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语文教学价值的实现

2019-05-08张洁

文教资料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学价值教学策略语文

张洁

摘    要: 语文课程价值是课程运作的整体方向,正确的价值引导是语文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语文课程价值体现在“智”“能”“情”三方面,“智”表现为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能”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情”表现在培养学生多方面情操。要实现语文课程价值,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对文本的体验和鉴赏;在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以探究交流为主;写作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学生的体味和创新上。

关键词: 语文    教学价值    教学策略

一、语文课程价值是教学行为趋向

语文课程价值是教学过程的总指挥,面对新时代的要求,语文课堂应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导向,突出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语文课程的价值

价值是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益关系,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效用关系。“价值是主体根据需要,在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对自身行为方向的选择,即对价值标准的取舍”[1]。著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这说明了价值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价值是语文课程目标更新的基础,是人们对课程总的看法和认识。简言之,“课程价值是指课程对主体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对个体和社会一定需要的满足”[2]。當前语文课程价值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长期以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语文课程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师需要把握不断发展的语文课程价值,以此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语文课程中的价值是“智”“能”“情”

语文课程价值是执教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前的结果预设,促进教师有目的地教学和学生有目标地发展。王玉辉主编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把语文课程的价值分为“智”“能”“情”三个方面。

“智”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思考、判断等。卡特尔的智力理论指出:“流体智力是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晶体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习得的,是流体智力过去应用的结果。”[3]教学活动中“智”的价值是为了使学生获得从事多种活动必需的各种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是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能”是完成一项任务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个体的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教学中“能”的价值着重强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4]。这是学生个体有目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能力的提升过程。

“情”是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中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林崇德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4]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语文学习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执教者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二、语文课程价值实现的必要性

语文课程价值是教学过程的导航,教师教学之前根据课程价值确定教学目标,结束教学之后依据课程价值进行评课。语文课程价值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不同层次的教学分别显示出不同的价值。

(一)“智”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在语文教育“智”的层面上必须为学生创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让学生通过在课内外的亲身参与和体验中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我国原有课程体系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确定性,使得语文课堂一度陷入僵化。“智”的层面的价值要求语文课程承认知识技能的不确定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探索和研究意识,最终形成实事求是、独立判断的智能。

智力是个体的心理特征或个性特点,主要偏重于认识方面。董纯才认为:“智力是使人顺利地从事多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识能力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的思维能力。”[5]教材中文本潜在的思维智慧是多方面的,其中对学生终生学习有作用的是抽象思维。教师充分挖掘文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对学生智力发展的有效引导。智力是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综合性的认识心理特征,是学生获得经验的必备心理条件。

(二)“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能”的层面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赋予语文学科工具性新的内涵。因此,学生对应用语文的能力有了新要求,语文教学更关注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方式之一”[6]。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带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性和思维认知参与下的系列操作过程,最终使学生对所学技能的应用达到自动化水平。

迁移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的概念、认知策略需要迁移到其他情境才有价值。问题解决的迁移是先前的解题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学会知识迁移,是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先决条件。

(三)“情”陶冶学生的多方面情操

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共有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标实现的终极意义,它是语文教育具有思想教育功能与情感陶冶功能的体现。这里的“情”不仅是指学习的热情,更多的是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和丰富感受。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综上所述,语文教育是学生多方面情操培养的有效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和促进学生知、情、行三方面的和谐发展,以情导行,带领学生通过体验与感悟进行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丰富的情感。按照布朗的说法:“元认知体验是在元认知调节过程中产生的有意识的体验,是个体意识到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状态,它与元认知调节密不可分。”[7]学生在自我认识、调节中不断获得的认知体验,是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源泉。

三、实现语文课程价值的策略

语文学习涉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相应的教学模块为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语文课程价值在不同模块有侧重的呈现。

(一)在体验与鉴赏中品味阅读

体验式的阅读方法对于学生整体感知文本颇为重要。 “体验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方式,体验即是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相应学习活动的结果”[8]。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身体力行,率先获得对文本的体验和直觉,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度体验。

