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5-13胡迪刘佳璐李璐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个体

胡迪 刘佳璐 李璐

摘 要: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一直备受关注的研究话题。已有研究文献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对新生适应新问题的关注、问题原因的探究和新方式的探索,但基于调研的量化研究相对不足。文章调研了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有关问题,运营社会适应理论进行分析,发现当代大学新生在适应问题上存在学习适应不足、生活适应较难、文化适应缓慢等三方面的问题。认为可以从个人、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三方面,相互配合,解决此问题。

关键词:新生入学适应建议对策;社会适应理论;个体、学校两层面联动

一、新生适应问题研究的三个热点

本文以“新生入学适应”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该问题从1994年起就被学者关注,并且研究文献呈现上涨趋势,可以发现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而且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新生适应新问题的关注、问题原因的探究和新方式的探索。

(一)对新时代大学生新问题的关注

卢向礼(2017)指出,"95后"是伴随着信息爆炸、万物互联的社会浪潮而成长起来的,他们在1995-1999年间出生,年齡在17-22岁,相对于80后和90后而言,95后是互联网数字化的一代。他们更加年轻,思想更活跃,更开放。随着越来越多的"95后"不断进入大学校园,新旧思潮冲击引发的问题也不断突出。[1]

(二)对入学适应影响因素的分析

段兴利(2008)等指出,进入大学是个体人生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会使大学新生面临自身和环境关系的多方面改变,这种改变必然给他们带来压力和挑战,引发入学适应问题。[4]已有文献资料显示,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主要是对自然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适应,这个适应过程受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对解决新问题的新方式的探究

单旖旎(2017)等认为应该从: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利用新媒体等手段,正确引导新生客观认识大学;树立学习目标,专业认识环节必不可少;加强辅导员与新生的沟通与联系,使学生尽快融入新的集体;适当调整教育教学模式等方式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2]徐亚萍(2017)指出,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是社会、学校、家长以及学生本人颇为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新生是否能够快速地适应新环境对他们的四年大学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透过新的表现提出新的对策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3]

基于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梳理,在第一学期末,面向新生随机发起了《新时代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的问卷调研,并对有关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回收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98.5%。

二、新时代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

(一)学习适应不足,男女生有明细差异

面对“你觉得自己本学期学习压力大吗?”问题,超过半数(52.9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压力一般,近三成的同学(25.64%)认为自己压力比较大,少数同学(13.68%)认为自己压力不太大,不到一成的同学(7.69%)认为自己的压力非常大。由此可见,接近半数的新生存在较大学习压力。此外,男女生学习压力存在较大差异,表示自己压力很大的男生(13.33%)的比例要高于女生(5.75%),相反表示自己压力不大的大一新生中女生(14.94%)的比例高于男生(10%)。可见,女生较男生的适应能力稍强。

“你喜欢现在的专业吗?”一题结果中,超过半成的同学(57.26%)的同学选择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喜欢该专业,另有四成同学(41.88%)同学表示一般喜欢或不太喜欢该专业,仅不足1%的同学表示极不喜欢现在的专业。

关于对未来的规划,近七成的同学(77.78%)目前表示有出国、考研、工作等明确计划,但仍有二成(22.22%)的同学表示自己对未来没有明确打算。男女生数据有所不同,没有打算的难同学所占比例(33.33%)高于女生中该类同学比例(18.39%)近一倍。因此从此角度,男生在规划方面较女生仍需提高。

(二)生活适应较难,“小团体”亲密度高过“大集体”

在被问及“大约认识班级中的多少同学?”和“你现在对自己班级同学的熟悉程度是多少?”时,七成同学(71.79%)选择了“5-13人”及“14-21人”选项,六成同学(63.25%)选择了“小部分熟悉”选项,二者的选择情况较为匹配。此处也验证了问卷结果的真实性及可用性。从结果中可以看出,虽然开学已进一个学期,但是大一新生对自己班级同学的熟悉程度并不很高,对于班集体的认知程度并不十分强烈。问卷结果中仍有近一成(7.69%)的同学认识本班同学人数少于5人(即停留在宿舍内的4人左右)。

课余生活方面,被问及“你加入了几个学生组织?”时,男女生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超过半数(53.33%)的男生选择不加入各类学生组织,但超过八成女生(82.76%)选择加入1-3个学生组织。

(三)文化融入较慢:不同地域差异大,“北方人”更易交朋友

基于对不同地区同学在文化融入方面是否有差异的思考,对比分析了南北方城市同学在“熟悉同学数量”方面的差异,发现:“北方人”仅有13.68%选择了与同学不太熟悉。可以看出,来自北方的同学与其他同学熟悉程度相对较高。同时通过与不同生源地同学的访谈发现:来到新城市后,因为不同生源地所带来的地域差异,特别是在方言、生活习惯、风俗、气候、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对大学新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需要较长时间缓慢适应才可以融入新城市的文化。

