益母液治疗卵巢静止、持久黄体的效果验证

选择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的患牛,按原促孕液的治疗方案给予双连益母液,即1次向子宫内灌注双连益母液30~50mL,观察10d,如未见发情,则再灌注1~2次,记录配种受孕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双连益母液治疗子宫内膜炎的效果

2.1.1 临床疗效

由表2可以看出,试验组4批次37头牛,痊愈并受胎26头,最终有效率为70.3%;临床痊愈10头,占27.0%;总有效率97.3%。空白对照组2头均无效。生理盐水对照组3头(用药前症状稍轻),用药后2头无效、1头临床痊愈。抗生素对照组3头,用药后2头痊愈并受胎、1头临床痊愈。氯前列烯醇对照组2头,用药后痊愈并受胎、临床痊愈各1头。由此表明双连益母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有较好的疗效,与抗生素和氯前列烯醇接近。对照组的结果也显示,生理盐水对轻症亦有轻微的作用,而不用任何药物的患牛显然难以康复。

表2 临床疗效统计

2.1.2 子宫黏液细菌数的变化

用药前各患牛的子宫分泌物多呈黏液脓性或脓性,混浊,含有白色絮状沉淀物或黄色脓块,每毫升细菌数在640~32 000个。用药后,试验组黏液外观逐步改善,每毫升细菌数呈显著下降趋势。第1次用药后,有2头牛下降到0,幅度最大的1头从32 000下降到200;第3次用药后多数牛下降到0。生理盐水对照患牛灌注后,子宫黏液外观变化不大,平均每毫升细菌数呈上升趋势。

2.1.3 血清孕酮变化

试验组用药前(0 d)的血清孕酮含量为0.075~3.60nmol/L,卵巢有黄体的牛较多。用药后大多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在0d时血清孕酮含量较高的患牛,到7d时迅速降低,最大降幅达2.89nmol/L;0d时较低的,先升高,然后迅速降低,最大降幅达4.80nmol/L。共测定23头患牛,21d内共20头先后发生较大幅度的降低;另3头患牛持续升高,但其中2头0d时极低(0.08nmol/L、0.16nmol/L),到21d时仍很低(0.36nmol/L,0.86nmol/L)。此结果表明大多数患牛的子宫炎症好转或卵巢黄体消退。其中6头患牛用药前卵巢有黄体,经治疗在第1情期发情配种受胎的患牛,用药前在1.29~3.60nmol/L之间,用药后迅速降低到0.12~0.71nmol/L,配种后又很快升高,最高者达7.57nmol/L。

2个药物对照组用药前后变化较大,与试验组接近;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用药前后变化幅度在0.02~0.04nmol/L之间。上述结果与临床结果相符。

2.1.4 血清雌二醇变化

试验组用药前(d 0)的血清雌二醇含量为5~278pmol/L。用药后变化幅度较大;0d时较低的,到7d时迅速升高,最大升幅137pmol/L;0d时较高的,先降低,后升高,最大升幅823pmol/L。在21d内23头牛有21头牛比0d先后发生较大幅度的升高,表明子宫炎症消退或卵巢活动;仅2头患牛在0d时较高,以后先降低后升高,但未恢复到0d水平,也可能由于0d正好处于发情期。

2个药物对照组用药前后变化较大,最大升降幅度100pmol/L,与试验组接近;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用药前后变化最小,最大升降幅度达70pmol/L。上述结果与孕酮变化和临床结果基本吻合。

2.2 卵巢静止、持久黄体的治疗效果

4头卵巢静止患牛用药前空怀、乏情8~9个月,用药后均发情配种受孕。其中2头仅用药1次,分别在用药后第4、6天发情;1头用药2次,在第2次用药后第5天发情,这3头患牛经配种后在第1情期受胎;另1头用药4次,在第4次用药后第40天发情,第1情期配种后出现返情,再次配种后在第2情期受胎。3头持久黄体患牛用药前空怀8~10个月,分别乏情4、8、10个月,均用药2次,分别在用药后第6、10、18天发情,经配种后均在第1情期受胎。此结果表明,双连益母液对卵巢静止、持久黄体具有较为确实的疗效。

3 讨论

3.1 双连益母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有较好的疗效

本试验结果表明,双连益母液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最终有效率与抗生素对照组类似,总有效率与抗生素、氯前列烯醇的总有效率接近,两者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子宫黏液细菌计数和血清生殖激素测定的结果也同时佐证,双连益母液对奶牛子宫内膜炎有较好的疗效。本方由补肾壮阳、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类中药制成。前两类是双连益母液的主药,具有微量的雌激素样作用,并能促进子宫运动和改善微循环[3]。后两类多数具有抑菌消炎作用,能够杀灭子宫内病原微生物,消除炎症。而且,其兴奋子宫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也有利于子宫的复原、净化,加快炎症的康复[4]。各药相补,相辅相成,标本兼治,从而达到消炎促孕之目的。对照组的结果显示,生理盐水有轻微的临床疗效,这可能主要与子宫灌注的机械剌激有关[5]。有研究发现,对子宫的机械剌激可促进子宫运动,甚至影响激素的分泌[6],后者将有利于子宫的复原净化。此外,生理盐水本身也有轻微的消炎作用,临床上常作为创伤清洗剂,同时,也不能排除病牛本身的体况较好、病情较轻等因素。

3.2 双连益母液对奶牛卵巢静止、持久黄体的疗效

验证治疗结果表明,双连益母液对奶牛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的疗效是确实的。原促孕液已经过10余年的临床检验,其中不少用户发现,配用适量的抗生素时,可明显提高疗效。这可能与奶牛同时患有子宫内膜炎有关。临床上,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隐性子宫内膜炎往往不易察觉,它是引起卵巢静止、持久黄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三者常常相互关联。双连益母液的组方正是基于这些考虑,以达标本兼治,使其适应症更加广泛。需要说明的是,奶牛的子宫内膜炎、卵巢静止和持久黄体均是多因子性不孕症,治疗结果必须达到受孕才算最终有效。然而即使是健康母畜,受孕也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本药时,需同时注意病畜体况、病情轻重、饲养管理、发情鉴定、配种质量、受孕季节等多种因素,因为任何一种因素处理不当都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患牛母液黄体
牛瘤胃积食诊断及综合防治
铸铁热母液洗涤塔在煅烧系统上的应用
赖床憋尿,竟然黄体破裂
牛昏睡嗜血杆菌病与疥螨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试论肉牛病毒性腹泻流行现状及诊断防控
含锂母液膜过滤浓缩实验研究
刍议牛腹泻的病因及防治举措
分子筛绿色化合成技术的开发
黄体破裂 是一种什么病?
警惕:小小“黄体”能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