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水导入表土以下不同深度土壤蒸发变化研究

2019-05-17王俊鹏任小龙张久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蒸发量土壤水分降雨量

王俊鹏,任小龙,蔡 铁,张 鹏,张久成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2. 陕西省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0)

黄土高原雨养农业区土壤水分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通过集雨、蓄水、覆盖等途径提高有限的降水利用效率,这是旱作农业发展的基本途径[1-4]。沟垄集雨系统、覆盖等措施能改善土壤墒情和延长水分有效期,促进农作物和森林植物的生长,对于缺乏灌溉和灌溉成本高的干旱半干旱区非常适用[3-5]。地表为降雨的承接面,雨水被表层土壤所接受,地表土壤水分含量高;土壤水分蒸发依照大气控制阶段,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和扩散控制阶段进行。邓洋[6]研究表明,初始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的土壤,其蒸发过程与初始饱和的土体蒸发过程一致,当土表形成干层土,其蒸发过程仅由蒸发消滞阶段组成。在低含水率条件下土壤蒸发强度随干层厚度增加而减少。土壤初始含水率较小时,土体干土层厚度是影响蒸发强度的主要因素。Wilson等[7-9]研究认为,土壤含水率是影响土壤蒸发和运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田间土壤水分管理过程中,降低表土含水量,将有助于抑制土壤蒸发。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要使表层土壤处于干燥状态无法实现,但通过人工聚集、导入等干预措施,使深层土壤成为雨水接受主体,可以达到既接受雨水,又能实现表层土壤干燥的目的,这类研究少见文献报导。本研究通过模拟试验,将降雨聚集导入地表以下,且为不均匀分布,使表层土壤处于低含水量状态,通过测定不同降雨量、不同土层接受雨水的土壤蒸发量,分析改变雨水接受深度对土壤蒸发规律的影响,为构成“降雨-深层土壤-植物-大气”的水循环体系,更好地利用降雨资源寻求理论依据。

1 试验方法

本试验于2014年6-9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遮雨棚内进行。夏季试验6月25日开始,测定15 d,秋季试验9月26日开始,测定18 d。试验采用模拟降雨量方法进行测定。试验设12个处理(表1),重复3次。蒸发装置为内径19.5 cm、高50 cm、底部密封的塑料筒(图1)。蒸发装置于2013年10月装入过筛表层土,压实后加水至饱和状态,置于露天自然沉降,试验时调整土壤表面低于筒边1 cm。试验土壤类型为黑垆土,土壤容重1.25~1.27 g·cm-3。装土时在蒸发装置中间置入长度分别为10、20 cm和30 cm,内径为1.2 cm的塑料管,塑料管顶部与土壤表面高度相同,用于导入雨水和确定雨水在土壤中的接受深度。模拟10、20 mm和30 mm降雨量,根据塑料筒的横截面积折算的水量分别为298、597 g和895 g。接受深度为H0的处理水用洗瓶均匀洒于土壤表面,其余处理水通过塑料管和漏斗逐渐加入。试验前称量蒸发装置重量,测得土壤含水量为12.3%。试验前7 d测定间隔为1 d,7 d后测定间隔为2 d。

表1 试验各处理水平及代码

图1 试验蒸发装置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evaporator

试验数据采用Excel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雨水接受深度对土壤蒸发强度的影响

在雨水接受深度相同的条件下,土壤蒸发强度随雨量增加而增大,特别是测定前4 d变化明显(图2)。当雨水接受位置在地表(H0)时,夏季试验的第1天蒸发强度大,10、20 mm和30 mm降雨量处理蒸发强度分别为6.7、8.0 mm·d-1和8.4 mm·d-1,蒸发量分别占降雨量的65.8%、41.2%和26.3%;第2天的蒸发强度大幅下降,仍是降雨量大的处理蒸发强度大;随测定时间延长,蒸发强度减小。其原因在于环境温度高,第1天地表水分未及时入渗于土壤深处,表面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蒸发强度由大气环境因素控制;第2天以后,水分下渗及地表水分减少(表面土壤处于干燥状态)而使水分蒸发急骤减少,后期维持了相对较小的蒸发强度。秋季试验的1~3 d蒸发量大(表2),较大蒸发强度持续时间较夏季多2 d;第4天后蒸发强度缓慢下降,第7天后趋于平稳,但蒸发强度仍为30 mm雨量的处理大,10 mm雨量的处理最小。其原因在于此时大气温度较夏季低,蒸发强度较夏季低,土壤表面水分饱和状态维持时间相对较长,大气控制水分蒸发阶段时间则相对延长,导致较大蒸发强度维持时间比夏季长,随表层土壤含水量降低,蒸发量随之降低。