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为例,教师在导入文本之后播放示范朗读音频,教师提示学生听朗读的声调、停顿和节奏,使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语言美和画面美,初步感知文本。接下来学生自由朗读文本,教师依据学生的朗读做出指导,纠正学生的朗读错误。随后教师再一次播放音频,学生循声朗读,感知文本的景美和作者的愁绪,进入深度体验阶段。这一环节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朗读出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考查学生的情感体悟能力。

为满足学生的体验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可充分使用看、听、参与等方法落实体验式教学,还可通过语言的描述形成“情境”。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五篇选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教师提出:①“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②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这一系列片段式情景假设式问题,是学生个性化深度体验文本的阶段,也隐含教师的课程价值。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说”出来,再对其进行评价与引导,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体验式教学,学生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又走“出”文本。

(二)在探究與交流中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课程的学习资源丰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应具有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鼓励学生挖掘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例如各类图书、电影网络、演讲会、戏剧表演、博物馆等,并给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平台。

在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活动中的“文化蕴藏点”,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梳理探究为例:姓氏源流与文化根源。教师导入话题后,首先是问题讨论环节,教师提问: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中到底有多少个姓氏;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等问题,随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汇报进行点评并总结出较为全面的答案。最后拓展训练,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自己的姓氏来源,以及历史上有哪些同姓的名人。在文化根源部分,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文化寻根的兴趣。其次,让学生设计研究提纲,确立所要研究的“点”,查找资料,选取合适的素材进行整合。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学生互评之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关于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的优势,余映潮指出:“教师可以组织起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丰富活动;调整教学节奏,形成课堂上动静相宜,有动有静的生动形态。”[9]课内教师有效引导,课外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内外联动,使得语文综合性学习充满灵动魅力。

综合性学习的话题丰富多彩,教师以交流对话为基准,辅之其他教学方法。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为例。这一话题与学生主体紧密联系,能调动学生发言的热情。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发言内容、语言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及时点评,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见解的心理品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培养学生从网络上搜集、筛选、整合资料的能力。

(三)体味与创新中进行写作教学

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的活动。写作活动本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鼓励创新是写作教学的重中之重。社会和环境因素在创造性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教师的写作教学要求学生面对新鲜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首篇习作,多思善想、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教师首先导入作文主题,使学生明确何谓立论,随后进行话题探讨,以书本教学材料为主。吉尔福特在智力结构模型中阐述:“发散性思维与创造力相类似,而思想的流畅性和思想产生的灵活性是发散性思维的基础。”[10]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选取最佳角度探讨,一个事物或材料至少从正、反两方面审视;同一事件也应针对不同背景、写作目的进行审视。最后教师给学生布置写作练习,书本上的练习材料共有五则,由学生选取,首先列出论点,教师选取学生作品中的优、劣分别进行讲评。

作文的真情实感来源于学生个体的经历与感受,“处处留心皆学问”,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对生活细心观察。例如高中语文必修2的第一篇习作: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首先教师导入话题,随后提问:面对大自然,应该怎样促使我们的感悟向更深层次发展。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等方面交流看法。其次重点探究,什么是景物的特征。教师进行初步引导,景物的特征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鼓励学生交流探究,分组汇报。然后利用幻灯片播放图片,分别是《少年闰土》《白洋淀》《荷塘月色》的景物配图,并请学生赏析图片中对景物的文字描写。教师提示:可从描写对象、时代、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思考,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中共同赏析出描写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请学生就最近感知的自然之景写作。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园里的自然风光或家乡的景物。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切体会,把握景物的特征进行创作。

在教学中通过“智”“能”“情”三方面课程价值的引导,学生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徐玲.价值本质之探究[J].探索,2000(2):71.

[2]王燕.课程价值之“应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3][8][11]吴庆麟,主编.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4,184,96.

[4][6][7]李越,霍涌泉.教育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2,112,121.

[5]心理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周文良,主编.核心问题教学中的学生深度体验研究[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35.

[10]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290.

猜你喜欢

教学价值教学策略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关于中职语文教学价值定位及其实现的思考
科研反哺教学在ED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