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系江海铸丰碑

2019-05-16孙冬远娟许斌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港水利

孙冬 远娟 许斌

2006年5月7日,著名水利海岸工程学家、两院院士严恺因病于南京逝世,享年94岁。

“毕生献科教,改造山川功勋益华夏永泽后世;博学名中外,培育桃李芳香传寰宇常沁人间”“水利学家教育学家,高风亮节道德文章和日月同辉;科学院士工程院士,真知灼见等身著作与天地长存”,告别大厅悬挂着的两副巨幅挽联是严恺院士一生的真实写照。他将70载宝贵光阴,都奉献给了共和国的水利和教育事业,为新中国的水利、海岸工程技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貌,同样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瞻仰、学习和纪念。

艰难而奋发的求学之路

1912年8月10日,严恺出生于天津,祖籍为福建闽侯。严恺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父亲曾在水师大学堂任教授,其大伯父是清末著名学者严复。严恺11岁时,双亲去世,他投靠在宁波铁路局担任工程师的二哥。为了减轻二哥的负担,他勤奋刻苦,频繁跳级,小学没读完,就跨进了中学,高中没有毕业,就考上了二哥的母校——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人生初期的不幸遭遇培养了他倔强的性格。在校学习的严恺,成绩优异,他所学的20多门课程平均成绩高达96.2分,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后的严恺,先后在沪宁、沪杭甬铁路局当实习员,虽然是刚工作不久,他却表现出杰出的才能,为当地设计了一座结构新颖的钢筋混凝土钢架桥。

1935年,蔡元培先生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决定选拔一名土木专业的技术人员去荷兰留学。当时的荷兰是水利工程的圣地,留学价值非常可观,严恺听闻立即报考。经测验,严恺脱颖而出,允许入名校德尔夫特科技大学直接攻读工程师学位,成为20世纪30年代赴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攻读土木专业的第一位中国人。根据他在唐山工学院的优秀学习成绩和德尔夫特科技大学的测验结果,被学校免去“预备考试”和“候选考试”,而直接参加“博士考试”。经过三年艰苦学习,严恺学完了课程,均以优秀成绩通过考试。

1938年年底,严恺取得土木工程师学位后,毅然回国,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担起科教救国的重任。从此,他便开始了治理开发祖国大江大河和海岸带的水利人生。

知难而上  投身治黄事业

1940年,严恺被迁至重庆的中央大学聘为水利工程系教授。1943年10月,应黄河水利委员会之邀,31岁的严恺离开重庆,北上参加治理黄河的水利工程。当他看到黄河两岸人民遭受的苦难,发誓要以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为祖国兴水之利,除水之害。时任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正兼设计组主任的严恺在黄河宝鸡峡勘测过程中风餐露宿,上高山,下深谷,辛苦测量。他怀着满腔治理江河的热血,仅用一年半的时间,便负责完成了“宝鸡峡水电站”“渭河治理”“黄河下游治理”等重要规划设计项目。

1945年,严恺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宁夏总队队长,亲自率领近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对宁夏地区黄河流域进行了综合地形和水文测量。在贺兰山深处,荒山野岭,面临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为了坚持搞好勘察,严恺经常背着行李露宿大山。一件羊皮袄,一壶水,几个馒头,他骑着自行车便把一手的水文勘测资料送到了宁夏的首府银川,并提出了整个灌区的改进和发展规划,编制了《宁夏河东河西两区灌溉工程计划纲要》,为宁夏段黄河的治理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6年10月,为保黄河洪水不泛滥,解决黄河泥沙淤积问题,严恺回到开封,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同时还兼任国立河南大学水利工程系主任、教授,研究根治黄河的综合计划。他强调治理黄河要标本兼顾,理论联系实际,并带领河南大学水利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学生参加黄河堵口工程的设计、施工。这种突出黄河特色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河南大学水利工程教学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力挽狂澜  解决天津新港回淤难题

1948年2月,严恺被聘为上海交通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并被上海公用局聘开设港工讲座,还担任了上海港规划和钱塘口治理的顾问工作。担任顾问期间,严恺勇挑重担,参与了钱塘江海塘的设计。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大胆创新,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斜坡式海塘,采取了“软碰硬”的方法替代了传统“硬碰硬”的直墙式海塘,耐久实用,抗涌效果良好,至今仍然屹立在我国杭州湾北岸。

20世纪50年代,严恺负责天津塘沽新港回淤研究,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负责的第一项重大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同时也是中苏科技合作项目。1951年,中科院急电发往上海交大的严恺处:“我院聘先生为专门委员,并请代表我院为塘沽新港建港委员会委员,政务院已通过,即请俯允电复为祷,吴有训25日。”接到电报,严恺立即回电,参加了天津新港的恢复、扩建和改建工程。

天津塘沽港位于海河口渤海湾顶部的淤泥质潮滩上,泥沙不断回淤成了港口发展的主要障碍。抗战期间曾经为日本掠夺,是为盗运我国资源修建而成。日本投降时,销毁了所有建港资料,由于原始资料的缺失,很多技术问题都难以得到解决,港口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航道淤积日益严重。当时的中国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再加上天津港回淤问题的特殊国情,当时的蘇联水利专家曾说过这样的话:“中国的河口是世界上最多的,掌握的资料却是世界上最少的,新港的问题很复杂,类似的问题苏联都没有得到解决。”显然,天津港建港事业只有依靠我国自己的专家了。

