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与网络表情符号:网络传播中意义的建构与人际功能的实现
——以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

2019-05-14陈欣杰

中国记者 2019年4期
关键词:表情符号新华社公众

□ 文/陈欣杰

内容提要 表情在人类沟通交流活动中起着意义补充的作用。基于网络表情符号表意丰富、娱乐性强等特征,互联网时代,网络表情符号成为人们沟通交流表情达意的又一手段。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在其微信推送文章中尝试使用网络表情符号以期达到增强传播效果的目的。本文以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为例,探讨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表情符号在传播活动中怎样完成意义的建构与人际功能的实现。

根据腾讯公布的《2018微信数据报告》,2018年,微信每月有10.82亿用户保持活跃,每天有450亿次信息发送出去。该报告还指出,在表情使用方面,00后最爱的表情是捂脸哭,80后最爱龇牙笑,70后最爱捂嘴笑。网络表情符号伴随着微信的发展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表达自我的一种独特方式。

一、网络表情符号及其特征

符号作为人们沟通交流的载体,可分为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符号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也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表情,作为体态符号的一种,属于非语言符号。表情在人类沟通交流活动中起着意义补充说明的作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阵地,网络表情符号也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逐步渗透到人们沟通的方方面面,成为当代社会一种新的文化景观。在网络上,图片可以将“不在场”转化为“在场”,将视觉体验转化为真实体验,将文字描述转化为情感表达,网络表情作为网络传播时代下图片的主要传播方式,映射了人们的情绪表达,衬托了视觉审美需求。[1]网络表情因其直观性、多意性、表意娱乐化等特点深受人们喜爱。有学者指出,网络表情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视觉化表情具有文化交流共通性,从一件复杂的事物身上选择几个突出的标记或特征就能使人把事物识别出来;第二,表情符号表意丰富,娱乐性强,搞怪调侃、卖萌搞笑、表意丰富是其最大特点;第三,题材多元,紧跟流行时尚元素,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更新快的特点;第四,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表达方式多样,种类与数量日益增多,设计也日渐精细,呈现方式越来越多样化。[2]人们在网络中交际,网络表情符号的这些特征弥补了现场“面对面”情境的缺失,为对话双方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意思提供一定的条件。然而,网络表情符号也存在一定的意义模糊性,这种意义模糊性体现为网络表情符号的本意正日渐弱化,而其所包含的引申义日渐丰富,以微信表情“皱眉”为例,“皱眉”的本意为不悦或紧张,但在这个网络表情符号中,皱眉的同时略带微笑,可以猜测此时“皱眉”的本意被弱化了。在不同的沟通情境中,该表情既可表示对对方观点的赞同,也可表尴尬、勉强之意。该表情甚至可在具体语境中表示出一种委屈、无可奈何之意,用以表现说话人欲言又止的无奈。因此,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也为人们对意思的解码提供多种可能,这也成为人们乐于使用网络表情符号的原因之一。

二、新媒体场景下人际功能的实现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除了具有表达讲话者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外,还具有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判断和评价的功能,即“人际功能”。[3]换言之,语言的人际功能是社会人的有意义活动,是做事的手段,人们必然要用语言来和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也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4]新媒体时代语言已然不是传播活动唯一的手段,图片、视频、网络表情符号等成为信息传播的补充内容。

传统媒体时代,人们看重的媒体要素主要是内容与形式,互联网时代到来后,社交成为媒体的核心要素,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情境)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配适;而从信息推送的角度来看,配适不仅意味着内容与场景的匹配,也意味着形式与特定场景下的阅读需求相适应。[5]微信给人们带来新的交际方式的变革。微信搭建的人际沟通平台,使其沟通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有效地从线上将线下关系继续巩固,同时,微信这种强关系连接的属性还可将线下难以表达的语言在线上进行沟通,使得沟通可以在双方不在场的环境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尴尬,从而达到人际传播的目的。[6]在微信平台上人们进行线上的沟通与交流,除了语音与文字外,网络表情符号成为另一种意义的表现形式。利用网络表情符号开启新的话题,化解沟通中的尴尬成为微信用户的常规动作。

