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2019-05-14孟含琪

中国记者 2019年4期
关键词:南仁东天眼榜样

□ 文/孟含琪

作为一名金融专业毕业生,在当记者的五年内,我被无数次追问:“为何不在CBD大楼里做个商业白领,与高大上的经济数字做伴,而是把脚趟进泥土里,做一个时刻奔跑的记者?”

我以三个榜样的故事回答这个问 题。

第一个榜样是老夫妻院士汪尔康和董绍俊。提起他们,化学专业业内无不肃然起敬。这对业内的“神雕侠侣”为我国基础化学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 献。

2018年的除夕夜,万家灯火,阖家团圆。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的办公大楼里,汪尔康和董绍俊仍在坚守工作。

这已不是汪尔康夫妇第一年守在办公室里过新年。前些年一个除夕,老两口办公室亮灯的照片在朋友圈里广泛流传,很多人点赞。所以,2018年除夕夜,我也跟着他们体验一个不一样的除夕夜。

当天,两位老人上午准时上班,中午吃一口工作餐,然后就忙到晚上。他们的电话不时响起,有拜年的,也有想来探望的,他们表示了感谢,继续工作。晚上,他们在各自的灯下阅读文献,偶尔起身到对方的办公室相互探 讨。

晚上九点多,绝大多数人都在看春晚、包饺子,可是汪尔康夫妇办公室里面静谧得没有声音。于是,我把这个寂静的故事写成了一篇报道,在春节期间受到很多关注,被很多媒体竞相转 发。

科学家精神是什么?这一晚让我明白,科学家精神不需要用多么华丽震撼的辞藻去形容,也许答案就在每个勤勉的夜晚。

第二个榜样叫黄大年。我国杰出的战略科学家,他的英年早逝让很多人落泪;他的精神却让无数人奋起。通过采访,我发现在黄大年老师逝世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踏上黄大年工作过的这片热土,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创新工作中。

崔军红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她在美国一手创办水下传感网络实验室,是国际公认的智慧海洋实验室中的“NO.1”。2016年,她来到吉林大学,创办了智慧海洋研究中 心。

在一个没有海的地方创办智慧海洋中心,有人认为是异想天开,戏称她为“内陆国海军司令”,但她告诉我,“黄老师也是从零开始的。生命在于折腾,越难的事情做起来才越酷。”

在对黄大年精神的采访调研中,无数像崔军红一样的科研人员让我印象深刻,年近六十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杨春才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吉林后每天吃住都在实验室,像年轻人一样“玩命”;在美国拥有多项发明专利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张立华在吉林创办了研发人工智能的公司,举家回到国内 ……

他们纷纷告诉我,在国外功成名就是实现小我,为国家做事才能实现大我。心有大我的人生才更幸福。国家才是他们唯一的信仰。

第三个榜样叫南仁东,著名的天眼之父。在2017年9月25日,也就是“中国天眼”启用一周年的前10天,南仁东却永远闭上了眼睛,享年72岁。后来,我走进了南仁东弟弟的家里,听他讲述了哥哥无限广袤的人生。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南仁东在多个国家担任客座教授,那时很多国家向他抛出橄榄枝,希望他能留下工作,甚至一天的工资相当于国内一年的工资。但他说“知识没有国界。但国家,要有知识”,毅然选择回国做研究,还带回了一个野心勃勃的目标:既然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提出要建设射电望远镜,我们中国也建,而且要比他们做得更好。

□ 图为孟含琪采访“天眼之父”南仁东家人。

□ 图为孟含琪在吉林大学艾滋病疫苗实验室采访。

从此,南仁东为天眼着了魔。为了选址,他用了11年,几乎踏遍了西南山区的所有洼地。“他就是为了这个项目而生的”,这是很多学生对他的评 价。

可是对家人而言,南仁东却亏欠太多。“我们不了解他”,这是我在辽源采访南仁东的家人时,他们说得最多的话。因为工作太忙了,南仁东很少和家人团聚,就连春节中秋节都几乎在工作岗位上。为了节省时间,他几乎靠泡面充饥,家里堆的都是过期半年以上的食品。有一次他回辽源,弟媳给他做了顿饭,他吃的像个孩子一样,狼吞虎咽。家里人看不过去问他:“你都是这么大的科学家了,也不缺钱,干啥总在山里折腾,值得吗?”他突然停下筷子,陷入沉思,只说了三声“值,值,值”。

当我看到除夕夜坚守工作的汪尔康夫妇,看到怀揣赤诚之心的黄大年式群体,看到用生命给了我们一片更加晴朗星空的南仁东,我已经找到了答案。这些科学界的泰山北斗毕生求索、呕心沥血,是为了创造一个跑得更快的中国。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和风骨,我愿意做一个记录者,记录他们用毕生心血探索创造的中国速度。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猜你喜欢

南仁东天眼榜样
天眼刷“锅”记
南仁东 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南仁东用心血铸造“天眼”
高轨“天眼”诞生记
神秘的天眼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