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胡风主观论文艺思想的主体特征

2019-05-09郭佳惠

长安学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胡风主体

郭佳惠

摘要:胡风的主观论是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是胡风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胡风本人正是由于其主观论文艺思想而被当时的学界广泛批判。本文将视线着眼于此,试图通过对胡风主观论相关问题的梳理,从主体的对象特征、实践特征、精神特征三个方面入手,对胡风主观论文艺思想中的主体特征进行考察,发掘出胡风主观论文艺思想的整体脉络与独特阐释。

关键词:胡风:主观论;主体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9)01-045-02

一、感性的对象

论及胡风主观论文艺思想的主体特征,首先需要从主体的对象特征出发。1944年,胡风在《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提出一个明确的新概念:感性的对象,胡风认为,文艺创造是从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开始的,血肉的现实人生,便是所谓感性的对象。感性的对象不但不是轻视了或者放过了思想内容,反而是思想内容最尖锐最活泼的表现,胡风提出,必须从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开始,文艺创造才有可能得到创造力的充沛和思想力的坚强。这种感性的存在是作家的认识对象,这种生活内容是作家的实践对象。

这一论断是现实主义创作的观点,但又具有胡风的独特性。现实主义从社会存在出发,立足于具体历史与具体现实,以具体现实作为认识与实践的对象。胡风同样从社会存在出发,然而,他将具体现实这一对象扩充,定义为感性的对象,这便使得原本形而上的社会存在变得生动了起来,胡风不仅强调要以现实人生作为作家创作的对象,更突出了现实人生的鲜活性与血肉性。

同时,胡风认为,感性的对象不仅是对文艺创作中客体的要求,也是对文艺创作中的主体的要求,“在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里面,被体现者被克服者既然是活的感性的存在,那体现者克服者的作家本人的思维活动就不能够超脱感性的机能。”由此可见,在胡风的文艺思想中,不仅文艺创造的对象是活的具体的感性的存在,文艺创造的主体即作家自身同样是活的具体的感性的存在。文艺创造不仅是将血肉的现实人生作为感性的对象,更是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既是要在对象的具体的活的感性表现里面把捉它的社会意义,也是要在对象的具体的活的感性表现里面溶注作家同感的肯定精神或反感的否定精神。这种搏斗,正说明了胡风文艺思想中主体的实践特征。

二、主体的实践性

胡风认为,作家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不是单纯静态的反映,而是呈现为一种“相生相克”的动态过程。在《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一文中,胡风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动态运动这样阐释,“在体现过程或克服过程里面,对象的生命被作家的精神世界所拥入,使作家扩张了自己:但在这拥入当中,作家的主观一定要主动地表现出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而对象也要主动地用它的真实性来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或迎合或选择或抵抗的作用,这就引起了深刻的自我斗争。”胡风强调,创作过程中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其实是两者之间彼此克服,是两者之间的一场“搏斗”。经过搏斗之后,作家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形成的才是作家与创作对象之间的最高度结合。主观能动性,正是胡风实践性主体的重要特征。

作家要深入人民,与人民充分结合起来,作家应该去深入和结合的人民,同样是活生生的感性的存在。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现实之间是彼此融合、彼此渗透的,作家带着自身的主观思想深入人民,在不断进行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的过程中体现对象和克服对象,通过这种搏斗以充分发挥作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作用于具体的客观实在。胡风的这一主张,不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创作观点,更是对当时文艺界三种不良倾向的全面抨击。

首先是性灵主义。早在《林语堂论》中,胡风便对“性灵”这一倾向作出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在胡风看来,林语堂提倡个性至上主义,但这种个性既没有一定的社会的土壤,又不受一定的社会的限制,完全是行空的天马。胡风认为,忽略社会现实的个性至上只是作家本人的幻想,这种作品里的世界只能是失去生命力的主观空想,而作家本人和读者也只能得到自欺欺^的安慰而已。

其次是主觀公式主义。胡风认为,主观公式主义是受了抽象的爱国主义的俘虏,这些创作者们企图简单地用抽象的民族气节和爱国口号去动员人民参加战争,不能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根源,不能从广大人民活的具体的生活形象中去把捉现实,而粗暴地使用一些口号或符号来彰显爱国主义的母题,这是完全脱离甚至扭曲了现实存在的不良文艺倾向,是完全软弱、漂浮的思想立场。

第三是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被胡风称作是对于生活的追随的态度。在这里,作品里的世界只是在失去了生命力的现象里面被动地飘来飘去,没有经过主观精神的突入、发掘、以至融解、凝结的创造努力,因而附加在这里面的思想,只不过是疲乏透了的小市民的敷衍人生的“常识”罢了。

由此可见,胡风对三种不良文艺倾向的批判都是对主体自我扩张、自我斗争观点的有力佐证,性灵主义忽视客观现实,脱离社会生活;主观公式主义没能从现实存在中汲取活力,丧失了文学的生命力;客观主义忽略了主观精神的突入和创造,失去了思想力的光彩,在胡风看来,这三种创作倾向都不可能创作出具有现实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的文艺作品。

三、主体人格力量:主观战斗

在论述主体的对象特征和实践特征之外,胡风还对创作主体的精神特征进行了阐释和论述,这也是主观论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胡风认为,文艺家(创作者)必须具有不但能够发现、分析,而且还能够拥抱、保卫这一代的精神要求的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这也是我们后来普遍意义上所说的,主观战斗精神。胡风指出,文艺作品是要反映一代的心理动态,创作活动是一个艰苦的精神过程,要达到这个境地,就文艺家自己而言,只有提高这种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才能在现实生活里追求、发现新生的动向和积极的性格;就社会而言,只有认识、尊重这种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才能够帮助文艺的发展。

要提高这种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文艺家(创作者)必须深入和献身于社会生活。现实生活始终是胡风所认为的文艺创作和作家必须扎根的土壤,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只有充分立足于现实生活、发展于现实生活,才能更好的作用于现实生活。主体的人格力量或战斗要求是文艺创作发展的动力,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将为文艺创作提供新鲜的活力与生命力。要想克服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的不良创作倾向,作家必须提高并充分发挥出主观战斗精神,作家本人必须把人民的负担、觉醒、潜力、愿望和夺取生路这个火热的、甚至是痛苦的历史内容化成自己的主观要求,由此,作家才能血肉地突进实际的内容去认识和反映黑暗或光明。当然,胡风主张的更是主观战斗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作家主体的主观精神与客观实在之间是相互溶注、相互渗透的关系,文艺创作是主客观之间不断磨合、持续统一的过程,主观精神与客观实在之间相生相克,相长相消,主体始终是主观战斗着的,在胡风看来,只有主体不断发挥战斗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在不断搏斗、扩张,才能形成兼具真善美的文艺创作。

结语

纵观胡风主观论文艺思想的主体特征,其理论体系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学历史经验的反思中形成,一方面,他注重扎根具体现实,立足现实生活,一切从具体实际出发,另一方面,他也注重创作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艺术个性的彰显,尽管他的理论或许存在偏执或是缺失,但胡风文艺思想在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发展历程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所提出的主观战斗等理论主张,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进程中的前沿成果和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胡风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重塑胡风的奇女子
胡风致乔冠华函
建筑与雕塑:一种北京与主体的互动
胡风丢失巨款真相
编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