三、建议与对策

(一)社会适应理论

心理学上的社会适应是一个综合复杂、多层次的概念,强调的是适应的心理机制和适应过程,其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社会适应的动力是个体的本能——本我,社会适应过程就是自我调节本我与超我,以使两者达到关系平衡。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社会适应无意识性的特点,认为本我与超我关系不平衡引起焦虑,而社会适应的主要机制是对焦虑的心理防御。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社会性的需要,认为个体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目的和动力是实现自我的潜能——自我实现。社会适应的主要机制是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主动地解决情境中面临的问题,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我的需要。

因此,社会适应有3个基本组成部分:个体、情境和改变。个体是社会适应过程的主体;情境对个体提出了自然的和社會的要求,也是个体实现自己需要的来源;改变是社会适应的中心环节,社会适应是由达到个体和环境的和谐关系所必需的个体自身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双方组成的,它不仅包括个体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而且也包括个体改变环境使之适合自己的需要。

大学生就是由年龄、角色、任务相似的个体组成的具有共同活动领域的群体。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领域大致包括学习、人际关系、身心发展、社会角色和家庭活动等几个领域[5],因此,我们结合社会适应理论并根据大学生个体的活动领域我们提出三点意见。

(二)个人层面积极调整

Oyserman等人发现个体我与生活满意度正相关、与情绪问题负相关,不同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心理适应有不同影响[6]。同时也有研究者发现,当面对相似的压力水平时,个体我、关系我和集体我均发展较好的个人报告更高的幸福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同一个环境中有的大学生能很好地适应大学学习而有些学生却不能的原因,个体作为社会适应的主体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大学生应该主动积极适应新环境、新生活。在学习方面,首先大学生应该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主动学习、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而不是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对于一些不喜欢的课程,也应该试着去了解,每门课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同时,大学的课程相较于高中而言普遍进度较快,所以更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与老师互动,平时多参与小组讨论,扩大自己的视野。在人际交往中,大学新生应该主动去接触周围的同学,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参与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新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同时,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并建立自己对于学校生活的胜任感,从而实现自我适应。

(三)学校层面创建良好氛围

社会适应理论的另一方面指出创建适合主体发展的情景可以使主体更符合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要求和期望。由此,从尊重学生个体的角度,新生入学教育要取得实效需要高校全面关注新生个体在面对各种环境变化时的适应状况和实际需要,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指导。首先,高校要深刻认识新生适应问题对教育质量的影响,积极深入研究当前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现状和原因,在定期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方案,并适时完善。其次,开展通识类课程建设并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同时,针对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学校应该配备充足的专业导师工作队伍,教育者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他们关系到大学生是否可以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建立完善的价值体系。最后,入学教育工作要重视做好评估反馈,高校应当定期对入学教育的目标、实施方案和走向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根据实情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只有建立起新生教育活动的定期反馈机制和评估系统,才能为其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四)个体、学校两层面联动变化

大学新生在进入新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焦虑、孤独、迷茫、自卑等适应性问题存在两方面原因。客观上,新生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引起的心理落差、学习内容和方式改变导致的心理压力、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带来的交往障碍都是问题的诱因;主观上,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缺乏关注以及学生不愿主动向教育工作者寻求帮助也使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学生个体和学校必须共同努力、联动变化,学校应创造一个更适合学生发展、切实符合大学新生状况的环境,在此环境中的学生个体更应该调整好状态,完成自我适应,实现自我价值。

四、结语

适应与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和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个体是否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在新生入学之际,社会角色发生转变,开始脱离父母独立生活,面对全新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人际关系等,使得这一时期成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峰期。本文主要针对新时代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存在的学习适应不足、生活适应较难、文化融入较慢等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学生个体应主动适应环境以及学校也应该创建满足学生发展所需的环境的建议,只有这两方面协同发展,才能进一步解决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使学生能够在大学的校园中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 卢向礼.“95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问题[J].文学教育(下),2017(08):142-143.

[2] 单旖旎,陈冬梅,刘苗.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2):284.

[3] 徐亚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相关问题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02):68-69.

[4] 段兴利,叶进,权丽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4):68-70

[5] 王滔,陈建文.大学生心理素质三维结构模型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4):81-85.

[6] oyserman,D.,Coon, H. M.,&Kemmelmeier, M. Rethinking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Evaluation of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and meta-analyses. Psychological Bulein, 2008(128).

基金项目:项目为2018年度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项目,项目代码:110-03-0178088。

猜你喜欢

个体
组织合法性的个体判断机制
行为免疫系统对个体就医行为倾向的影响*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川金丝猴圈养种群繁殖能力与管理对策分析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个体车主:货运行业不好做 很多人谋求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