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你不再“听”数学

2019-05-10史维丽

新课程·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史维丽

摘 要:在体验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引领下,我校教师逐渐改变了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尝试改变教学策略,力求转变“注入型”的教学方式,把“听数学”转变为“做数学”。为了适应这种转变,教师应精心设计可操作的课前体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前体验;有效性设计;核心素养

传统教学中,课堂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性”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封闭,在面临现实问题情境时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体验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可大大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为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实验、观察发现,经历猜想、验证、推理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行之有效的课前体验活动,充分挖掘体验环境,把“听数学”真正变为“做数学”呢?结合我校体验课堂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依托已有经验,找准前体验内容的最近发展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因此,在课前体验的内容选择上,要依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已经经历过但体验不深的内容,或部分学生经历过、但不是所有学生都经历的内容。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这一单元内容时,教学中总会出现学生对升、毫升的容积单位运用不当,估计不同容器的容积误差过大等情况。学生虽然在生活中认识了“升”和“毫升”,并有着简单的应用,但只是停留在“我听说过”“我见到过”这一层次,常常在描述中会以大小瓶子来代替,缺乏相应感受。没有真正感受和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并进行抽象建模,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理解常常浮于表面。而这时,必要的“前体验活动”便是本单元内容学习前的“磨刀”。

二、关注教学的生长点,设计生成性前体验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具有生成性的教学才是丰实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教学的生长点,以生长点作为我们新的教学因素。我们的体验课堂正是要抓住这种瞬间即逝的生成性资源,作为我们课堂教学新的增长点和活的教学因素,使课堂的有限资源得到无限增长。在设置前体验活动时,问题的设计要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维与交流,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思维火花作为知识教学的生长点,放大这些生长点,使学生浸润其中,让学生的经验在数学课堂上慢慢生长。

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教师设计了如下前体验活动:教师首先出示情境图,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把这幅图画出来吗?下面一片哗然:老师,太难了吧?老师接着提出要求:数学的画和美术的画要求可不一样,数学是一门简洁的学问。不求画面精美,但要求反映出图中有哪些人,分别在做什么,有多少个。创作时间:尽可能快。学生在经历了最初的惊讶后认真地思索起来。于是,几分钟后,孩子陆续交出各种精彩的画面:有去除背景精心描画不同人物的,有画大小火柴人表示老师和学

生的,也有用不同符号来代替人物的,甚至直接出現了列表整理的……

多精彩的生成啊!孩子就在作品的对比中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初步积累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经验,形成符号意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孩子腾出时间和空间,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才能让孩子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碰撞,使我们的课堂生出智慧的火花。

三、把握数学的本质,注重前体验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在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鸦雀无声”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使整个课堂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春天的景象。透过热闹的表面,我们观察到学生更多的是在课堂上仅仅玩了一回。当我们冷静地以数学的眼光来审视这节课时,便会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它“迷”掉了学生的数学眼光,也渐渐地“迷”掉了老师的数学头脑。一味追求活动、体验,把手段与形式当作目的来追求,本末倒置。数学课在繁华起来的同时,要做到把握数学的本质,即数学思考、数学味。

体验课堂是适合学生的课堂,有效的课前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身经历,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让孩子的思维处于发散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并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高效。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