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弘扬奋斗精神的思考

2019-05-16李科

青年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李科

摘 要:奋斗精神是主体克服困难、为实现目标孜孜以求的精神力量,是奋斗行为的精神指引。弘扬奋斗精神是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抵御颓废之风的重要法宝。要从开展励志教育、强化耐挫教育、狠抓实践育人和营造正面舆论着手引导大学生践行奋斗精神。

關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

一、奋斗精神的时代意涵

在古代,人类生产能力极其有限,受制于匮乏的物质环境,必须通过不断抗争才能争取更好的生存资料,不能有任何懈怠和退缩,这种不断抗争的精神就是奋斗精神的源头活水,这种精神随着时间推移被传承下来,历经千年,不断丰富着其内涵。奋斗精神作为一种精神财富,到今天依旧熠熠生辉。1939年,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带来广大群众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奋斗的作风。”[1]

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维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脉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确保我们党和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精神源泉。个人自立、民族振兴、国家富强,都离不开奋斗。奋斗精神是主体克服困难、为实现目标孜孜以求的精神力量,是奋斗行为的精神指引。新时代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力军。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践行奋斗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时强调,“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进入新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发扬奋斗精神。

二、弘扬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

奋斗精神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如今经济发展水平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有些人认为弘扬奋斗精神是陈腐的观念,他们认为奋斗只是困苦岁月的精神支柱,如今经济发展了,就没必要再强化奋斗精神。笔者认为,这种观念是即为错误的。奋斗不是权宜之策,而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境界,是融于民族精神之中的一个永恒话题。奋斗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精神食粮,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弘扬奋斗精神是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我国传统优秀文化里蕴涵着丰富的奋斗精神。奋斗是维系着民族生生不息、世代延绵的脉膊,是我们党和民族长久不衷的精神动力源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是我国古人勤于奋斗的写照。古人与命运抗争、奋斗不息,才使华夏文明五千年延绵不断,创造出辉煌的丰功伟绩。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奋斗这一优秀传统,不畏艰险战胜了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反动派,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带领全国各族群众建立了新中国,建成了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之所以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这与弘扬奋斗精神密不可分的。

但经济蓬勃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在新历史背景下,更要继承好奋斗精神。如果享乐主义成风,形成了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颓废风气,一个民族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终究会败落下去。只有始终保持敢于战胜困难、奋斗不息的精神,才能保持民族的长久繁荣。弘扬奋斗精神是中国要保持长久繁荣发展的必然。正如邓小平所说:“奋斗是我们的传统,奋斗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

(二)弘扬奋斗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当代中国生产力取得巨大发展,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长期性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容不得我们骄傲自满。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奋斗精神不能丢,要用奋斗精神激发各族人民群众的斗志,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能动性,用良好的精神面貌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三)弘扬奋斗精神是新时代抵御颓废之风的重要法宝

颓废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其中一条就是对奋斗精神的淡忘,一些人存在着经济发展了,应该享受一下的思想,以致助长了颓废之风。要彻底消除颓废现象,就要从思想上强化奋斗精神这一优良传统,使新时代大学生认识到奋斗对我们党、国家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自觉地弘扬奋斗精神。大学生一旦有较强的奋斗精神,就能获得前进的动力、挑战未来的勇气、克服困难的毅力。奋斗精神在人的理想信念中的核心地位,能够促进其积极价值观的形成。大学时代是一个人确立奋斗精神的关键时期,其良好的奋斗有赖于其在大学期间接受到积极正面的引导。一个人只要有追求成功的愿望,就会做出追求目标的善意冲动,并为目标的实现付出不懈的努力,从而不会被颓废之风所影响。

三、引导大学生践行奋斗精神的策略

邓小平曾说:“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2]大学生弘扬奋斗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采用各种渠道,强化弘扬奋斗精神的引导。

(一)开展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就是努力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力,利用积极心理暗示,让大学生敢于奋斗,勇于奋斗,使大学生从“被成长”中唤醒生命自觉,让大学生敢于战胜挫折,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为实现目标孜孜以求。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引导作用,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优秀部分,要从理论上阐明奋斗精神国家、民族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动起来、活起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弘扬奋斗精神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要围绕中国近代史,广泛传播英雄模范事迹,讲好国内外著名学者、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成才故事,传播好重大科技成果或理论成果取得过程典型案例,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让大学生不断深化奋斗精神时代内涵的理解。要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微信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大学生进行奋斗精神的讨论和辩论。同时,要使奋斗精神深入人心就要改变高校思政理论课传统说教方式,采用征文比赛、即兴演讲、榜样教育等新时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引导。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时刻注意保持和发扬奋斗的革命精神、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二)强化耐挫教育

高校要注重提升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强化新时代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训练,引导大学生在挫折中弘扬奋斗精神是很好的著力点。有的大学生一直在顺境里成长,在温室里长大,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洗礼,一旦遇到困境就垂头丧气,甘愿认输。奋斗就是要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做出努力的过程,而实现目标不是轻易而举的事情,必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要提振精神,强化奋斗意识,就要通过挫折教育,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让大学生在克服障碍,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奋斗精神得以弘扬。通过多次挫折训练,让大学生形成愈挫愈勇的品质。通过耐挫教育,大学生可以认识到耐受挫折是奋斗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对伴侣。培养大学生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和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当代大学生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必须要有奋发图强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对大学生的耐挫教育,就是教会他们做好抗受压力,敢于挑战的勇气和能力,具有为实现目标而勤奋、吃苦、奋斗的精神;使新时代大学生具有经历身心之苦的大无畏精神;使弘扬奋斗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

(三)狠抓实践育人

弘扬奋斗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理想、信念讲起,从个人、身边做起,用生动的形象、高尚的精操去教育和感染新时代大学生,同时要通过实践育人,把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抓实抓细。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不断奋斗精神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弘扬奋斗精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逐渐养成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强化与困难挑战的奋斗精神。因此,高校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内或者校外实习锻炼和实践;要结合现实情况和大学生的自身特点,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科学技术扶贫、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到工人和农民当中,体验社会生活千姿百态,观察百姓的困难疾苦。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增长了见识、了解了社会的各个阶层,让大学生向劳动人民学习不辞辛劳、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和生活作风,强化奋斗观念。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强化积极向上的素质,淬炼了其意志品质,让他们对弘扬奋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四)营造正面舆论

舆论反映了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意见。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是弘扬奋斗精神的必要条件,良好舆论环境对于影响大学生奋斗观念和行为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要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建设优化校园学习环境,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其奋斗精神。导向大学生关心关注凡人奋斗,以“奖善惩恶”为标准,对慵懒不作为予以严厉的谴责和批评,对积极向上,发愤图强给予褒扬。媒体对大学生奋斗行为具有特殊的渗透力,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户外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以网络为载体的现代媒体,利用范围广和传播快的优势,使崇尚奋斗深入人心,通过奋斗引领社会风气,让大学生深度认同奋斗精神。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宣传和营造,积极传播奋斗文化,形成积极的全社会关心奋斗、崇尚奋斗的风尚。要对准对准辛勤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劳动群众,对准奋斗在边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劳动者,传播其奋斗的事迹。文艺作品不应去描写反映新时代精神人们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弘扬积极向上的奋斗气氛,形成鼓舞和引导大学生弘扬奋斗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44:1438-1439.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0.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