严恺面对这样的艰难险阻来到天津塘沽港,他顶着压力,带领同事们从头做起,进行了大规模的现场勘测、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工作,一边测绘,一边记录,逐步收集并建立了新港周围海域的气象、水文、地质地貌、泥沙淤积情况等完整的资料和体系。基本摸清了泥沙来源、细颗粒泥沙运泥规律和港口航道回淤过程。最终,严恺成功提出了天津塘沽港回淤问题的技术方案,为解决天津塘沽港严重回淤,建成深水大港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也为今后的扩建和改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2年,天津塘沽新港宣布开港,万吨级的轮船可以入港,但是每年都需要挖除大量的泥沙,付出的代价非常昂贵,新港泥沙问题依然严峻。1957年,新港回淤问题列入中苏技术合作项目,交通部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当时在场的专家都面露难色,认为没有研究条件。已兼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的严恺,力排众议,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任务,由他直接领导新港回淤问题的研究,并坚守“理论指导、科学实践、现场观测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细颗粒泥沙特性和水工模型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回淤问题经过10多家单位多门学科的联合攻关,最终突破了细颗粒泥沙回淤的难题,并在海河口修建了挡潮闸,有效地控制了新港的回淤。在这一研究基础上,结合新港发展对淤泥质海岸研究的不断扩大与深入,严恺作为学科带头人开创了淤泥质海岸研究的新领域,创立了海岸动力学学科,使我国在这方面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他的指导下,我国第一本《海岸动力学》出版,这意味着,我国在此领域已经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001年,严恺教授重返新港,回想起新港艰难的发展历史,他思绪万千。今天的天津新港,从侵华日军留下的烂摊子到中国第二大港,其中包含着严恺付出的辛勤汗水和心血,他让整个水利科学界都永远记住了他的丰功伟绩。

滚滚长江情

20世纪70年代,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在一片质疑声中开始了规划、论证。时任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技术顾问的严恺,更是极力主张该工程宜早日上马,认为这将对我国经济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979年5月,严恺抵达北京,汇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论证工作。1986年,长江三峡论证领导小组成立,严恺再次对三峡工程进行全面、细致的论证,为三峡工程的上马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1990年,在三峡工程汇报会上,严恺做了发言,并表示希望三峡工程尽快上马。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兴建长江三峡的决议。

1997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实现大江截流,已经85岁高龄的严恺坐在大江截流的观礼台上,倾听着大江东去的波涛声,分享着这巨大的喜悦,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壮心不已海岸情  浩瀚大海建功勋

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漫长的海岸线和14000多公里的岛屿海岸线,它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资源和便利。

为保我国海岸带不受大海侵蚀,严恺担任技术组长,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海岸带调查,历时8年的风风雨雨,对沿海1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海岸进行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调查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如此大规模的海岸带调查在我国属首次。他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对所有沿海县、市进行了考察,为我国海岸带的开发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并因此荣获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大自然美啊,大海尤其美。”严恺万般感慨,他说,这个海啊,的确了不起,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好的资源,我们应该利用好它,要兴水之利,防水之患。这个与江河湖海结缘70余载的水利泰斗,对自己所献身的事业展现出无比的热爱。为纪念这位东方著名水利科学家,在荷兰能够抵御4000年一遇洪水的东斯赫尔特防风暴大闸的巨墩上,镌刻着他的名字——严恺。

呕心沥血建河海  以身作则立校训

1952年,为了适应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严恺教授受命来到南京的清凉山脚下,筹建我国第一所著名的水利高等学府,河海大学的前身——华东水利学院(其前身可追溯至1915年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由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水利系科汇合而成。他以巨大的热情和胆识开始了他的建校历程。

建校初期,严恺教授首抓师资队伍建设,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学院从最初仅有的16名教授,发展到后来首屈一指的水利教育精英队伍。严恺以身作则,严谨踏实,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在简陋的草棚校舍给学生们上课,运动场上与学生一起参加全校运动会的竞走项目,曾一度被传为佳话。1982年,在华东水利学院建校庆典上,严恺挥笔写下了学院“十六字”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建校以来,严恺多次申述“十六字”校训的含义,他说:“水利是艰苦的事业,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中一定要艰苦朴素,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是严肃认真的,一定要严格要求,要有创新精神,勇于探索,才能取得独特的成就。”

严恺亲手拟就的,不仅仅是华东水利学院的校训,更是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他在担任华东水利学院院长后仍继续授课,并指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从事教育工作50余年。建校以來,严恺一直坚持发扬优良校风,率领教师队伍为国家培养了众多水利和海岸工程科技人才,桃李满天下。正是在这样一位我国水利与海岸工程泰斗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华东水利学院发展成为以水利为特色的教学科研型多学科性全国重点大学。

在建校70周年之际,华东水利学院恢复了“河海大学”的传统校名,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使一个单科性水利工科院校,发展成为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包括工、理、管、文各类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成为如今的全国“985”工程重点高校之一。河海大学是全国第一个海岸工程学学科博士点,而严恺则是全国第一个海岸工程学学科的博士生导师,他常常把淤泥质海岸专题研究的科研工作同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结合起来,使培养人才和学科发展相结合,共同提高和进步。建校90周年,温家宝总理视察河海大学时说道:“新中国的水利和水电事业的发展,是同我们这里输送了大批人才分不开的,这是你们的光荣。” 诠释了历代河海人躬身践行水利精神的实质。

严恺为中国河口海岸科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中国江河治理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新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为新中国治水事业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成果。

猜你喜欢

新港水利
本期导读
看风景的猫(下)
看风景的猫(上)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信息化
水利宣传
水利监督
看风景的猫(中)
新常态背景下武汉新港产业发展的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