图2 相同雨量和不同雨水接受深度土壤蒸发量变化图Fig.2 Change of soil evaporation in different rainwater receiving depths under the same precipitation

表2 地表接受雨水前3 d蒸发量及其占降水量的比例

雨水接受深度为地表下10 cm(H10)时,不同降雨量情况下,土壤蒸发强度较地表接受雨水处理减少,其动态特征有较大变化。在夏季,该处理的水分蒸发特征与地面接受雨水处理第2天以后水分蒸发特征相近,初期蒸发强度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大。如第1天30、20 mm和10 mm降水量处理蒸发强度分别为3.9、3.1 mm·d-1和1.9 mm·d-1,为同期地表接受蒸发强度的49.47%、36.99%和28.75%,其蒸发强度较地面接受雨水较小的原因在于表层土壤水分含量较低,土壤蒸发需经土壤扩散到达地面,抑制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在秋季,该接受深度处理的水分蒸发特征曲线与夏季不同,降雨量为20 mm和30 mm的处理差异较大,蒸发强度第1天较小,第2天最大,之后下降,到第5天与同期地面接受雨水的处理接近,而蒸发强度始终小于同期地面接受雨水的处理,其原因在于较多的水分从雨水导入层向上部土壤中扩散,扩散速度大于蒸发速度,使地表土壤含水量增加,水分蒸发强度增大。

在接受雨水深度为地表下20 cm(H20)和30 cm(H30)时,初期蒸发强度较地表和10 cm接受雨水的处理小,随时间延长,蒸发强度的变化也小。在夏季,雨水接受深度20 cm处理第1天时,30、20、10 mm降水量处理蒸发量分别为2.6、2.2、1.7 mm·d-1,为同期地表接受蒸发强度的32.48%、27.24%和25.70%;雨水接受深度30 cm处理第1天时,30、20、10 mm降水量处理蒸发强度分别为1.6、1.3、0.9 mm·d-1,仅为同期地表接受处理蒸发强度的21.02%、15.85%和12.98%。综上,其原因在于雨水入渗土层距离地面较长,即使水分以液态形式从入渗土层向上扩散,终未能到达土壤表面,只能以汽态形式向上部移动,从而导致不同雨水量处理水分蒸发强度差异较小。结果表明:不同的雨水接受深度可以改变土壤水分初期蒸发强度,随雨水接受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初期蒸发强度减小,使雨水在土壤中保持的时间不同程度地延长,地表、接受雨水深度为10 cm和20 cm处理差距明显,接受雨水深度30 cm处理与20 cm处理差异较小;因此,要全年能够有效减少水分蒸发,雨水接受深度应在20 cm以下。

2.2 雨水接受深度对土壤累积蒸发量变化的影响

累积蒸发量可以判断各处理对土壤蒸发抑制的效果。从图3可以看出,累积蒸发量P30H0处理最高,达22.28 mm,P10H30处理最小,为1.58 mm,各处理累积蒸发量大小依次为:P30H0>P20H0>P30H10>P10H0>P20H10>P10H10>P30H20>P20H20>P10H20>P30H30>P20H30>P10H30;P10H0曲线在第4天后平缓上升,与P30H10曲线在第13天发生交叉,说明P30H10在第13天后累积蒸发量大于P10H0,原因在于P10H0随时间延长,土壤中水分含量降低,蒸发强度亦随之降低,从而导致累积蒸发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随测定时间的延长,相同雨水接受深度条件下,累积蒸发量随雨量增加而增大;降雨量相同,累积蒸发量随雨水接受深度增加而减小,表明累积蒸发量不仅与接受深度有关,且与降雨量大小有关。

通过回归分析,地面和10 cm接受雨水处理累积蒸发量(E)-时间(t)关系为对数增长(P30H0:E=0.1838ln(t)+0.1197,R2=0.9959;P30H10:E=0.1334ln(t)+0.0581,R2=0.9950),曲线起点(常数项,第1天蒸发量)随雨水接受深度增加而大幅减小,相同深度时因雨量增加而增大。时间的变量系数在同深度情况下随雨量增加而增大,因深度增加而减小。20 cm和30 cm接受雨水累积蒸发量-时间关系则呈线性相关(如P30H20:E=0.0112t+0.018,R2=0.9924),在相同接受深度,直线斜率和截距随雨量增加而增大。根据累积蒸发量与时间的回归方程,各处理蒸发10 mm土壤水分所需时间如表3所示,与测定结果拟合相近。结果表明:雨水接受深度变化可以改变特定时段土壤蒸发特征曲线,较小的雨水接受深度与地表接受降雨蒸发特征曲线近似,较大的雨水接受深度的土壤蒸发曲线特征与地表接受雨水完全不同,蒸发强度较地表接受雨水大幅度减小;加深接受雨水深度,对小降雨量时土壤蒸发抑制的效果更好。

