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难题与内化实效探析

2019-05-13汤玉华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是主体对教育环境与自身内心的深层理解和把握的复杂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存在着三个主要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如何内化为人的思想价值;社会思想意识如何内化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如何在自我教育中化价值规范为情感意志。这三者之间呈现逻辑递进关系,只有解决这些难题,才能真正实现知情意行合一的内化实效和内化境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难题;内化逻辑

内化指的是外部的理念、思想、规范转化成为人的内部精神系统一部分的过程。内化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具有精神自觉性、渗透性,反映了人的内部精神世界的丰富展开、完善与提升的过程。思想内化就是主体对教育环境与自身内心的深层理解和把握,内化的完成体现了内外关系的和谐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是指思想理论通过环境的影响、教育的教化,以人的主体理性体认、情感认同的形式转化为主体内在自觉的价值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是人的自我完善的需要,体现了人的发展的旨归。一个社会的公民整体思想政治素质怎样,不在于它有多么严格严密的制度律令,而在于个体思想政治内化的深度和外化的力度,个体思想内化的程度是检验个体思想素质高低的标准。

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过程存在着一些难题没有得以破解,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如何内化为人的思想价值,二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如何内化为个体的思想观念,三是如何在自我教育中化价值规范为情感意志。只有很好的解决这三个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这三大难题之间是逻辑递进关系,第一个难题是理论自身层面,第二个难题是社会层面,第三个难题是自我教育层面,理论内化和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内化最终必须通过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一、化知识为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如何内化为人的思想价值

有些大学生把思想理论仅仅看作知识性的学习,所谓化“知”成“识”,而不是化“知”成“智”,化“知”成“性”,就容易走向教条化机械化,“知识论哲学的形而上学意义在于试图发现世上万物背后的超时空的永恒不变的存在,只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那么受教育者就一定会朝着这个预订的目标发展并实现”。思想的内化不同于知识的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把“理念”“知识”“规范”装入受教育者的大脑,=而是真正将这些理论融入自己的思想观念系统,实现知情意行有机融合,避免出现“知而不信”,“知而不行”的情况。

(一)思想理论要内化为价值认识,就需要依赖理论的彻底性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是以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身的理论基础。相比较而言,中世纪的思想教育以人有原罪的认定为指导思想,从而走向信奉上帝的目标;资本主义的思想教育以人性受压抑而异化的认定为起因,以人的个性解放为目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是以劳动大众的非觉悟状态为起因,以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精神是以实践为核心,在逻辑与生存、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建构人的意义生存,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人的接受思想、内化为情感融入,上升为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它不是徒具规范、指引、约束的外在价值,而是充分发挥其自主理性的内在价值,实现理论启发、解放人性的提升功能。理论越成熟和彻底,思想就越清醒和坚定。

(二)思想教育的“理”具有“化理论为德性”的特征

“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抓住事物的根本,具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理论作为教育内容,其科学性和价值性决定了理论能够满足人的内化需要。理论必须与人相结合才有意义,才能产生说服力,转为生产力。需要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欲望和渴求,表现为愿望、興趣、动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本身具有潜在的思想教育的价值和满足人内化需要的价值,理论既有解释力、改造力,又具有育人的效果。正如冯契所说,“化理性为德性,意味着理论本身就具有内在的价值,体现人格。”作为主体同时又是理论之作用的对象,对理论具有需求性和可接受性。思想教育内化在需求动力下实现主体的经验与体验相融、推理与顿悟相统一。主体经过认知选择、情感融入、意志整合,转化为自我意识,形成新的思想价值系统。正如冯契先生所提出的“化理论为德性”思想,“人类在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以真善美为理想和信念的人格,自由人格就是有自由德性的人格。”科学的理论培养了主体的真善美的理想信念和自由德性人格,并由自为到自觉再上升为自由的境界,内化为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德性成为人的秉性,成为主体实践的一种自觉自愿的活动和德性自然的道德行为,形成一种溶入主体的个性特征、自由本性的思想观念体系。“德性并不表现为一种对个体的外在强加,它总是以天性所提供的发展的可能为根据,并通过习惯成自然而不断向天性复归。”学习实践也是一种内化的方式,使实践成为一种习惯,所谓“习以成性”“习惯成自然”,习惯融入观念,在实践中转变观念或固化观念。

二、化社会意识为个体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内化为个体人的思想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其内在规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首先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就是要对这个问题有所了解,如果不了解,根本就谈不上认同;了解它并理解,才能从内心深层次产生认同,这就是心理认同;心理认同与人的喜好有一定关系,即与人的情感认同有密切联系;而能不能产生情感,又与人对认同对象的需求倾向性,即利益有着重要关系,由此产生认同的内在驱动力,而人具有了这种内在驱动力就可以产生外在的行为,即外化于行。这就完成了认同的一个过程;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不断地强化认同,才能保持认同的连续性与发展性。认同的方法途径很多,如:目标强化、利益强化、情感强化、信任强化等,因此,而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认同与强化过程。面对当前社会的客观现实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理论掌握群众必须使理论符合群众利益贴近群众生活实践,如果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与群众的利益诉求相契合,社会意识就容易融入到人民的生活领域、工作领域、情感领域、兴趣领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传播、接收与认同。在我国,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引领其他社会多元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教育,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先进性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对整个社会文化起到一种引导与引领效应,实现社会主导意识形态与个体思想意识高度契合,从而使个体思想内化渗透达到最佳效果。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思想意志从根本上与人民的思想利益相统一、和谐共在,党性与人民性相一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出发点、落脚点、立足点。一方面,执政党要充分听取吸收人民的意见建议,从而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思想意志,另一方面,党和国家的思想意志经过宣传教育内化为人民的思想信念。党和人民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形成人民群众自觉的政治观念、政治信仰。因此,党的思想意志容易为人民所接收,容易内化为人民的思想信念;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政党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不容易内化为民众的思想信念,只能采取虚假的欺骗。