图1

图4

图2

图5

图6

图3

作为主流媒体传播信息引领舆论导向的重要阵地,微信也扮演着重要的信息传递者角色。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时代媒体“两微一端”的标准配备之一,搭建出媒体的特殊信息服务场景,在这样一个大的场景里,主流媒体通过选题、制作、加工、把关等环境构建出一个个针对不同信息、不同新闻内容的个性化小场景,从而满足受众在不同场景下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在这一个个小场景中,受众通过阅读、点赞(新版微信调整为“好看”并在微信“看一看”功能中对好友点亮的“好看”文章进行集中展示)、留言、转发等行为参与到信息的传播活动当中,完成与会话方(微信公众号)的双向交流,从而实现人际功能。

三、新华社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

新媒体时代,网络给主流媒体自身形象的建构与舆论导向引领带来了新的路径,传统单一的“文+图+视频”的形式已不足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微信公众号从诞生走到现在,经历了井喷式增长的阶段,随着微信公众号数量的激增,面对每时每刻庞大数量的微信推送文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对接收到的公众号信息视而不见,不愿细看,不愿点开。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与转型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譬如在“两微一端”发力,然而,海量信息让用户越来越疲惫,大部分订阅号的阅读量和受众黏度并不高。[7]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用更新的手法、更多样的表现方式,整合需要传播的新闻内容从而更大限度吸引受众,引发受众的价值共鸣,提高传播的有效性成为媒体的研究课题。

2018年12月30日,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公布其微信用户数突破2000万,而在2017年7月,其微信用户数刚突破1000万大关。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活泼风趣的网络语言吸粉无数,树立起别样的主流媒体形象。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者表示,如今的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已成为众多用户置顶的“每日必看”,其与众不同的文风创新以及与网友坚持续、积极、良好的互动收获了众多“铁杆”粉丝,然而,不久前,一些受众对新华社及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仍抱着“高冷严肃”的刻板印象。这样的变化,其团队归因于“原创的诗情与画意”。[8]用心的选题、精选的编排布局、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俏皮式言语互动成为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使用场景丰富

新华社官网微信公众号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并非仅在文内使用,也包括将网络表情符号放到微信推送文章的封面,或在留言回复区里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吸睛的标题,简洁的排版,文章内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并配以活泼俏皮的语言,能够瞬间激发受众阅读兴趣。2018年7月16日,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万水千山总是情,再打一架行不行!!!》的微信推文,呼吁广大网友为文内照片投票,这些照片是新华社前方记者为世界杯记录的精彩瞬间。如图1,文章开篇用上3个网络表情符号,其中包括两个动态网络表情符号,即我们熟知的Gif表情。该条微信推送正文部分共计使用网络表情符号22个,其中动态网络表情符号18个。这些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迎合了该条微信推送所设定的虚拟场景,鲜活动态的表情激发了受众的兴趣,从而吸引受众参与到投票活动当中,甚至有网友留言表示“以后微信斗图表情包就靠新华社 了”。

将网络表情符号设置成微信推送文章封面图,并配以形象生动的标题,这类手法多见于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次条微信推送。以2018年11月23日的微信推送为例,如图2,文章《75000元变成7500亿!女子翻开自己的房产证,惊呆了!》及《完了,我越来越像我妈了!哈哈哈哈哈哈……》均以网络表情符号作为微信推送封面。前者是人们熟知的“蘑菇头”系列微信表情,后者则是“猫咪”系列夸张表情。这两种表情风格类似,都是将人脸表情以抠图的形式嵌入另一主体当中,形成“拼图”式表情。将人脸表情嫁接到另一主体,通过不同主体搭配,展现出形形色色的情感状态是此类表情的最大特色。2018年12月26日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推文《只因妻子这句话,丈夫竟愤怒到纵火烧家,还特地给她现场直播 ……》《让一让,我又要进化了……》也都使用了“拼图”式网络表情符号作为封面,如图3。

