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低碳城市建设评价与路径研究

2019-05-16高芳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经济系

新商务周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安徽省绿色生态

文/高芳菲,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经济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并明确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近年来,安徽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全国及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要求,坚持低碳发展理念,成绩显著。截至2017年,全省共有池州、合肥、淮北、黄山、六安、宣城6市列入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名单,入选城市数量居全国首位。因此,积极探索低碳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与路径,建立科学合理的低碳城市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1 低碳城市的内涵

早在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中首次提到了“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制度创新、产业升级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无论是在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低碳经济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发展。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载体,低碳城市的提出源于低碳经济,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公务管理层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虽然国内外学者在低碳城市内涵上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基本都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探究的不同建设发展低碳城市路径。本文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实质上是低碳经济理念在城市社会发展中的综合应用,从经济生产、人民生活和消费、政府管理、技术、制度等各方面实施,最终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2 安徽省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率为49.15%,根据2018年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公报显示,全省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3458.4万人,城镇化率为54.7%。安徽省2018年城镇化率中,几个城镇化率过半的城市依次为:合肥市达到75%、马鞍山市68.2%、芜湖市65.5%、淮北市65.1%、淮南市64.1%、蚌埠市57.2%、铜陵市56%、宣城市55.2%、池州市54.1%、滁州市53.4%、黄山市51.5%。

近5年来,安徽省16个城市的城镇化率不断增加,人口的扩大,建筑用地、交通、生活消费等也必然发展迅速,相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会增加。池州、合肥、淮北、黄山、六安、宣城先后获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

2.1 池州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2013年,池州市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获批全国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目前,池州市秉承“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空间开发理念,大力发展两高一首产业,以电子信息为首位产业,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用先进的技术推动能源结构优化;通过专项资金投入,建设低碳示范区,引领低碳城市发展;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增加农林碳汇;率先建成环保自行车+绿色公交+天然气出租车+新能源租赁汽车四位一体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倡导低碳生活。

2.2 合肥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近年来,合肥围绕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生态宜居城市硕果累累,一系列低碳发展政策措施效果显著,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合肥市为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合肥市以“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引领,加快推进皖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淮河生态经济带、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巢湖流域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大黄山国家公园、大别山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调整空间布局,构建巢湖梯级湿地体系;通过开发绿色产品,创建绿色工厂,全产业链的绿色管理等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广能源“梯级”应用格局,优化产业结构;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探求清洁能源,建立国内首个“全能源站”;坚持制度创新,建立碳数据管理制度和探索低碳产品与技术推广制度,引领低碳发展。

2.3 淮北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为加快推进淮北市绿色低碳发展,将低碳理念和要求落实到城市规划中,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实施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制度,推广绿色建筑;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发新能源;建立多个国家级和省级湿地公园和生态示范区,逐步构建森林绿色生态屏障,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加快推动南湖、中湖、东湖、乾隆湖、凤西湖等湿地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共同聚合形成主城区生态绿色核心。

2.4 黄山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近年来,黄山以生态立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是全省唯一不考核工业化率的城市,重点考核资源环境类的指标;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全面建立覆盖全市的四级河长制、林长制,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督政”体系,将“绿色基因”贯穿工业化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实施新型工业化。

2.5 六安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2017年,六安市通过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聚焦“一心一廊”、“一谷一带”四大平台,实施低碳示范五大工程,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全面推进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旅游、碳汇增加及生态建设和低碳试点示范五大工程,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具有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全面推进低碳能源、低碳产业、低碳旅游、碳汇增加及生态建设和低碳试点示范五大工程。

2.6 宣城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为顺利完成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目标和任务,宣城市坚持生态理念,落实主体功能区域规划,创建低碳型集聚区,优化城乡建设格局,完善国土空间开发;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推进低碳旅游,全面构建低碳产业体系;高效利用常规能源,有序开发清洁能源,加快推进阳光电源光伏发电、泾县牛岭水库水力发电等绿色能源项目,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形成“三环八射”路网结构,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平均出行分担率,打造低碳交通;推广低碳建筑,提升林业碳汇;加强低碳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倡导低碳生活;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