三、化价值规范为情感意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自我教育中实现内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自我教育和他律教育之分,他律教育最终必须通过自我教育来实现。因此,上述两个难题所关涉的思想理论内化和社会主导意识内化问题,最终需要经过自我教育的内化才能完成。那么人的这种价值思想从哪里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思想根本上来源于实践,来源于客观现实,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由表及里,由外而内,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毛泽东也提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一)内化在思想的再生产中实现

伽达默尔认为,诠释、接受不仅指理解、重建,也是主动积极的行为。因为每一个主体在接受一种观念之前,他的思想不是一块白板,而是已置身于世界现实之中,他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知识水平、精神状态等已构成了先在的“成见”,当“先在成见”与外在观念相遇时,形成外在的视野与历史的视野相互融合过程,这既是一种敞开开放、交流交融的开始,也是一种选择、冲突碰撞的开始,人的思想观念就在这种复杂矛盾的内化过程中经历重新洗牌、洗礼生成。因此,思想内在的斗争往往给人带来一种思想的自我革新与升华,观念的蜕变与质变。思想内化正是在“平衡—冲突—平衡”过程中实现的。经过或融合或斗争后的思想观念既不是既有的反映社会的思想意识,也不是自身先在的成见,而整合成为一个全新的更为稳定的思想观念结构和思想价值系统。“思想理论不是自足的,而是被生产出来的,思想不是现成结论的概念体系,而是被特定问题式建构起来的思之境域。”主体必须冲破自身既有的根深蒂固的思想系统的阻扰,打开固化的思想系统的缺口,促使主体重新反思、自我革新、调适自身的思想系统、认识结构、心理结构,才能最终提升和优化自身思想意识系统。此时,自我新的思想系统统摄了包括理想信念、道德律令、人生信条等在内的整个精神机制,使主体的众多思想观念形成完整牢固的思想价值体系。

(二)在情感的渗透性中走向深化

思想理论与情感是分不开的。非感性的个体内部的思想活动是实践范畴难以完全覆盖的。情感是认识活动发生的诱因,更是认识升华到信念的助推器。情感是打开思想的钥匙,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心理桥梁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通过情感融入、感悟提升、经验提炼实现情感交流交融的过程。在情感强化中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实现情感共鸣,正如朱小蔓所提倡的情感体验型思想教育模式,“一个人从认同到最终形成人格,都需要依助情感的作用”。任何外在的思想都要通过情感这一中介,从情感体验上升到道德情感,唤起道德习惯的内在力量,实现情感認同。情感体验就是主体把个人独特的情感喜恶、热情、同情、亲近感等融合在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景中,成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同时,人是复杂的情感个体,主体内化会面临诸多复杂情感情绪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先在经历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情感世界。思想能否契合主体的心情、心态,能否触动主体的心灵,能否激发主体的情绪,这些都是主体在情感内化层遭遇的重大考验。正如柏拉图的“灵魂”的三个部分:理性、欲望、激情,“人成为人是最高价值”,日常人受欲望激情的干扰,所以不太容易“成为人”,思想教育就是将理性从欲望、激情的干扰中超脱出来,从而获得一种崇高感、幸福感、愉悦感的正向情感,这种愉悦感又进一步推进了内化的深化与进程。

四、结语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如果有效解决上述难题,冲破上述重重障碍,将最终达至一种内化境界,实现内化实效。内化境界有三种,一是他律性内化,是根据思想教育者的要求,社会发展的需要的认知性接受,二是自律性内化,是主体主观意识到自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需要,从而自觉主动的在知情意行中追求思想内化的过程,实现新的人性塑造。三是自由性内化,是主体自由选择的满意性、接受的愉悦性。人的思想境界在体验中生成,在审美中提升,实现内在超越,将价值体系化为内心信念,实现内心定向和价值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随着思想的发展与提升,逐步走向主动接受状态,实现理性与情感、社会规范与个体自由的统一,内化与外化高度一致,从而进入内外合一、自由接受的境界。随着境界的提升,人的思想品格也随之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冯契文集(第1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1,35,58.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3.

[3]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理论、方法和德性[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220.

[4] 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9.

[5] 张一兵.问题式、症候阅读与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36.

[6] 朱小蔓.祝贺.致敬.期待[J].教育研究,2014(4):28-32.

基金项目:广东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中心资助2018年课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汤玉华,广东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中心副教授。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浅析高职院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整体合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