纵观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过往消息不难发现,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话题多为社会新闻,如2018年2月22日题为《哈哈哈哈!孩子们的寒假作业,看到答案笑喷了》,2018年7月6日题为《全国首个“蚊子出没预报”上线了!嗡嗡嗡嗡嗡嗡嗡……》以及2018年11月17日题为《天降bug!飞机头等舱只要90元……航空公司霸气回应》等。社会新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新闻报道多接近生活,适合使用网络表情符号以调节气氛。同时,生活科普类话题也多使用微信表情符号,如新华社2019年1月1日推出的微信《早上先刷牙还是先喝水?人生最纠结的30个问题有答案了!》。除了上述话题外,新华社还尝试在各大报道活动当中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如2018年8月29日《刚刚,中国队又夺冠了!》报道英雄联盟中国代表队在决赛中摘下亚运会表演项目电子竞技史上首金。2018年12月26日《让一让,我又要进化了……》对第六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发展大会进行预报道,其中使用了8个网络表情符号。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2月26日,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官宣:你的自拍表情包被Pick了!》标志着“全民拍动图——为改革开放打call”自拍表情包征集活动的圆满结束。将网络表情符号活用到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报道活动当中,形成新华社独有的纪念活动,给新媒体语境中网络表情符号使用提供了新的经验借鉴。

(二)构建编辑与受众的交流 “场”

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报道形式,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在微信推文中建立起一个个小舆论场,在这些舆论场中,传播者与受传者双向的交流与互动通过“留言”功能得以实现。微信编辑制作编发微信——受众接收信息——受众留言——微信编辑回复留言并精选留言在留言区域进行展示——受众看到留言区精选留言激发留言兴趣,再留言——转发,这样一种模式在每一条微信推送中得以实现,从而传播活动的人际功能得以发挥。

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根据不同内容题材的微信推送,制作风格别样的文章,并在其中加入网络表情符号以丰富该场景下的意义表现形式,赋予文章语言之外非语言的意义表达,从而推动受众参与到场景交流中,扩大文章传播力、影响力。回到上文中提到的《让一让,我又要进化了……》,该文章标题构建出一个独特的悬念场景:新华社作为说话方告知会话方有事情即将发生,但没指出具体内容,且“我”的指代也未明确。文章开头也并未道清事件内容,而继续埋下伏笔,“所以你连‘我’是谁都不知道就点进来 这样真的好么”配上一个“别爱我 没结果”的网络表情符号,继续刺激受众的好奇心(如图4)。通过这样一个场景的搭建,将受众置于“面对面”交流场景之中,说话方留下悬念,让会话方不禁想继续追问到底是怎样的事情,从而在该场景中交流得以继续。微信正文的结束意味着说话方完成说话内容,而留言区则给会话方回应提供条件,在该条微信推送的精选留言中,不难发现,通过场景建构以及各类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受众的阅读兴趣被极大激发,在阅读结束后,受众并没有选择停止交流行为,而是进行留言回复,参与到交流当中,从而完成了该场景下的人际沟通(如图5、图 6)。

四、结语

新华社官方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增强了微信推送文章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在独特的场景中完成了意义的建构,同时人际功能也得以实现。作为意义建构与表达的补充手段,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无疑激发了受众参与到传播活动当中,引发二次传播。然而,在网络表情符号的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几点问题:首先,网络表情符号的选择与题材内容是否匹配,网络表情符号的娱乐性使其不适宜使用到严肃的新闻报道题材当中;其次,网络表情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更多新的意义,意义的丰富,表意的模糊使得网络表情符号在某些情境下不仅不能传达说话方的本意甚至可能造成意义的曲解;再者,网络表情符号种类内容多样,人脸肖像与卡通拼接的网络表情符号受人们追捧,但该类网络表情符号是否侵犯肖像权这值得深思,此外,网络表情符号的创作权在使用过程中如何维护也应引起重视。

【注释】

[1] 谷学强,胡靖. 非言语传播视角下网络表情的传播功能研究[J]. 新闻界,2017(03) :42-46+96.

[2] 胡远珍. 网络社交中表情符号的表达与象征意义分析[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6):147-154.

[3 ]胡壮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15.

[4] 李发根.元话语功能与韩礼德三大元功能对比分析[J].中国外语,2012(03):24-28.

[5] 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 新闻记者,2015(03):27.

[6] 陈娟,汪金刚.微信人际传播影响因素分析[J]. 新闻界,2017(05):60-63.

[7] 崔保国. 2017年新型主流媒体发展概况及展望[J]. 新闻战线,2018(01):10-12.

[8] 陈子夏. “粉丝”1000万的背后——打造微信舆论阵地的新新“新华体”.[J]. 中国记者,2017(08):13-16.

猜你喜欢

表情符号新华社公众
微信表情符号写入判决:你发的每个表情都可能成为呈堂证供
再创新高
公众号3月热榜
世界表情符号日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