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2019-05-10郭智文

新课程·中旬 2019年4期
关键词:探究性情境探究

郭智文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以及科学家们探究自然界而从事的各种活动,是学生围绕某种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帮助和指导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信息的活动。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明确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整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手段参与学习活动。探究性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问题、证据、解释、评价和表达等。本文通过笔者多年的基层一线教学经验,系统阐述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及效果。

一、教师巧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在好的探究性学习中主体必然是学生,教师在活动中不能过多干涉,要把表现的机会有意识地让给学生,可是,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教师巧妙地设计情境。巧妙的情境是开展好探究性学习的前提。这里就要求情境创设要多元化、系统化、程序化。常见的情境主要是描述生活中的所闻所见,可以在学生的活动基础上生成,也可以在挖掘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出现。例如,在学习“爬行类”一课时,我就通过一只小蜥蜴要寻找自己同类的小故事创设情境,情境贴近学生的感知体验,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同时以找同类为故事线索,在小蜥蜴不停地寻找同类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始终保持。又如,在学习“血液在血管里流动”一课时,我通过视频模拟播放显微镜下小鱼尾鳍中各种血管里血液流动的视频,巧妙地将学生置身于探究情境之中,在书本之外,有效地引起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和想象,判断哪些是动脉血管,哪些是静脉血管,哪些又是毛细血管。从血管的粗细到血流动的方向,再到血管的主干和分支,最后到红细胞通过时的状态,学生完全忘记了是在上课,好像更是在野外观察,仿佛置身于探索情境之中。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真实地反馈,动态地生成,学习着知识,感受着方法。这样的情境下,教师是灵魂,无处不在,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绝不干涉学生的思维交流,默默地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和引导。另外,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生物课堂探究活动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还要注意所选探究材料的活动价值,尤其在生物概念教学中,恰当的材料能够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为学生化解很多疑问,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教师合理设置问题,积极推动学生参与探究活动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同时也是教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科学地、合理地、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给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因此,探究的价值取决于教师设置的问题。这里要注意,设置的问题要有探究价值,更要有激发学习生物的动力。倘若设置的问题死板教条、无新意,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就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往往事倍功半。比如,我在讲授“爬行类”一节时,就通过设置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爬行类动物特征的概念。问题1:在你知道的动物中,有哪些属于爬行类呢?这个问题既了解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很快进入课堂。问题2:(出示蜥蜴或壁虎)你在生活中抓住过蜥蜴(或壁虎)吗?若抓住过,都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它们的哪个结构和爬行类动物相似呢?问题3:你听说过的或者你见过的爬行类动物还有哪些我们没有列举出来的特征呢?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设置,再次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推动学生逐步完成知识建构,以此达到目标教学中课堂设计的预期效果。

三、教师要注重方法指导,为学生开启探究性学习大门

笔者发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活动还是比较多的,这就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更好地认知未曾见过的一些情境提供了很多的机会。而对于初中生来说,其探究的意愿虽然非常旺盛,但往往缺少进行探究性活动所必备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对比法、動手操作法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引领等途径,逐步进行指导和培养。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探究方法之后,学生的探究性活动才会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为学生开启探究性学习的大门,使生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田。如:在“开花和结果”一节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探究花的结构,课前我就要求学生到野外采摘一些花的标本。但是由于学生采摘到的花的标本往往比较小,不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在进行结构的解剖与观察时,学生对解剖针、镊子、培养皿、刀片和放大镜等工具的使用,存在一些很明显的技巧性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仔细的讲解,讲解完以后,我让学生按照组别分组演示。当学生在我的指导下有效掌握了一定的探究方法和技能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障碍被完全清理完毕,而且在开展探究性的活动时,学生没有了往日的嘈杂和喧闹,反而多了几分认真的态度和观察的细致度,更获得了探究活动成功后的喜悦感。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开展探究,在探究中提高

“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了使课堂教学取得最佳的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来开展探究性教学。通过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和相互之间的共同探讨,学生不仅可以从课堂上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同学身上增加见识,让他们在合作中竞争,在交流中发展。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分组。学生的分组方法一般采用差异分组法,即:小组内各成员间要有性别、学习成绩和能力高低方面的差异,使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性。组内差异为互助合作提供了可能,组与组之间的起点对等,这样也能够保证全班各小组间保持公平竞争的关系。互助小组的人数以5至6人为最佳(根据本班学生人数灵活处理)。小组内要有更为细致的分工,实现人尽其才,各为所用,同时,教师要安排好组内角色(如:组长、主持人、记录员等)。学生每讨论一次,角色就得互换一次,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当不同角色的机会,实现小组角色的互相转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又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教师要主动形成科学的评价体系,巩固学习成果

众所周知,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评价是非常看重的,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老师的一句表扬、一个微笑,都可以让学生心情愉悦一天,甚至一周。同时,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对生物课堂的积极性。在平时课堂上,对积极思考,提出思维亮点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制定相关的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参与。如:在“鸟的生殖和发育”章节中,我首先取了一只鸡蛋,按照操作步骤打开鸡蛋,对照课本鸡卵结构图,用红笔标出各部分的结构,特别注意观察卵壳下方的小空腔以及卵黄上的乳白色小圆点。其次,推测鸡卵基本结构的功能并说出依据。第三,向学生发出提问: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可以发育成雏鸡?学生会围绕问题展开活动。这个探究性活动开展的过程,我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视频、资料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听、触、嗅多种感官,使课堂忙碌又轻松。学生通过探索生命现象,通过分析、表达、推理和论证等环节,在我的提示下逐步总结出“鸡卵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也形成了“鸡卵的复杂结构使得鸡能够更好地适应陆地环境”的概念。

其实,在当前,探究性学习活动还是一类比较新颖的处于摸索阶段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广大师生的深入研究和探讨,需要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精心给学生设计一个可以探索未知、表达所想、分享所得的课堂环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迈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探究性情境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