3 安徽省低碳城市建设路径分析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全面落实总量减排责任机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截至2015年年底,全面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减排总量削减目标任务。共创建4个国家级生态县、157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1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市、24个省级生态县、4 60个省级生态乡镇、1029个省级生态村。

安徽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制定生态强省发展战略规划,自上而下,舆论先行,全民参与,积极探索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路径。

3.1 落实低碳理念,制定低碳城市发展规划

为积极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规划目标,安徽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规划与实施方案。2010年,《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了生态强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用10年时间实现全省生态竞争力比2010年翻一番,基本建成生态强省。2013年,《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3-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将努力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低碳试点示范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安徽省“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指出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到2020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15%,森林覆盖率超过30%。

3.2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互联网融合

安徽省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十位,拥有江淮汽车、奇瑞汽车、马鞍山钢铁公司、海螺水泥等众多富有竞争力的企业,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节能减排、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着矛盾与冲突。因此,在低碳城市建设中,要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城区中污染严重的企业。目前,合肥市已全面关停马钢(合肥)公司生产线,中盐红四方、丰乐农化等化工企业实现退城进园,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宣城、黄山等地积极发展低碳旅游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创新转型升级的方向,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排放;促进互联网与环保产业融合发展,运用“互联网+”提升绿色生态服务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池州市贯彻落实绿色授信政策,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优先安排绿色信贷专项信贷额度,加大绿色信贷支持力度。

3.3 因地制宜,构建低碳生态示范区

安徽省16个城市,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各有差异,在低碳城市建设路径的选择上充分考虑空间格局,优化生态环境空间规划管理,构建低碳生态示范区,引领低碳城市建设。合肥市出台《合肥市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巢湖沿岸,重要城乡饮用水源地周边乡镇等21个乡镇及巢湖水面纳入生态涵养区,123个区域列为禁止开发区;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护,并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划定59个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着力构建“一湖五渠、五源六脉、多廊道”的生态保护红线总体格局;以“三河一湖一园一区”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引领,大力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3.4 鼓励技术创新,探求清洁新能源

推广重点行业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形成生产、生活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加能源的绿色安全利用与开发。马鞍山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井下采空区采用全尾砂胶结充填,提高了资源回收利用率,有效减少了对矿山植被和地形地貌的破坏。池州市开展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对建成区35蒸吨/小时及以下工业企业锅炉清洁能源加强调度,超额完成2018年省定清洁能源替代任务。

3.5 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森林碳汇

森林是最大的陆地碳库,在降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扩大森林种植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利用森林碳汇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表1中显示了安徽省部分城市近年来森林覆盖率情况,其中,黄山市、池州市森林覆盖率位居前列,森林碳汇能力较强,具有建设低碳城市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此外,六安、安庆、芜湖等森林覆盖率也逐年增加,可见,各市均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森林碳汇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

表1 2013-2017年安徽省城市森林覆盖率统计

3.6 建立评价制度,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近年来,安徽省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于2017年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创新建设以各级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长制组织体系,构建推进林业生态保护和发展的新机制。制度创新是生态理念转化为实践执行的有力保障,围绕实施举措,依据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徽省低碳城市建设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合肥市紧密围绕国家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政策,创新碳数据管理制度、低碳产品和技术推广制度,全面考评低碳城市建设成效。

4 结束语

安徽省低碳城市建设围绕生产、生活、政府管理等方面展开,重点表现在经济生产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低碳产品的推广,以及低碳生活的倡导。从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三个指标,综合评价安徽省低碳城市建设的综合成效,其城市碳排放减少成果显著。

猜你喜欢

安徽省绿色生态
绿色低碳
成长相册
“生态养生”娱晚年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