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识“问题”

2019-05-13小君

大学生 2019年5期
关键词:尔西西域常识

小君

2016年,我开始为《大学生》杂志撰稿,

那时我已经是一名博士生了,更是有着十年学龄的专业文科生。

虽说写作对我来说从来不是难事,

但我真正感觉到会写文章,是从那时开始的。

上大学后,我写得最多的要数专业论文了。写专业论文,除了不能抄袭这条底线外,文风要简洁、平实。由于论文的受众是具有相同学科背景的同仁,在表述时,我会不自觉地使用一些行内熟知的的专业术语、行文基本都建立在学界公认的常识基础上。然而,这个习惯一旦放在《大学生》稿件的撰写中,就行不通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与国外留学生一起研究清代文献《钦定西域同文志》中出现的帕尔西语词汇的文章。写稿时,我想当然地认为,相对于专业常识的介绍,文章更应该突出的是新问题、新发现。结果,那些我本以为很简单不值一提的事情,却让编辑看得云里雾里,理不出文章的思路来。

比如我提到《钦定西域同文志》这本文献是由满文、汉字、蒙古字、西番字、忒特字、回字书写的“六体书”,首先让编辑困惑的是,帕尔西语从何而来?此外,研究帕尔西语为什么是和伊朗籍同学一起?回语是指历史上回族使用的语言吗?……这些都是她看不明白的地方。

看完编辑的修改意见,我才发现自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大前提,一篇好的通俗文章应该是门外汉都可以读懂的。这篇文章涉及许多西域史、语言学的内容,非专业读者在第一次看到我以为不用过多解释的“常识性”内容时,肯定会满脑子问号。虽然文中提到了帕尔西语是什么、如何用审音勘同的办法研究这些帕尔西语词汇、为什么要研究以及结论是什么等几个相关问题,但脱离了基本概念或者没有背景知识的介绍,很容易导致逻辑不通,以至于读不下去。

当我试图按照编辑的疑惑加以修改,使之更容易理解和通读时,又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基本常识”,根本无法准确地解释清楚。比如波斯与伊朗的地理概念是什么?“波斯语”与“伊朗语系”概念的区别是什么?随后,我将之前默认所有“常识问题”罗列了出来,逐一去敲定,才发现那些原先自以为很懂的“常识问题”原来并不都一清二楚,这正是导致文章说不清楚的主要原因。

在认真阅读了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后,我终于准确掌握了基本概念,随后调整了思路,对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重新作了补充和修改,原本晦涩的文章一下子變得清晰明朗起来。这篇不过2000来字的小文章,我前前后后改了6稿。虽然费了很大的工夫,但从中学习到的东西却对我意义深远。

记得有位博导说过,“文章要有问题意识”,我以前不理解,如今才知,这“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自以为谁都知道的“常识”。

猜你喜欢

尔西西域常识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一个人的爱情小镇
班超出使西域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西域图志》纂修略论
夏尔西里怀想
回归常识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