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探讨

2019-05-08童敏慧熊亚丹郭伟

关键词:知识课程教学质量管理

童敏慧 熊亚丹 郭伟

摘    要:“质量管理”是应用型高校经济类、管理类和工业工程类等专业开设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性课程,教师必须不断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和完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包括构建理论知识、统计知识和逻辑知识的知识体系,提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的实践能力,完善现场教学、互动教学、学导式教学和拓展教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质量管理;课程教学;知识;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4-0087-03

质量是21世纪企业竞争的利器,为此应用型高校经济类、管理类和工业工程类等专业都开设了“质量管理”课程。“质量管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应用性课程,具有交叉性、操作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因此作为课堂的核心要素——授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为此,论文以“质量管理”教学为分析对象,从知识、实践和方法角度构建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授课教师如何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做简要探讨。

一、“教师+”知识

完善的知识体系是课堂讲授的基础,授课教师不仅要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应具备相关统计知识把握质量检验和统计技术部分的知识要点和“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知识。

(一)理论知识

课程理论知识主要是指著名质量专家的基本观点、论断和思想,主要有“质量之父”朱兰的“质量就是适用性”的质量概念、产品形成的质量螺旋曲线和质量管理的“质量计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部曲;“品质之神”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原则和戴明循环;“零缺陷之父”克劳斯比的质量定义、质量系统、工作标准和质量管理四原则,“零缺陷”“符合要求”的质量定义及“不符合要求的代价”等论断;“全面质量控制之父”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系统理论;“统计质量控制之父”休哈特强调的质量控制中统计方法和PDCA循环观点;“QC小组之父”石川馨的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活动及其发明的因果图等知识。授课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著名管理大师的主要理论和观点,并同时关注质量管理中涌现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做法实现与国际接轨,最终达到质量管理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统计知识

伴随着生产方式从“手工与单件生产、量产到柔性生产”的不断转变,质量管理也表现出了相应特点。要保证产品的质量水平,必须在产品形成过程中从总体上开展综合质量管理活动,自休哈特(1925)将数理统计知识运用到质量管理后,在目前“量产”的背景下产品生产、检验和控制中都需要相关的数理统计知识。随着工业化的“量产”及其面临的质量检验问题,“质量管理”中涉及的统计知识主要有统计数据的计量分析、正态分布等特点及其特征、统计检验过程及其判定等,分别用于产品质量的“老七种”统计技术、“新七种”统计技术、质量控制、6σ管理和抽样检验等环节,因此扎实的统计知识是把握授课知识和保证质量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逻辑知识

“质量管理”关键是通过课程学习解决实际质量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严密的“概念、判断、推理”逻辑知识:首先,得把握质量管理有关的术语、概念等基础知识,如国际标准ISO 9000:2015涉及的关于人员(6)、组织(9)、活动(13)、过程(8)、体系(12)、要求(15)、结果(11)、数据、信息和文件(15)、顾客(6)、特性(7)、确定(9)、措施(10)、审核(17)等13大类共138个术语,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现场质量管理、统计技术、6σ管理和卓越模式等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其次,在把握概念知识的基础上判断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有效解决;最后,标准化推广,实现将质量问题掐死在萌芽状态的目标。教师应当通过课堂知识的讲解并结合习题、讨论等授课方法将质量管理知识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只有在构建严密逻辑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够真正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师+”实践

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质量管理”中应导入最新案例,结合课程知识深入讲解,同时通过实验把握质量测量和检验的基本操作来提升计算机操作能力,有条件的话鼓励学生们开展暑期实习和毕业实习以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一)案例教学

标杆管理是管理学学习的常用方法,授课中应多引入先进企业质量管理的优秀案例,一方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体会到质量管理的现实有用性和学习必要性;另一方面通过案例深化课程理论知识,使学生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在选择案例时应尽量考虑具有新鲜性、接近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的案例:新鲜性是指案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前沿性,能够有效指导现实质量管理;接近性是指案例应当尽可能地接近学生们的生活,使案例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同理心和学习积极性;可操作性是指案例应当尽量具体并有效解决现实问题而避免“假大空”[1]。

具有新鮮性、接近性和可操作性的优质质量管理案例从哪里搜集呢?授课教师可从每年的3·15晚会、国内外相关新闻、中国质量网、中国质量报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渠道获得,并通过构建案例数据库的形式将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进行整理和汇编并及时更新。教师也可以通过去工厂开展实地考察和实践来扩充教学案例库,这也有助于深化自身对质量管理的认识。此外,“质量管理”的教学案例到底需要多少呢?一般来说,课前有导入案例引发学生们思考,课中有具体案例以加强课程知识的讲解,课后有深化案例以强化知识的现实运用,这样就利用案例贯穿课程教学并开展有详有略的讲解,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也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按照一次课程至少3个优质案例的设置,为期32/48的课程教师至少要准备45/65个相关案例辅助课堂教学。

(二)实验教学

质量数据分析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已经是数理统计分析的范畴,若仅仅采用计算器或者口头计算太过吃力也没必要,因此课程还应设置开展上机操作的实验课程。为适应“质量管理”课程的未来发展,学校应组建配备测量工具、检验设备、投影仪、实物展示平台、摄像机、照相机和电动屏幕等设备完善的质量管理模拟实验室,以满足学生进行质量管理模拟实验和质量管理调研实验课程的开设要求。具体来说,开设为期两天的跟课实验,实验教学分为动手检验和上机实验两个环节:动手检验教学环节设置为8学时左右,让学生们掌握工业企业中日常使用的检验工具和仪器设备,如卡尺、天平、千分尺和百分表等,由学生们自行组织检测一定数量的产品并详细记录;上机实验教学环节设置为8学时左右,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们在已记录检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绘制质量管理的“老七种”统计方法和“新七种”统计方法,熟练掌握运用EXCEL工具绘制排列图、调查表、分层法、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和彩虹图等质量图表[2]。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演示质量检测过程和统计图绘制流程,而后学生们通过组建小组的形式抽取试题并由团队完成测量和绘制,教师应当随堂指导以保证通过实验教学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检验和统计方法,为学生们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基础。