2.3 雨水接受深度对雨水蒸发率的影响

表4结果表明,土壤蒸发率P10H0处理最高,P30H30处理最小,其它处理的蒸发率在以上二者之间,其蒸发率顺序为:P10H0>P10H10>P20H0>P30H0>P20H10>P30H10>P10H20>P20H20>P10H30>P30H20>P20H30>P30H30。在降雨量相同时,接受雨水深度增加蒸发率大幅度减小,当降雨量为10 mm,接收深度分别为0、10、20 cm和30 cm时,6 d水分蒸发损失率分别为100.68%、64.55%、26.76%和9.36%,18 d水分蒸发损失率分别为141.14%、109.03%、49.16%和24.75%。

图3 土壤累积蒸发量动态变化图Fig. 3 The dynamic change of soil cumulative evaporation

表3 不同处理下土壤累积蒸发10 mm水分所需的天数/d

在接受雨水深度相同时,随雨量的增大而蒸发率减小,当接受雨水深度为20 cm,降雨量分别为10、20、30 mm时,在6 d内水分蒸发率分别为26.76%,13.57%和9.71%,18 d水分蒸发率分别为49.16%、30.65%和24.44%。结果表明:在相同环境条件下,与地面接受雨水相比,地表以下土层接受雨水可降低土壤蒸发损失,随深度增加,土壤蒸发率降低,且蒸发率也与降雨量有关,雨量增加,蒸发率则降低;即增加雨水在土壤中的接受深度,或使雨水从均匀分布变为局部集中分布以增加接受深度,能延长雨水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提高雨水的转化率。

表4 不同时段土壤蒸发率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1)雨水接受深度变化可以改变土壤蒸发强度,随接受深度增加,土壤蒸发强度减小,使雨水在土壤中保持的时间不同程度延长;不同季节土壤蒸发强度存在差异,适宜的抑制蒸发深度在地表20 cm以下。

2)不同降雨量相同深度条件下土壤蒸发动态变化特征相近,雨水的接受深度增加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地表和地面下10 cm蒸发量集中在降雨后5 d内,随时间延长,蒸发量趋稳,但仍较深层接受雨水蒸发量大;不同雨水接受深度可以改变雨水蒸发的特征,表现为较小的接受降雨深度与地表接受降雨蒸发近似,只是蒸发量减小,较大的深度其雨水蒸发特征与地表接受雨水完全不同,蒸发量较地表接受雨水大幅度减小。

3)和地表接受雨水相比,随深度增加,雨水蒸发率降低;且蒸发率也与降雨量有关,雨量增加,蒸发率降低,既增加雨水在土壤中的接受深度,又能更好地使雨水保持在土壤中,提高雨水的转化率。

土壤水分蒸散是一个复杂过程,影响因素很多,除气象因素外,土壤含水率是一个重要因素[10]。本研究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量和雨水的接受深度,地面接受30 mm雨水蒸发量和钟芳等[11]研究中不覆盖10 d蒸发量32.8 mm相近;地表下30 cm接受雨水的土壤蒸发抑制率为79.22%~82.46%,高于小麦秸秆覆盖土壤水分株间蒸发抑制率26.27%~48.32%(土壤水分44.7~82.5 mm)[12];雷涛等[13]研究表明蓄水坑灌溉条件下,蒸发强度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大,且差异显著,因蓄水坑灌地表始终处于干燥状态,对蒸发有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改变雨水接受深度、降低表层土壤含水量的方法,能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论一致。在农作物种植模式下,将接受降雨位置改变为地面以下似乎难以实现,但在果园可通过人工改造果园地为漏斗状集水面,覆盖疏水材料实现雨水聚集,在最低点打孔并置入导水管,可将雨水引入到地面下任意深度,从而改变雨水接受的深度。本研究结论是模拟条件下短期测定的结果,能否在生产上达到预期效果,有待田间试验研究验证。

猜你喜欢

蒸发量土壤水分降雨量
近36年来渭河定西段蒸发量时空变化及演变趋势研究
磷素添加对土壤水分一维垂直入渗特性的影响
北京土石山区坡面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微地形的响应
来安县水旱灾害分析与防灾措施探讨
衡水湖湿地芦苇的生物量与土壤水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太行低山区荆条土壤水分动态及其对不同降雨量的响应
降雨量与面积的关系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菏泽市定陶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降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