(三)实习教学

“质量管理”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具有开放性思维才能与现实有效衔接。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到校办实习基地或其他实习渠道开展暑期或者毕业实习,一方面实习会给学生带来收益并有效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中并不断巩固和深化,同时为企业带去新理论和新知识。此外,学校应当積极与当地或者周边城市知名工业企业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为学生实习搭建良好平台。在实习过程中,如果教师带队则应实时进行指导,若教师不带队也可以在线及时沟通交流并解决实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学生们不仅可对企业生产运作模式有着较为明晰的了解,也对企业的质量管理现状、方法和问题等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并在实习后通过撰写实习总结和报告后对质量管理相关知识有所深化和拓展以形成新的想法,这对学生质量管理实践能力的提升大有帮助。

三、“教师+”方法

“质量管理”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基础,实践是目标,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关键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必须改变单调枯燥的讲述模式,采用现场教学、互动教学、学导式教学和拓展教学等创新教学方法。

(一)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克服书本知识的单调性和刻板性以帮助学生们更直观了解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方式。在“质量管理”的现场质量管理环节可采用现场教学这种方法,现场质量管理是对从原材料投产到产品完工的产品加工(或制造)和服务提供的所有环节和过程的一线管理,主要涉及现场和质量环节有关的人员、设备、物料、工艺和环境等进行综合管理以实现质量控制、质量改进和质量检验活动,并通过重点控制的质量特性、关键部位、薄弱环节及主导因素等质量控制点采取管理措施和方法,使生产工序处于良好控制状态的强化管理,最终保证产品能够达到规定质量要求。因此,在现场质量管理的教学环节学生就需要进入企业车间展开实地观察和学习,这有助于学生掌握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和知识,同时现场质量管理也是企业保证产品质量达到规定要求的有效手段。所以,现场教学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对企业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质量控制环节。

(二)互动教学

互动教学是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等知识,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内容的知识特性,运用一系列教学资源和手段使学生在与媒体、教师及学生的互动中开展教学的方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们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由此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做出及时调整[3]。在“质量管理”教学中可采用两种互动方式:第一种是固定问答方式,在课程结束或者开始前预留5—10分钟对本次课程或上次课程重点知识、课后习题或指定主题做简要互动,由学生主动或以点名形式完成,使教师把握学生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由此及时调整课程授课内容和进度;第二种是开放式研讨,如果课程时间较为充裕可在结课时开展,由学生们自主寻找主题对质量管理表达观点和疑问,帮助教师把握课程有关的前沿知识及学生的教学意见。第一种互动方式是第二种互动方式的前提,否则直接开展开放式研讨会出现“冷场”。总而言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互动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三)学导式教学

学导式教学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提出问题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解决问题的使教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又可培养学生素质的综合性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下,教师应将1/3课程时间讲授课程知识点,剩下2/3时间由学生自主组成小组自学、解疑和演练[4]。“质量管理”是兼具理论知识掌握与实务技能培养的课程,开展学导式教学方法十分有必要。以质量改进章节为例,教师对质量改进概念、步骤、工具和组织等课程内容讲授之后布置学生在剩余时间内组成质量改进小组对校园特定质量活动分析,学生自主组成6—10人的小组并设定小组名称和组长,而后讨论确定项目名称并使用“头脑风暴法”提出具体改进措施,之后将研究成果向学生们进行发表,最终教师根据小组选定的主题、解决情况和发表态度打分作为课程平时成绩的主要评定依据。开展学导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全面质量管理、统计技术和质量改进等内容进行回顾和深化,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四)拓展教学

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时间外,还应适当利用课外时间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使课堂理论知识巧妙地和现实结合起来:首先,课程教学期间教师应当布置3—4次课后作业和习题,使学生们利用网络、图书馆和设施设备等教学资源以独立或小组形式完成作业,并利用BBS课程论坛、QQ实时答疑或E-mail等形式解答问题。其次,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术讲座等知识活动去,有条件的学校应当聘请质量管理专家为学生开设知识讲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不仅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和感受质量管理专家风采,也使其了解质量管理前沿理论动态,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四、总结

以培养“知识充分、实践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高水平质量管理人才为教学目标,论文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核心——授课教师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的分析,指出教师必须具备理论知识、统计知识和逻辑知识的完善知识体系,提升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教学的实践能力,并充分利用现场教学、互动教学、学导式教学和拓展教学的教学方法,其中知识是基础、实践是目的,而教学方法是实现知识到实践的关键环节,三者构成了有机统一体,共同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而努力。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知识、实践和方法下构建了从“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习(实践)教学——创新教学”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和解决质量问题的实践能力,毕业生受到了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慕光宇,薛冬娟,潘澜澜.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3,(5).

[2]李安福.论如何做好产品质量检验仪器设备管理[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5,(24).

[3]胡健,孙金花.互动式教学理念在质量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3,(3).

[4]齐辉,章继峰,刘淼群,等.学导式教学在质量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5,(17).

猜你喜欢

知识课程教学质量管理
是“知识”,还是“知识权力”追求?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